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小时候家里有多穷?

 我来答
青柠姑娘17
2022-06-29 · TA获得超过1.3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707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43.3万
展开全部
我家是新疆建设兵团的,是很穷。不是吃不饱饭的那种穷,而是没有钱,物质缺乏。

说道吃饭,那时在兵团连队,职工,家属,孩子都有口粮供应标准,以粗粮,也就是玉米面为主,细粮,也就是白面少。如果仅仅靠供应口粮,肯定是不够的。那要吃饱饭,就要自己想办法。

兵团的孩子饿不着,一个连队七八百人,种着近万亩土地。当年还是以粮为纲的年代,玉米小麦的种植量极大,蔬菜水果以及各类瓜也有大片种植。小孩子偷吃瓜果蔬菜是常有的事,没有人把这些事当成事。

想吃肉,连队的防护林到处都是,树上的鸟窝从下到上挂满了,爬树掏鸟窝是每个男孩子必备的技能,许多女孩子也是高手。冬天不迁徙的麻雀就住在连队的羊圈,牛圈,马号的建筑物里,夜里带上手电筒去抓,一次可以抓许多。拿回家就有肉吃了。

成年人不能这样凑合,不过也有办法。收麦子是收割机收,收的不干净,女人就带着孩子在收过的麦田里捡拾掉落的麦穗。玉米是人工收,收的不干净。大人孩子都会去翻杆子找被人遗漏的玉米棒子。勤快的人家就在秋收后的庄稼地里就能收获很多粮食。

当年连队还种的土豆,红薯,都是大面积种植。收得也是马马虎虎,只要舍得力气,在收完的地里还是有收获的。也可以等到翻地时跟着拖拉机后面捡拾被遗漏在地里的土豆红薯。

只要秋天抢在封冻前抢收一些粮食回来,就不用冬天去大堆玉米杆里翻杆子找玉米棒子了。冬天主要是砍柴。

连队每年供应一家煤炭一吨,不要钱,只要运费。家里没钱,运费都掏不起 ,就烧柴。父亲就带我和哥哥两个去挖树根。父亲没时间不去的话,我和哥哥就砍树。七八米的白杨树我们砍一上午,砍倒后再砍成几段,用爬犁一段一段拉回家。冬天学很厚,用爬犁方便的多。

我记得一直到我上大学以后,那时我父亲做医生了,也老了,才开始烧煤,不用大冬天天天砍柴了。

春天青黄不接时在新疆也不是很缺吃的,连队到处都是榆树,开春榆钱就长起来了,爬树摘榆钱就是大人孩子必须做的事情。这几天,家家吃榆钱饭。这饭还特别好吃,人人喜欢。

解决了吃饭取暖问题后,大家都快乐的生活着,没有现在那么多焦虑和压力。

现在想起来当时还是很苦的,不过回忆起来到不觉得有多难,也许大家都是这么过的吧。

那时的人们贫穷却快乐着,现在人呢,富足却忧虑着。不知道为什么?

我是胆小的勇士,我在讲述我身边的故事。欢迎关注评点。

大家对于贫穷,富足,快乐,忧伤的关系怎么看呢?欢迎大家讨论。

我小时候确实是很穷,虽然没吃到树皮但是饱一顿饿一顿,我都是吃红薯,木薯,过年连肉都吃上,缝缝补补又年,那来新衣服,穷的叮当响,一直到现在,因为家里都地田地少点母亲又没文化,也没有经济头脑,还是靠一亩三分地,靠天吃饭的,下雨呢农产品收入好点,旱灾根本没什么收入,[捂脸][捂脸][捂脸][捂脸][祈祷][祈祷][祈祷]难,现在不去务工呢靠着一亩三地呢根本还没达到小康水平,还是靠着政府补贴来过生日。

