学点哲学

 我来答
机器1718
2022-06-03 · TA获得超过685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805
采纳率:99%
帮助的人:163万
展开全部
        如果你的孩子考大学报志愿选择哲学,你会怎么想?有一次听一个老师讲座,讲到他的同学北大哲学系毕业,毕业就失业了。于是,当我的学生高考完向我报喜考上985重点大学的时候,我问她学什么专业。她答:哲学。我心里一凉,暗暗为她着急。

      哲学作为学科之母,可能距离我们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远。难懂的专业术语,加上复杂的逻辑关系,极大了增加了我们普通人去阅读哲学的难度。哲学真的曲高和寡,或者面貌可憎吗?其实,哲学是可以通俗易懂的,也可以是生动活泼又有趣的。

      威尔·杜兰特,一名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终生致力于将哲学从学术的象牙塔中解放出来,让它进入普通人的生活。他曾经花了50年时间完成了一部11卷的《世界文明史》,还获得过普利策奖和自由勋章。晚年写的《哲学的故事》,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在众多的哲学家中,他只挑选了其中15个来介绍他们的故事和哲学理论。他从这些哲学家生活的时代背景入手,介绍了他们的成长经历、情感故事,然后再引出他们的哲学思想。我们从中可以发现,任何哲学理论的诞生都不是凭空而来的,都可以从他们的生平故事里找到端倪。作者在还原出一个个哲学家的画像的同时,也让深奥的理论变得亲切而富有人情味儿。这本书在出版后大受欢迎,迅速被译成了18种语言,掀起了全球哲学的热潮。

一、柏拉图的故事

      柏拉图出生在哲学的诞生地——希腊雅典。雅典是哲学的诞生地,它依靠东西方连接的地理位置、发达的海上贸易和多元的文化碰撞,养育了一批不被宗教教条驯服的商业阶层。这些商人,出于航海贸易的需求,开始研究天文学、几何学。就是在这种科学的思考氛围中,哲学诞生了。

      柏拉图是个典型的高富帅,家里有钱,相貌英俊,孔武有力,年轻的时候,还2次获得过雅典运动会的奖牌。这样的一个人如果还能具备哲学的深度,真是最完美的男人。这要感谢他的老师,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也是位有名的哲学家,而且深受他的学生们的爱戴,被当时雅典城里有神通的祭司称为雅典城里最有智慧的人。在苏格拉底之前,哲学研究都是围绕物质世界发生发展的规律来开展,而苏格拉底把哲学的研究对象转向了人的 心灵 ,并留下了千古名言:人啊,请认识你自己!

      在柏拉图28岁的时候,70岁的苏格拉底因为拒绝多神论,坚持只有一个神,而且批判了雅典政府当时实行的民主制度,被处以死刑。而柏拉图因为参与了试图拯救苏格拉底的行动,引起了当权的民主人士的怀疑。为了安全,柏拉图离开了雅典,开始周游世界。在12年游历和学习的漂泊中,他去了埃及,去了西西里岛和意大利,去了如今的巴勒斯坦地区,据说还去了印度的恒河学习了冥想。

        柏拉图40岁重回到雅典的时候,饱经风霜的他已经成长为了一个成熟的哲学家和诗人。他自创了一种能够融合真理和美的文学形式“对话”体,他的著作也被称为《对话录》。哲学头一次披上了华丽的外衣,以后也再也没有人能超越。其中,柏拉图最有名的篇章就是《理想国》。要了解柏拉图的思想,必读《理想国》。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塑造了一个他心目中的完美城邦,而且还回答了一个极其困难的问题:什么是正义?柏拉图说:“ 正义就是人人各得其所,各尽职责”。 柏拉图认为人的行为有三个根源: 欲望、情感和知识 。每个人都有这个三个方面的能量,但是大家拥有他们的程度不一样。有的人完全是欲望的化身,贪得无厌,向往奢侈的炫耀,这类人主导着工业。有的人崇尚情感和勇气,骁勇好斗,以拥有权力为荣,这类人组成了陆军和海军。还有的人,思考和理解就是他们的兴趣,他们向往真理,拥有智慧,但是并不为人所用。这第三类人就是哲学家。因为政治才能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只有哲学之王才能领导国家。所以,一个理想城邦的国王,应该要哲学王来做。

