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阶段数学学科的数学思维
展开全部
撰文:吴顺顺
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误区,认为学好数学只需要掌握相关知识点,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背概念和公式,并且课后通过多做练习来提高孩子的数学成绩。但是,这样的方式方法真的能提高孩子的数学成绩吗?
首先,死记硬背概念和公式并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因为在数学考试中,我们发现,孩子在答题时虽然是知晓相关的知识点,但是却不懂如何运用,从而导致做错或者没答完整,这样数学就很难拿到高分。
其次,课后刷题完全是"治标不治本",因为数学练习题千变万化,同样的知识点可以演化出各种不同的题型。因此,在相关知识点没有掌握非常透彻的情况下,孩子在面对千变万化的数学题时,仍旧束手无策。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应该让孩子去探究和分析每道数学题背后涉及的知识点以及所包含的数学思维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治标治本。要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来替代死记硬背,这样孩子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就能养成主动学、勤思考的好习惯,同时培养孩子举一反三的思维模式。利用数学思维来解题会更轻松,而数学思维贯穿整个小学阶段,所以非常重要。
小学阶段所涉及到的数学思维非常多,今天在此向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数学思维及运用。大家听完若是有什么想法,可以给我们留言。
1、整体思维:我们在做计算类的应用题时,解题时可以先把题目给的条件都列出来,继而分析哪些部分可以看成一个整体,通过整体代入法的解题过程叫作整体思维。
例1:甲乙之和比丙多21,乙丙之和比甲多15,甲丙之和比乙多25,问甲+乙+丙等于多少?
分析:先把题目所给的条件转化成算式,运用整体思维来解题。
解题:甲+乙=丙+21
乙+丙=甲+15
甲+丙=乙+25
把等式的左边和右边分别看成一个整体,于是等式左边变成2甲+2乙+2丙,也就是说有2组的甲+乙+丙。等式右边变成甲+乙+丙+21+15+25。现在等式左边有2组甲+乙+丙,等式右边有1组甲+乙+丙,这时等式两边可以同时去掉1组甲+乙+丙,得出甲+乙+丙=25+15+21=61,所以,甲+乙+丙=61。
2、数形结合:把抽象的数学题转化为更为直观的图形,用这种方式解题叫作数形结合思维。
例2:10人排队,小明前面有6人,问他后面有几人?
分析:这道题如果直接解题,很多孩子会用10-6=4人来解题,这就掉坑了。我们可以利用数形结合,将题目转化为图形,便一目了然。
解题:一共有10人排队,小明的前面有6人,我们用6个圈来表示,小明用三角形来表示,因此就转化为下图:(图居然显示不出来,我用文字来表述)
6个圈和1个三角形
很明显,这里一共有6+1=7人,那么得出小明的后面有10-7=3人。
3、分类思维:将题目里所给的条件做分类,通过分类的方式来解题叫作分类思维。
例3:一条路,修了28米,比没修的多12米,问这条路长多少米?
分析:直接解题会很抽象且容易掉坑,很多孩子会直接用28+12=40米来解题,这就错了。此类题型我们可以用分类思维来解题,我们将这条路分为已修和没修两部分。
解题:
已修:28米
没修:根据条件,已修部分比没修多12米,得28-12=16米。
一条路=已修+没修,所以28+16=44米。
整个小学阶段遇到此类型的题目,都能用分类思维来解题。
在整个小学阶段,这样的数学思维还有很多,如对比思维、逆向思维、转化思维等等,由于篇幅限制,就不在这里展开叙说。如果还想更进一步了解数学思维方面的知识,可以私信我。
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误区,认为学好数学只需要掌握相关知识点,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背概念和公式,并且课后通过多做练习来提高孩子的数学成绩。但是,这样的方式方法真的能提高孩子的数学成绩吗?
首先,死记硬背概念和公式并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因为在数学考试中,我们发现,孩子在答题时虽然是知晓相关的知识点,但是却不懂如何运用,从而导致做错或者没答完整,这样数学就很难拿到高分。
其次,课后刷题完全是"治标不治本",因为数学练习题千变万化,同样的知识点可以演化出各种不同的题型。因此,在相关知识点没有掌握非常透彻的情况下,孩子在面对千变万化的数学题时,仍旧束手无策。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应该让孩子去探究和分析每道数学题背后涉及的知识点以及所包含的数学思维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治标治本。要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来替代死记硬背,这样孩子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就能养成主动学、勤思考的好习惯,同时培养孩子举一反三的思维模式。利用数学思维来解题会更轻松,而数学思维贯穿整个小学阶段,所以非常重要。
小学阶段所涉及到的数学思维非常多,今天在此向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数学思维及运用。大家听完若是有什么想法,可以给我们留言。
1、整体思维:我们在做计算类的应用题时,解题时可以先把题目给的条件都列出来,继而分析哪些部分可以看成一个整体,通过整体代入法的解题过程叫作整体思维。
例1:甲乙之和比丙多21,乙丙之和比甲多15,甲丙之和比乙多25,问甲+乙+丙等于多少?
分析:先把题目所给的条件转化成算式,运用整体思维来解题。
解题:甲+乙=丙+21
乙+丙=甲+15
甲+丙=乙+25
把等式的左边和右边分别看成一个整体,于是等式左边变成2甲+2乙+2丙,也就是说有2组的甲+乙+丙。等式右边变成甲+乙+丙+21+15+25。现在等式左边有2组甲+乙+丙,等式右边有1组甲+乙+丙,这时等式两边可以同时去掉1组甲+乙+丙,得出甲+乙+丙=25+15+21=61,所以,甲+乙+丙=61。
2、数形结合:把抽象的数学题转化为更为直观的图形,用这种方式解题叫作数形结合思维。
例2:10人排队,小明前面有6人,问他后面有几人?
分析:这道题如果直接解题,很多孩子会用10-6=4人来解题,这就掉坑了。我们可以利用数形结合,将题目转化为图形,便一目了然。
解题:一共有10人排队,小明的前面有6人,我们用6个圈来表示,小明用三角形来表示,因此就转化为下图:(图居然显示不出来,我用文字来表述)
6个圈和1个三角形
很明显,这里一共有6+1=7人,那么得出小明的后面有10-7=3人。
3、分类思维:将题目里所给的条件做分类,通过分类的方式来解题叫作分类思维。
例3:一条路,修了28米,比没修的多12米,问这条路长多少米?
分析:直接解题会很抽象且容易掉坑,很多孩子会直接用28+12=40米来解题,这就错了。此类题型我们可以用分类思维来解题,我们将这条路分为已修和没修两部分。
解题:
已修:28米
没修:根据条件,已修部分比没修多12米,得28-12=16米。
一条路=已修+没修,所以28+16=44米。
整个小学阶段遇到此类型的题目,都能用分类思维来解题。
在整个小学阶段,这样的数学思维还有很多,如对比思维、逆向思维、转化思维等等,由于篇幅限制,就不在这里展开叙说。如果还想更进一步了解数学思维方面的知识,可以私信我。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