你小时侯家里有多穷?我来回答此问题。

提起小时侯家里有多穷,哪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辛酸。

小时侯,地瓜是主食,锅底下,熬着地瓜丝,锅边上,贴着地瓜面粑粑,蒸一锅野菜豆母,这就是我们常吃的饭。

上学时,用得是石板,是自家盆子底做的,石板擦子是用破布卷起来,再用线捆绑起来,就是个擦子。

记得来个卖铁石板的,只需一毛钱一个,可是,爹拿不出来呀,哭着求爹买一个,老爹借一毛钱,给买一个,高兴的我呀,破涕为笑。

过年更不用说,出去串门,邻居婶子问我,你妈给你准备过年的衣服没有?我便回答,可能没有,回家又是哭,妈实再没法,去求邻居家婶子,借来一块花布,才免强缝上一件新衣裳。

八月十五是我们哪赶集的日子,老爹从园子里摘一篮子芸豆,在集上蹲一上午才卖五毛钱,把爹高兴的不行。

哪时肉特便宜几毛钱一斤,但一年年吃不上一次,只有过年时割上哪么一点,有时还不买,杀个鸡,就过年。

记得小时侯,可没少挖过野菜,放了学,就提上篮子,拿上铲子,去田间地头,哪时挖菜的特多,家家户户,差不多都再吃。

现如今,我们的生活,多么的美好,我们一定要珍惜,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感恩党,感恩毛主席。

我小时侯国家白手起家,毛主席带领人民从零开始,艰苦创业,勒紧裤带干,逐步地建立起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商贸科教文卫完备的体系,文化从识字扫盲开始,直到普高中,改善医疗条件,村村有赤脚医生和两弹一星巩固了国防。国家有我们家就有,国家穷我们家也穷,大家都一样,命运与共,平等地生活。没有私人保姆职业,只有公共的服务员,如食堂,饭店,供销社,服务社,等等,在那个年代,人人靠劳动吃饭,谁也别想不劳而获,如果不劳动就享受,是要挨批的,坏人有人管,交给劳动人民管,所以,那时都愿当积极分子,而不当落后分子,落后就要受到批判。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没有一个坏人不怕好人的,因而人人争先恐后,都有上进心。

民不患穷,而患不均。打基础的年代,穷则思变,干劲十足,心里有目标,生活象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人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跟着毛主席共产党一路上坡,越走心里越亮堂。

穷和富是相对的,零比负数就是富有,小时的穷比前辈的穷富有了许多,现在的富也肯定不及未来的富。比较要尊重 历史 现实,客观地比,这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切莫被别有用心的人带歪了,误入歧途。

很小的时候,一年到头也看不到钱,买一只铅笔得拿鸡蛋去供销社卖了钱在买。长大一点上高小了,离家十几里路的镇上学。每天妈妈给一角钱买中午饭吃。每天的中午饭不重样,到国营饭店买一碗八分钱的苞米楂子倒点酱油美餐一顿。剩下二分钱保管好,积攒多了买钢笔水片和学习作业本子等......。不多说了你说穷不穷吧?

那个年代,又赶上自然灾害。别说穷了,能吃饱饭就不错了。

那时候,在农村。刚上学前班。师资力量少,孩子们轮流上下午上课,老师除了吃饭,就没有休息时间了。上完这个班,上那个班。

早上起来,喝了一碗能看清米粒的大碴子。撒腿就向外跑,穿裤子。妈妈喊!哈哈 !一低头,还光着哪!

完了,唯一的裤衩。昨天淘气,埋汰了,洗了。这咋整!

手,刚刚伸到三哥被窝边,拿三哥裤衩。滚蛋,别拿我裤衩。

你下午上课,借我穿一头午。不行,没商量。我一会,还要割猪草哪。

没办法,姐姐裤子借我穿一下。拿去吧!别整埋汰了,我下午有课。好了!姐姐的裤子,刚洗完。

姐姐比我大十岁,我把裤腰卷上,扎了个小绳。裤腿也卷上了,看着,还可以。上学去了。

孩子们都爬在操场上,写写算算。谁先写完,可以先上厕所。

老师我写完了,说着,我就站了起来。早上只喝了碗稀汤的大碴子,孩子吗!消化快。这一站起来,肚子憋了,裤子吐噜就掉下来了,光吧出溜的,站在了大家面前。

女老师一捂嘴,没笑出声来。同学们,哄堂大笑。我脸红到耳根子,麻溜的,把裤子提起来。

快去吧!快去吧!老师一说,我赶紧跑了!