        在他看来,正义对于个体而言,代表着体内欲望、情感和知识的协调配合。正义对于社会而言,代表着正义个体的集合,代表着各个力量各司其职,社会和谐运转。所以他说,“正义就是人人各得其所,各尽职责”。

        那如何才能打造出这么一个正义的社会呢? “理想国”就是柏拉图给出的社会模型。

        在理想国里,孩子们一出生就被带离父母,接受平等的的教育。柏拉图认为每个人的天赋和才能不同,所以要 平等 的培养所有的孩子,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他还认为强迫学习到的知识无法深入内心,所以孩子要在 自由的 环境下学习。对于具体的学习计划,柏拉图也有规划。比如,第一个10年教育的重点是体育,打造孩子们强健的身体,第二个十年,会训练音乐,通过优美的旋律来塑造孩子们高贵的举止和性格。不过只懂音乐会让人软弱,所以16岁之后,就要重点学习数学、力学、语言等学科了。

        在20岁的时候,这批孩子会经历一次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大考试。落选的人去负责国家的经济生产,成为农民、工人和商人。剩下的人会再经历10年针对身体、心灵和品质的教育和训练,再经历第二轮更严格的考试后,落选的人成为公务员和军队的长官。为了防止这批人因为不满而发动叛乱,柏拉图编造了一个神话,说人生来就是不同的,有的是铜铁做的,就成为工人农民和商人,你们是银子做的,应该成为国家的辅助者,只有金子做的人才能成为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所以你们要安分守己,不要做出与自己身份不符合的事,这是命运决定的。

    那最后剩下的这批人,已经30岁了,要继续学习5年的哲学,为成为哲人王做准备。训练清晰的思维和治国之道。他们要研究有形物质世界背后的看不见的“理念”,也就是抽象的概念、规则和理想。到了35岁了,这批人能够统治国家了吗?不行。他们现在接受的多是理论的教育,接下来,这些人要回到残酷的现实世界再去经受15年的生存检验。

      最后,到了这些人50岁的时候,那些留下来的幸存者,他们头脑清醒,阅历丰富,拥有哲学基础和岁月共同沉淀的智慧,他们自然而然就成为理想国的统治者。柏拉图认为,为了确保权力不被滥用,他们应该进入一种共产主义的生活,生活必需品和一定的奢侈品定量供应,女人也是共同拥有。他们从此不再被欲望所困扰,一心为国家的人民服务。

      人们批判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一个空想的社会,根本不可能实现。但是如果你看到中世纪的欧洲,就会惊讶的发现,基督教世界的人被划分为劳工、军人和教士三个阶层,最后一个阶层以强大的权力统治着整个欧洲世界,这一切和“理想国”不是很相似吗!其实柏拉图也觉得自己描述了一个很难实现的乌托邦,但是他认为 人的价值就在于不断的憧憬 , 然后努力实现憧憬的一部分 , 人生来就是创造乌托邦的动物!

        晚年的柏拉图桃李满天下,生活平静而幸福,80岁的时候,他参加了一个学生的结婚酒宴,在欢声笑语中他一个人退到了屋里一个安静的角落里休息。第二天酒宴散场的时候,人们发现他已经在睡梦中安详的离世了。在他下葬的时候,全体雅典人都来送他一程。可见柏拉图多么受人尊敬。他的代表作《理想国》至今依然是世界的无价之宝,美国思想家和诗人爱默生的看法代表了一切,他说:柏拉图就是哲学,哲学就是柏拉图。

