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皇帝的庙号和实际作为严重不符?对此要怎么看待?
庙号是继谥号之后对于皇帝盖棺定论的一个重要依据,其所反映的历史形态及真实度较为准确。在后世曲笔写前朝史的情况下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明朝在继承制度上相比其它大一统王朝来说比较完整,但是在其世系传承方面就表现得较为混乱,此情况直接导致有三位皇帝的庙号面临取消和更改。
1.明惠宗朱允炆,庙号惠宗,谥号愍皇帝、让皇帝、惠皇帝
朱允炆是明朝第一位皇位动乱的君主,因为被其叔叔朱棣成功篡位而下落不明。当时朱棣为了合理继承,同时也是为了掩盖篡位事实,并不承认朱允炆的皇帝身份,将建文四年直接改成了洪武三十五年,同时也除去了朱标的追认皇帝身份,意为朱棣是朱元璋的法定直接继承者。而当时的朱允炆一无谥号二无庙号,直到南明政权时期,才上谥号为让皇帝,庙号惠宗,意思就是皇位是甘愿让给朱棣的,不然这样,自朱棣之后的帝王法理存在仍有很大争端。但是让皇帝并不意味着是皇帝身份,同唐朝让皇帝李宪一样只具有帝王名称,属于伪帝王。直到清朝乾隆时期追认朱允炆为明惠帝,这时候才正式上帝王谥号,承认其皇帝身份。惠帝的谥号意思为:柔质慈民,爱民好与。
2.明代宗朱祁钰,庙号代宗,谥号景皇帝
朱祁钰的历史境遇我们不去详谈,这已经成为基础历史知识了。当他被废之后,朱祁镇自然不会给其上谥号和庙号的。直到朱祁镇的儿子明宪宗朱见深继位,才对这个曾经欺辱他的叔叔上了一个褒扬的谥号——景帝,景的谥号为:由义而济、耆意大虑、布义行刚。意思就是喜欢深思熟虑,善于谋划,仁义且有道德。但是明宪宗只是上了谥号,认可朱祁钰的皇帝身份,却并未给其立庙,也就是说,朱祁钰无法进入太庙获得后世帝王的祭奠。这也是和他无人继位有关。一直到南明时期才上庙号为代宗。
可是南明政权上庙号的人似乎犯了一个错误,代宗并不指的是代理的意思,其即为原来的世宗,两者相同意思,因为前面有了明世宗朱厚熜,所以只能上代宗庙号,世宗的意思就是世系发生变化,非嫡系继承大统。这个可以用在周世宗柴荣身上,因为他不仅不是嫡系,还不是宗室,也可以用在明世宗朱厚熜身上,因为他是以明武宗堂弟的身份继位的,同样也不是嫡系。但是朱祁钰不一样,在朱祁镇兵败被俘之后,当时是有太子的,也就是说有直接继承人。明显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无嫡系继承人,所以代宗的庙号严格来说是不正确的。
3.明世宗朱厚熜,庙号世宗,谥号肃皇帝
明武宗朱厚照无子嗣,无亲兄弟,转由旁系堂弟朱厚熜继位。朱厚熜的谥号为肃皇帝,肃的意思是:刚德克就、执心决断、法度修明。意思就是道德高,执政法律严明。朱厚熜的庙号世宗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是其给其生父兴献王也追认皇帝,直接导致明朝昭穆制度变化,致使明太宗朱棣的庙号变为明成祖。这件事的缘由为明世宗本是继其堂兄明武宗的帝位,按照制度,其实是明世宗过继给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之父,明世宗伯父),这样子从制度上算的话,明世宗其实是继承了他法理上父亲的帝位,而不是继承朱厚照的位子,毕竟因为同辈,堂弟不可继堂兄的嗣。
本来这是挺正常的事,宋朝经常过继,周世宗也不是宗室都可以,只要承认上一任皇帝是其法理上的父亲即可。但是明世宗性格比较倔强,也想借着这个机会掌握朝局,于是追封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献皇帝,牌位供奉太庙皇帝席位。我国古代供奉讲究的是昭穆制度,何为昭穆?太祖居中供奉,左昭右穆,二世为昭,三世为穆,保证父子不在同列。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一点,就是天子七庙,意思就是皇帝供奉的祖先牌位超出七代之后就要将关系最远的祖先(除太祖之外,太祖万世不移)去除太庙,进“祧庙”供奉。而如果明世宗父亲要进太庙供奉的话,根据昭穆制度,必须去除的牌位刚好是明太宗朱棣的牌位。
没办法,朱棣是燕王世系始祖,自朱棣往后的皇帝都是燕王世系为君,怎么可能将朱棣去除,那不是直接承认自己是篡位的?于是将朱棣的太宗庙号改为成祖庙号,这样朱棣为世系之祖,可继续入太庙供奉,万世不移。而朱棣不移的话,只好让明仁宗朱高炽进“祧庙”了。这也是明朝最出名的庙号之争。
明朝皇帝庙号对于明史的研究是具有推动性作用的,其实这种庙号包括但不仅限于帝王世家,对于我国民俗考究也是有极大的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