穷,我不知道是怎么定义的。如果没吃没喝没衣服穿算穷的话,好象我小时候家里也没有那么穷。如果要在吃饱喝足能过上穿金戴银的日子好象我家确实穷。

我虽然出生在一个小镇上,但我父母亲都有工作,有吃有喝的,好象也没有穷到哪去,不过好象也不太富裕。

我父母那一代,她们小时候应该很穷吧!听妈妈讲过家里兄弟姐妹多,经常吃不上饭,吃地里的野菜过日子,衣服破了补补在穿,我只是听着,也感同深受不了,没有经历过,以前的日子好象都不好过。

在我的生活周边,也没有看到谁因为钱没饭吃。虽不能天天大鱼大肉基本上温饱还是可以解决的。只要不懒,这里每家每户还是过的还可以的。

也许生活的环境不同,每当看电视还有好多人吃不起饭过着穷苦的日子真的难以相信。我虽然不富裕,但从小到大,没有受过挨饿挨冻的苦。在娘家爸妈养着,嫁人老公养着,好象也没为吃喝发过愁。

在我看来穷是分环境与时代的,虽然没过过太穷的日子,但也能了解没钱吃饭的痛苦。

我生活在农村,小时经常挨饿受冻,每到冬天脚裂成大口子一瘸一拐不好走路,饿得在路上打滚;一家人只靠父亲叁拾元钱的工资维持生活。

说实话,我祖父和父亲因行医从山东德州迁至河南,所以,当时家境还好,常有亲朋好友邻居来家吃饭,听老人讲,我家常端着白面馒头接济人,祖辈行医收钱,遇见困难的乡亲,少收钱或不收钱,我小时常看见来我家就医者排队,也有带土特产来看望感谢的,那时候,有浓浓的亲情和纯朴的乡情。在我们那个小县城,方圆百里只有我们一家牙医诊所。而且,老家山东的亲人常邮寄红枣苹果来,吃穿住行都是父母操办好的,所以,童年是快乐的。钓鱼捉虾游泳嬉戏爬树摘果,上学读书看连环画,也啃父亲的藏书,四大名著等文言文典籍也看,父亲问我能看懂不?我说:能。其实有的能看懂有的看不懂,反正就是想看。

我小时有外号叫:绿豆眼,洼谷脸,黑人黑户。因我长得黑瘦丑,上户口又晚所致,整得长大后反而人人夸英俊帅气,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可自己照镜子,感觉很一般,平淡无奇还一脸麻点。总觉得男儿不成就一番事业,帅不帅俊不俊有什么用呢?这不重要。小时,还有个外号叫:打破砂锅问到底。什么都好奇的问个不休,大人们都让我问烦了,比如:人能长多高?大人答:长天那么高。我就搬着小凳子坐在家门口看马路上的人从早到晚,看看都长得高低差不多,又去问,大人说:长得高的人在家不出来……等我明白红白喜事及百年大限后,也不知是否是心理早熟或灵性觉知,现在还记得当时心中蓦然一凉:啊,这一辈子建功立业有啥意思啊,还不是过眼云烟……那时才四、五岁的样子,也很崇敬书上的英雄浩气,可能是看连环画多的缘故,摆书摊的白发爷奶们一有新书都喊我,我会从早看到晚,而且听老人们说:男占三八是秀才。就是说男儿农历二十八生日的这天,占了月份的八、十八、二十八这三天,也不知老话从何而来,自有道理所在吧。

从小对诗词歌赋笔墨纸砚情有独钟,好象有不解之缘。对落水的燕儿悲悯,对黛玉葬花落泪,对打鸟的会吵闹,对追青蛇的哭泣……小学时代曾写过燕儿入冬落水未南迁的诗句,想了多年才知燕子窝可能被损坏,屡次搭窝而误了小燕出壳的时令,羽翼未丰,寒冬已至,未及迁徙,生灵冰凝。还立志要考上四大名校之一:北大清华复旦南开。中学时代曾写下:小小麦枝何足挂,劳动果实来自它。立品同白玉,读书到青云等。现在呢,成了一个长年飘泊打工的人,福气的是,觉知亲近佛经佛识佛法,大善知识,修行善爱,慈悲利他,知足感恩,心灵清净。梅兰竹菊莲,大道菩提禅。

