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的地动仪在哪里

 我来答
刚阳文化
2022-06-21 · TA获得超过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19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36万
展开全部
  地动仪是汉代科学家张衡的又一传世杰作,在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据《后汉书·五行志》记载,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间,共发生了二十六次大的地震,地震区有时大到几十个郡,引起地裂山崩、江河泛滥、房屋倒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张衡对地震有不少亲身体验,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架地动仪.
  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的张衡地震仪模型,就是根据王振铎的设计复原的.但是,也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志超就曾对倒立摆结构提出过异议,他以全新的视角,提出了自己对候风地动仪的理解(参见李志超,《天人古义》,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李志超认为,从文献角度来看,汉代字书《释名》解释“柱”,说“柱,住也”,表明柱字原义是建筑中不动的支撑件.由此,倒立摆结构不得称“柱”,只合称锥.“都”是集总之义,说明不是孤柱,应该还附带八套机关,而立锥却只能是光杆.这样,仅由“都柱”这一名称来看,倒立摆之说也不能成立. 李志超进一步指出,倒立锥的设计使原文所述其他一切部件皆成画蛇添足.尤其是庞大的铜尊,毫无道理可言.再者,从物理评价角度来看,任何测量仪器的性能一般都可用两个互相矛盾的指标表征:灵敏度和稳定度.倒立锥的设计正好突出了精密计量技术这一主要矛盾.例如,为提高地动仪的灵敏度,就要把倒立锥的锥底做得很小,使之形成一个锥尖,但很小的锥尖承受巨大的重力压强,在不可避免的微小震动作用中必将逐渐形成不可逆的变形,其趋向是锥尖下面的支承面形成坑窝,锥尖变得圆滑.这一过程不可逆,而且是加速的.这样,倒立锥最终要倒下来,不管有无地震.如果为提高稳定度,将锥尖做成宽到实际不变形,那它的灵敏度必然很低,感知量比人所能察觉的还要大,地动仪也就失去了它的存在价值.
  谜团
  地动仪原理
  1700多年前,地动仪神秘消失,它的模样和工作原理成为千古谜团. 2004年8月,河南博物院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组成课题组,联合研究张衡地动仪新的复原模型. 目前,这项课题取得重大进展,课题组用“悬垂摆原理”取代了传统的“直立杆原理”. 2005年4月16日,这一科研成果得到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博物馆、中国地震局等单位的地震学和考古学专家的肯定.专家们认为:这台复原地动仪首次把概念模型还原成了科学仪器,使之真正有了验震功能.
  验收
  地动仪复原模型把概念模型复原成了科学仪器 4月16日上午,河南博物院《天地经纬》专题陈列厅,由地震学、考古学、机械工程学等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的验收委员会,开始对用挑剔的眼光注视着地动仪复原模型(1/3小样). 当日下午,验收组的7位专家经过激烈讨论,最终认为:新模型首次把概念模型复原成了具有验震功能的科学仪器,迈出了复原研究的历史性一步.这个验收意见意味着,新复原的地动仪通过了阶段性成果验收,后续工作只需对某些技术细节做进一步优化,对外观做出最终确定. 河南博物院副院长田凯对此感触颇深:“我们不仅在复原一件仪器,也在找寻1000多年前那位伟大科学家‘求实疾虚’的科学精神……”
  心愿
  一定要让地动仪模型“动”起来 1998年,河南博物院新馆建设过程中,田凯负责主持《河南古代文化之光》陈列.布置汉代展厅需要展示张衡的地动仪,当时最权威的模型陈列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里,它是王振铎先生于1951年设计的,这台卵状体上含有8条飞龙的模型,已成为地动仪的“标准形象”. 河南博物院请苏州天文仪器研究所按王振铎的模型重新复制了一个木制模型,并提出“能否让地动仪动起来”,得到的回答是:不可能,即使是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的那台也不能检测地震.但对方可以在模型下面人为地安上一个装置,让它动起来. “我们展出的是科学仪器不是玩具,这样做是对观众的欺骗.所以当时只能造一个不能动的模型,但这个情结在我心里一直存留了好多年.”田凯说. 6年后,了解到国家地震局和国家博物馆的研究人员正在做复原工作.2004年8月,河南博物院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组成了课题小组,共同复原张衡地动仪.
  解谜
  “候风地动仪”
  找到“垂悬摆原理” 该课题的负责人是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冯锐研究员.冯先生表示,1700多年前的地动仪究竟如何工作是首先须破译的谜团,深入研究证实,地动仪应该是“悬垂摆原理”而不是王振铎模型的“直立杆原理”. 几十年来,国内外地震学界对王振铎模型的否定意见一直没有停.更有近现代西方学者认为张衡地动仪之所以失传,是因为它没有达到科学的要求,它不是个科学的东西.冯锐说:“看到这些严厉的批评以后,我们才感到问题的严重性.” 历时1年多,课题组最终确认了地动仪的工作原理应该是“悬垂摆原理”,而不是“直立杆原理”.
  评价
  这是一次重大跨越 地动仪的历史资料,最著名的是《后汉书·张衡传》中的记载,虽然只有196个字.早期的复原工作都是据此开展的.冯锐的课题组把资料的考证和利用扩大到《续汉书》、《后汉纪》等古代文献,但相关文献的总字数也不过231个.这些资料,使他们复原的史料根据更加充分. 在研制过程中,冯锐还采用了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即利用洛阳地震台接收到的现代陇西地震记录,算出模拟的陇西历史地震的波动效应,然后把数据输入计算机,再控制特殊的振动台完成洛阳地面震动过程的复现,用这种运动信号对振动台上的复原模型进行检验和改进. 验收组的专家们认为:新模型对4次实际地震事件已经实现了良好的验震反应,迈出了从概念模型到科学仪器的关键性一步,研究工作突破了古代科学仪器复原的传统模式,是一次重大的跨越. 验收会结束后,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的滕吉文院士说:“地动仪是中华文明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各国科学家都在尝试复原,如果我们不把这件事做好,那就是罪过.从原理上和制作过程上讲,这台复原模型符合史料记载,符合张衡的基本思想……这台地动仪复原模型代表了现代人的认识,它在现阶段是最好的.”
  原来的以不见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