二、斯宾诺莎的故事

        提到斯宾诺莎,或许大多数人想到的就是一个在阁楼里磨眼镜片的哲学家,一辈子默默无闻,穷困潦倒,死了以后才被人知道。

        其实根据历史记载,斯宾诺莎有很多有权有势的朋友,比如当时英国皇家学会的会长就是他的笔友;比如当时法国军队的首领曾请他到总部参观过,再比如有个荷兰的土豪曾立下遗嘱要把所有的财产留给他。不过他拒绝了各种邀请和好意,一直通过劳动来养活自己。而且他精打细算,只赚到刚好养活自己的钱,一点也不多。

        他24岁的时候,就已经在荷兰的犹太人里鼎鼎有名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怀疑圣经的真实性,所以被荷兰犹太教会开除了教籍并且被公开诅咒。

      其实斯宾诺莎从小就非常聪明,对犹太人的历史和宗教非常感兴趣,大家还把他看做上帝选中的人。但是斯宾诺莎了解得越多,怀疑就越多,最终他提出了一些被教会认为的异端学说。

      斯宾诺莎认为,上帝不是一个独立于我们之外的一个神。他认为上帝和自然是统一的,所谓的上帝就是隐藏在万事万物背后的那些永恒不变的因果规律。因此 我们所认为的美也好丑也好,善也好,恶也好,都是人类自己的偏见,因为他们不具有普遍的规律性 。这些观点在现在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在1646年教会主宰的欧洲,已经是惊世骇俗了。46年前,意大利的布鲁诺还因为提出了“日心说”,在罗马被放火烧死呢。

      斯宾诺莎被开除教籍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现代人可能很难想象这个事件的严重性,在1646年的欧洲,宗教在社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驱逐他的还是犹太教会。众所周知,犹太民族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自从公元70年罗马人把犹太人赶出了耶路撒冷,直到二战后犹太人建立以色列国,犹太人在将近2000年的时间里,不断的在一个个的国家和民族间流浪,不断的被迫害,被流放,被屠杀。

        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犹太人和不同的民族通婚,彼此之间的长相差异也特别大,但是他们依然团结,靠的就是对犹太教的信仰。其实斯宾诺莎本人就是典型的葡萄牙犹太人的长相。他眉毛又长又浓,头发又黑又卷,面目俊朗。他的家族在更早的时候逃离了葡萄牙,定居在了荷兰。

        对于颠沛流离的犹太人而言,对于宗教的忠诚其实就相当于我们对于国家的忠诚。斯宾诺莎怀疑《圣经》的真实性就相当于背叛了国家,这是不可原谅的。我们可以听一听教会的开除仪式上是怎么说的:我们白天的时候诅咒他,夜晚的时候诅咒他,出去的时候诅咒他,回来的时候诅咒他……仪式上还宣布从此所有人不能和他说话、写信,不能和他待在一个屋檐下,不能靠近他四尺之内。后来,斯宾诺莎的家人朋友和他都断绝了往来。有天晚上,他走在路上还差点被一个宗教的狂热分子给谋杀了,幸好他反应快,跑掉了,只有脖子上留了点血迹。

          这些事情深刻的影响了斯宾诺莎。让他相信,作为一个哲学家,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安身之处。虽然他平静的接受了教会的驱逐,但是他决定从此孤独的隐居。就是因为他不被世俗接受,所以他的《神学政治论》即使匿名发表也被列为了禁书,深深的不安全感让他把自己的另一本书《伦理学》的出版推迟了10年,直到他44岁因为肺痨去世之后才公开发表。斯宾诺莎思想的精华都在《伦理学》这本书里,《伦理学》虽然只有薄薄的200来页,但包含了非常多的思想。尤其是对人性的研究,后世的哲学家们都认为斯宾诺莎的道德体系是现代思想中成就最高的。