四、五岁时就学会了发呆,记得那时想:人既然来到了世间,就有生命的尊严,那就一定会有解释清楚人生真谛的答案,不可能就几十年之寿,应该有精神层面的追求和延伸……想了一段时间,当时也没人教,也可能有佛缘,也可能是从书上的只言片语中,悟出似懂非懂的慧识,当即就想打背包去寺庙,拜师大德高僧。可大人们说,现在不像以前了,当小和尚,扫地都不要你,要当也要大学毕业的……我还真信了,只好作罢,觉得自己一定要考上大学。

民间老话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老话也无须争辩,可能在某个角度或某个时代来看自有一定的道理和说法。家传牙医,因各种原因,并没传承下来,亲朋邻里都说可惜:金银饭碗聚宝盆丢了……小时家里富裕,等我长大了反而逐渐困顿,不过,少年时代知道自己主动找苦吃,磨炼磨炼。做过装卸及建筑工,卖过果蔬,做过营销,当兵退役,下岗职工,开厂失败,只有打工等等,令人高兴的是,亲朋邻里却逐渐的富裕,水涨船高,生活美滋滋地。

我现在老实沉静,上班下班,读书写作,亲近佛法。知足长乐,偶尔捐款,保持善爱。“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克服缺点,改善自身,自律自审自强,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是双重并行的,心灵和言行意念的改变,正能量磁场自然会吸引美好而至,莲花到了季节自然会开放,阅读学习也会福至心灵,品质品德品格的滋养和成长,会使字句言行真诚纯朴,皇天厚土会哺育岀感恩敬畏的身心,自然出珠玉文章。

其实,贫富只是一个吃穿住行的世间概念。而精神层次的求索和觉悟则是生命力灵性的方向和目标,持恒正能正知正觉,俯仰天地大道,从小事点滴做起,方圆无愧于心。突破小我,通融大我,中华五千泱泱大风,青史典籍都在诠释指向一个真理曰:为他人谋幸福。则是人生真正幸福的根源和快乐的大道。大宇的核心也正是:真爱在,一切美好都存在。永远永恒,如如不动。万法一念,同体大悲,贵为人身,爱心感恩。

(图片源于网络,感谢,感恩)。

小的时候家里穷的叮当响,吃饭都成问题。没吃的没穿的,用家长的话说:愁的眼珠子发蓝。吃的是野菜喝粥,以地瓜为主食,煮地瓜干子,锅边贴地瓜饼。挖野菜腾着吃。地瓜面包萝卜丝包子,喝地瓜粥。地瓜蒸糕,菜豆母球。地瓜面擦成面条,用青菜做个汤。

衣服有穿的,不露肉就好,老大穿了,接着往下传,每年颜色,变一下颜色,就是新衣服。上衣穿小了帮上一圈,裤子穿短了在裤脚帮一圈。在穿一年。

一个月吃不到一口肉,做菜做饭滴上一滴两滴油,等饭菜煮熟后滴锅里。每年就过年时候穿新衣服,吃白面馒头,吃猪肉炖白菜粉条。

过年走亲戚,用个柳条编的方框,外边用个红包服,包着,里边的东西是用白面做的馒头,两个大一点的馒头用剪刀剪个石榴形状,在用模子卡的链子花,一般是4个花,2个石榴,就算是走亲戚的礼物。

居住条件也很差,没有电灯,点煤油灯,睡土炕,一家人睡一个大坑上,姊妹两人盖一床被。

没有电视看,一年能看一次电影,每个镇上有两名专业放映员,推木头车推着放映设备,挨村放电影。大人、小孩早早摆好板凳,站好地方,等天黑后享受看电影带来的乐趣…………有笑声、也有哭声。看到高兴事,大家会笑出声。看到伤心处,哭声一片…………

以上说的就是,小时候家里穷的事实,没有假话,出生在60、70年的人都有同感?

@荣海之女 看后欢迎留言!喜欢看我的作品,请点关注!谢谢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