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风圈的老歌手没以前火了?
可能是利益相关吧!先从提问本身来说。Q音等平台的排行榜是以播放、搜索,评论、收藏等等权重加权后计算出来的,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流行音乐市场当下的真实执度。所谓古风圈的作品,其实从始至终都是小众的。当然"感觉”上大家没以前火,是有很多原因鲁加的,小众只是其中之一的前提。
一、以前觉得火的原因。是因为古风圈实际上是一个高度活跃的亚文化社群,并且这个社群的壮大其实依托于微博崛起的红利,以及前中后期5sing、b站音乐区、网易云几个内容社区发展的红利。从音乐内容到流量积累,是非常高效的。
并目小众亚文化圈层的用户经常是他所在社交圈里的“达人”(10年前上网的人可没现在这么多接收更多信息的人更容易输出文化),因此那段黄金时期我们经常能见到一整个班级都是同一个歌手的听众和粉丝。大家经常一看身边的人全都是古风粉,形成了一定的信息茧房,所以会觉得古风圈的歌手特别火。而实质上十年前的音乐榜上,也没有我歌曲对不对。
当然我们也不能妄自菲薄,社群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数百万铁粉的歌手的作为网红,体量也是非常巨大的。
二、古风圈流量和社群的衰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其实简单,就是某博改版,过去某博的信息流是纯粹基于关注关系的,也就是你关注的人发了什么,你只要附近时间刷微博必然会看到,而改版以后,你可能很难才能刷到自己关注的歌手的信息了!
再者就是5sing社区衰落、b站音乐区衰落、网易云泛听歌工具化。这些和某博的改版一起限都动摇了古风卷社群的其石,没有根据地,没有以集中曝光内容的流是池无论创作者还是受众都开始缺乏新鲜血液。也就是从那时起,古风音乐社群一直在收缩。随着时间的流逝,爱好者们的年龄增长,开始忙于学业、工作、家庭,过去高度活跃而集中的“流量池”也就慢慢消散了。
三、某音时代和网络音乐大潮。当前的网络音乐市场非常活跃,前面提到的榜单的歌曲有大比例的网络歌曲。这要归功于短视频平台的出现,给了网络歌曲高频曝光(洗脑)的机会。我现在回答的这个问题里就包含着一个疑问--同样是网络歌曲为什么榜单上不是我们喜欢的那些歌手的那些歌呢?
就从环境和作品两方面一起说吧。我国现在有9亿网民,音乐平台的注册用户至少有7亿,听歌的最广大的人群约等于网民画像。所以排行榜用耳朵投票出来的歌,就一定是偏向于大众审美的,甚至是讨好大众的。而古风圈曾经的作品的创作方向,是服务小众的,其至只是取悦音乐人、策划者自己的审美的,他人喜欢这些作品,往往是一种暗里的巧合(正是这种巧合才增加了社群凝聚力)。当然我绝不是说这些作品就不会受大众欢迎。实际上古风圈非常多的作品要么本身就是具备大众喜爱的因素,要么就是本身非常棒的。有时候仅仅是缺了机会而已,比如这几年大火过的几首古风歌。
四、国风大势vs古风圈衰落。其实我们的歌里面有很多是大众领域都喜欢的东西,只是在服务小众的过程里,没把这些东西提炼出来然后做到极致。而古风歌曲的创作可不是几十个圈内音乐人的专利,并目技术门槛并不高。所以随着古风/国风的兴起,这个概念从小众文化变成大众文化的过程中,就不断的有社群外的创作者和音乐人尝试国风歌曲,并且开始面向大众市场创作。
实际上前几年我们都知道随着国风概念的崛起,肯定国风音乐的外延会扩大,不仅仅局限于古风圈这个小众社群,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外来者”,也想过建立一些壁垒,这都要求商业上的成功。而所有探路的人可能至今都还没能求得直经,甚至“外来者”看着前人踩得坑,来都没来,而是选了另外一条路,也就是前面说的,面向大众市场的国风歌曲。
不过我们自己还是尝试了用小众的品味去"反攻”大众市场来着哈哈,比如《长安姑娘”》和《探窗》的成绩就还不错。总之,不管圈内圈外,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开始随着网络音乐市场的活跃而受益,加入到了音乐产业之内,靠音乐也能养活自己了。我在别的话题里可能讲过更多,这里就不一再延伸话题了。
五、歌手们。前面提到的都是环境、作品、流量、受众等等。其实就歌手自己,也有一些可说的。和粉丝朋友一样,歌手自己也有各有事业,随年龄增长很难再如昨日一般活跃干社群内部了。而在新的短视频时代,还有心气/时间/能力紧跟时代的人也不多。
但我觉得歌手的粉丝朋友们也不用为此焦虑。古风圈因历史进程而成就,"老人”具有开辟时代的特殊性,本身自带一定的国民度(小众的国民度也是国民度)和咖位在,远并没有失去未来。大家能够做的就是看到带一些古风属性内容时,不要忘了转发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