      斯宾诺莎认为, 一个人德行的高尚与否,决定于他在多大的程度上,能够保存自己的存在,并且寻求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听上去挺难懂,其实他的意思是说 一个人越能够爱自己,越能够寻找对自己有利的东西,他的品德就越高尚。 从这个关于一个人应该是“利己”还是“利他”的观点背后,就可以看出来斯宾诺莎的宽厚。他认为,一切事物都会尽一切手段去保存自己的存在,人也是一样,这是一种本能。人都不存在了,还有什么好谈的呢?所以,在自我保存的本能驱使下,人们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是一种必然结果,所以, 利已是一种必然结果。 斯宾诺莎的伦理学,不像空想革命家一样,建立在人性本善,或者利他说的基础上,也不像愤世嫉俗的保守主义者那样,建立在人性本恶或者自私说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关于人的本能这种不可抗拒的,情有可原的“利己”的基础上。所以斯宾诺莎不主张人为了他人的利益牺牲自己。高尚德行的基础就是维持人的存在,从而让自己快乐。

      那么仅仅保持人的存在就够了吗?当然不是。如果这样简单的理解,那斯宾诺莎的思想就没有什么高明之处了。斯宾诺莎在人的存在的基础上又加入了理性的光辉。 在本能的驱使下,欲望决定了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 ,在这个层面上,人是没有自由意志的。但是 一个人如果仅仅被欲望所牵引,那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愚蠢又无知的人。 那怎么样才能避免本能带来的陷阱呢?唯有 理性 。通常情况下,我们对于外界刺激的本能反应是被动的,是片面的。人只有经过理性的思考才能获得全局的视角,在理性的指导下寻求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才是更高尚的德行。需要注意的是,斯宾诺莎所说的理性是要我们认识到客观规律的存在,认识到我们所有人都会受到因果规律的影响,认识到我们是无法知道自己的命运的。这种对于命运的坦然接纳,才能够带来真正平和的心境。而这正是所有智慧和力量的基础。

        斯宾诺莎只活了44岁,最有名的代表作就是《伦理学》,虽然他并没有创立一个学派,但是他之后的哲学家都浸透者他的思想。他最有名的观点就是“自我保全的努力”。这个概念影响了费希特的“自我”,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尼采的“权力意志”,也影响了了伯格森的“生命动力”。黑格尔甚至说:要想成为哲学家,首先你得是个斯宾诺莎主义者”。

三、尼采的故事

      尼采在上个世纪中国的文艺青年中狠狠地流行了一阵子。不过尼采在世的时候却是很孤独的,他的代表作《查拉图斯特拉》只卖出了40本,只有一个读者表示认可,没有人表示赞赏。他56岁的一生也可以说是痛苦的一生,矛盾的一生。尼采只在人生最后的11年里,才获得了安静和平和,不过那个时候,他已经精神失常了。

      1844年,尼采出身在普鲁士的一个神学世家,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被一群信仰虔诚的女人养大。受到她们的影响,尼采从小不爱和小男孩一块玩,而且非常的敏感和脆弱,后世很多评论家都说尼采长着男人的身体,女人的内心。少年的尼采对宗教的虔诚可一点也不含糊,小时候还有同学说他长得像教堂里的基督,如果有人胆敢怀疑圣经故事的真实性,他就敢模仿故事里的男主角,把木柴放在手心燃烧,直到木柴熄灭。不过,这种对上帝的狂热在他18岁的时候就结束了。

      18岁对于尼采来说,是一个重大的人生分水岭,在这之前,他内心充实,信仰坚定,在这之后,他推翻了自己的信仰,在他猛烈攻击上帝的同时,他内心也陷入了空虚,于是开始不断的寻找,渴望找到新的神来填补自己的内心。读大学的时候,尼采开始学习抽烟喝酒,放荡淫乱,不过很快又对烟酒和女人产生了厌恶。21的时候,尼采迷上了叔本华, 叔本华的悲观主 义给他留下了永久的烙印。而且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 不懂得欣赏和享受家庭关系的温暖,一辈子都没有结婚 。23岁和26的时候,尼采当了两次兵,不过都很短暂,第一次从马背上摔了下来,扭伤了胸肌,只能退役。第二次他因为近视眼不能上战场,只能做护理工作,但他太虚弱了,看见血就发晕,最后病得半死不活的被送回家。但是尼采始终向往着战争所代表的阳刚和铁血。

          第一次从战场回来后,尼采成为了一名语言学家,25岁时他成为了巴塞尔大学的古典语言学教授,但是他又很快为选择了这个职业而后悔了。也是在25岁这一年,爱好音乐的尼采遇到了他一生中最爱的人,音乐家瓦格纳。在尼采28岁的成名作《悲剧的诞生:源于音乐的灵魂》这本书中,他狂热的崇拜瓦格纳,并且夸瓦格纳和希腊的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一样伟大。可是这种甜蜜关系并没有持续太久,后来他们两个人因为理念不同断绝了往来。尼采精神失常之后,有一天,有人拿着去世很久的瓦格纳的照片让他看,尼采在刹那间非常的清醒,他轻轻的说,我很爱他。35岁的时候,尼采生了一场重病,差点就死掉了,好了之后,他开始崇拜健康、太阳和生命的美好,他还爱上了一个叫莎乐美的姑娘。不过后来这个姑娘选择了其它人,受了伤的尼采躲到了阿尔卑斯山,在荒无人烟的山顶,他灵感喷射,写出了自己最出名的代表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查拉图斯特拉是一个先知,30岁去山中冥想,开悟后开始下山传道。他说上帝已经死了。我们应该迎接新的神,那就是超人。

        尼采在书里是这样写的:“所有的神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寿终正寝了。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快乐而美好的结局。”借着查拉图斯特拉的口,尼采说: 如果诸神存在,怎么能够容忍不是上帝的自己呢,所以诸神并不存在。” 在做出“上帝已死”这样耸人听闻的言论之后,尼采开始热情洋溢的赞美超人的诞生。这里的超人并不是影视剧里能飞檐走壁的外星人,而是指最优秀的人。作为达尔文进化论的拥护者,尼采认为人类进化的目的不是人类这个物种的提升,而是要培育出优秀强大的个体,也就是超人。超人必须要经过精心选择的优生优育,再通过使人高贵的教育,才能诞生。因此,尼采认为应该通过立法来确保优秀人之间的通婚,决不能允许一个英雄和一个女仆,一个天才和一个女裁缝之间因为爱情而结婚的婚姻。婚姻除了传宗接代之外,还承担着培育超人的责任。有了良好的出身之后,超人的培养还要通过一所极其严厉的学校,在学校里,所有人都理所当然的追求完美。学生们必须默默忍受肉体的痛苦,承担责任,同时得不到任何的安慰。在这里,他们得拒绝自由散漫和纵欲的腐蚀,他们得学会服从,学会发号施令,培养出坚强的毅力。最终,把自己培养成为超越了“善恶”的超人。超人有着明确而崇高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可以不管世俗定义的善恶,可以为所欲为。只要是能够增强权力的东西,就是“善良”,只要会让人软弱的东西,就是邪恶。尼采说,只有把超人当做人生的目标,才能热爱生活。因此他呼吁大家,要么成为超人,要么成为超人的仆人和工具。而这个过程中,就能够诞生一个优秀的民族。

        这本散文体的书被称为19世纪最伟大的作品,他的 语言夸张、自负,充满力量 。他颠覆一切公认的理念,嘲讽一切品德,赞美一切罪恶。人们对他褒贬不一。 但是尼采的 “超人”学说 对德意志民族却有着重要意义。当时“铁血宰相”俾斯麦,通过和丹麦、奥地利、法国的三次重大的战争,统一了德国,焕然一新的帝国需要新的哲学来宣扬他的军事和工业力量,为他的战争做辩护。尼采,成为了德意志最好的代言人。

      了解哲学家的故事,学点哲学思想,学会看待问题的思维方法.,有利于洞察世界和社会,从而明辨是非,.提高自己修养。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