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教育观念与现代教育观念
展开全部
我个人理解的“教育”就是教导和培养,教便是教导,育就是培养。教导:引导他人向一个良好的方向前行,育:培养他人的最大潜在的能力和最擅长或最喜爱的某件事。说简单点教育就是引导孩子,培养孩子的与生俱来的某种能力!
我认为传统教育观念有利有弊,传统教育观念的利端可以正确、精准的将他人带入正确轨道,树立较好且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能更好的养成习惯,具有良好的自觉性和自律性,更好的规范言行举止,有目地性的为自己规划好未来路程,还能激进他人向优秀的人靠拢。传统教育观念的弊端一是对比,二是空间限制,三是禁锢思想,四是“跟学、做”,五是缺乏心理沟通,六是一票否定,七是换位思考,八是平等、尊重等。
先说一下对比,对比虽然说能激进孩子的动力,但是这种方法效果不太明显,反而会使多数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打击,孩子成长到一定年龄时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会变得越来越强,他们相信自己会把某件事做的很好,而在老师家长的眼里他们始终欠缺,认为他们不行,从而直接导致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打击甚至伤害!对比让多数孩子从心里觉得自己和别人有巨大的差距,感觉自己不如别人,我认为老师家长的对比是羡慕心的一种表现。要明白当你在羡慕别人的同时别人也在羡慕你,坐轮椅的人羡慕在街上走路的人,走路的人羡慕骑自行车的人,骑自行车的人羡慕骑摩托车的人,骑摩托车的人羡慕开小汽车的人,开小汽车的人羡慕开豪车的人。
再说空间限制,我认为空间限制是不好的,空间限制好比一颗原本能长一百米的大树被栽种在花盆里只有现在的一米一样,一颗一百米的树苗在花盆里生长的空间有限,它所摄取的营养有限,树根探索的空间也有限所以一百米的大树也只能长一米,它生长的环境优异,有人施肥、浇水、除草根系就会停留在原处,但是一旦把它移栽到更广阔的土地里因为环境的变化,无人施肥、浇水、除草,生存所需它的根系就会主动探索更深、更广的地方它自然就会不断的茁壮成长。
家长与老师喜欢给孩子编造一个框架或者是铺好路,但是家长与老师编造的框架有限,铺的也只是一条路,孩子的选择范围很狭窄,我们应该更好的去挖掘孩子的潜能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
思想禁锢就是禁锢孩子们思想,孩子从记事开始就有属于自己的思想,他们的思维和成年人的思维是完全不一样的。在他们思维正在逐步形成时期我们不能过多干预他,他是站在自己的思维角度来思考某件事某个问题,而成年人的思维是站在成年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或者是看待某件事物。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性格的人思想也不同,孩子的思维有成长过程,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他们的内心世界是缤彩纷呈的。
孩子到了一定年龄他的思想也基本靠向成熟化,他逐渐懂得许多人生道理,开始有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我们这个时候做到正确引导,多沟通交流就好了。孩子一般在十八岁左右他的思想也随着心理和生理的成熟,思想也在这时基本成熟,也像成人那样在思考问题看待某件事物了,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去了解他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他从这时对他未来的生活和想做什么事情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规划变得思想独立了。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不论是谁都应该时常自我反省好生的静下来想一想最近的一段时间里有没有做错什么事情,说错什么话!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只不过有些时候我们会不轻易间就做错了某件事然而自己却毫无察觉,我们经常说一句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果连自己都不清楚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或者是说错了什么话,那就去问问自己身边的人,我们不是圣贤,也有缺点,更何况圣贤也有缺点啊!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就应该去改变它,补齐不足之处。最重要的是发现自己的缺点或者是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敢于直面它,当我们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和错误时,我们才好去改正,教育他人时也当如此。
第四点就是“跟学、做”了,什么是“跟学、做”,说简单点就是跟着学,跟着做。这样往往会形成固定思维模式,没有自己独立的思维,这样很有可能导致未来缺乏主见和经验,自主创新能力受到了影响,因为孩子从小到大什么事情都是跟着大人或者是老师学的、做的自己没有去独立思考过问题,他们也会对此产生依赖性,在他们眼里就会认为正确答案永远只有一个,一加一只等于二不等于三,也没有想过为什么一加一等于二却不等于三呢?固定思维会让他们在以后的实际生活中遇到了不同的问题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解决!我个人是不提倡固定思维的!
“跟学、做”还有一种就是有些家长在年轻时在某一方面吃了亏,就有了经验。于是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以后也别在同一地方吃亏,于是乎替自己的子女规划他人生道路,我认为这样不太好,他和他的父母已经是不同年龄不同时代的人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能强行施加在别人的头上!他有自己的喜欢做的事情,我们不应该再去干涉他,我们不能把自己没有完成的理想放到自己的子女身上,这是自私的一种表现,这样反而适得其反,他们甚至会反抗,作为年长的父母应该想到自己的人生已经走完一半了,曾经年轻时时没有完成的梦想已成为遗憾。当时没有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完成,应该去思考为什么会那样,有些事物或许没有缘分,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与理想,他们没理由、没责任完成父母年轻时的理想,曾经的事已变成了过去式,不能让它成为现在时,过去了的就让它永久的过去,如果正在的爱自己子女就不应该让他们背负你们的没必要的压力,你们的生活不可以在他们的身上重演!
现在的许多家长与老师往往缺乏心理沟通,有句话叫“山不向我走来,我便向山走去”。不能双方都不主动,总要有一分要主动,山是被动的,它不会向我们走过来,总是我们主动向山走过去。愚公因为主动带着子子孙孙去移山,才会有了通往外界的道路,山沟里的人才不会被山永久的困在山沟里,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主动才能有希望,被动只能灭亡!当孩子进入一定年龄阶段时他们会变得越来越“自闭”不愿意与外界交流,因为在他们心里即使交流了效果也不好,还不如不交流,在这个特殊时期作为父母与老师就应该像愚公那样主动出击,主动和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他们需要什么,缺少什么?这个时候的他们往往需要心灵上的安慰与精神上的支持,他们的人生会出现偏差,遇到一些人生上的疑惑,我们应该去疏导他们,引领他们,为他们答疑解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心通了有些问题自然就化解了!
有些家长与老师喜欢去一票否决别人,什么叫一票否决,也就是从表面现象来直接判断一个人的忠奸善恶,这样的做法我不赞同,任何事物从表面是看不出来的。“大奸似忠,大伪似真”,千万别因一个人的表面现象就来草率的判断一个人的善恶,我们应该理性判断而不是感性判断。我们不能因为通过某件事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一个人的变化是由环境和人来改变的不同的环境能造就什么样子的人他的性格脾气也是这样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便是这个道理,还有就是人也能影响其他的人,人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呆在不同人身边,他就会学那个人的一言一行简单的说,一个人的变化是和后天的环境与学习有关系!
人与人之间应该学会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教育也是一样的。有时候家长与老师通常会这样想,为什么孩子会这样想呢?为什么孩子会这样做,于是不理解他们,但我们没有替他们想一下,我们只要能够站在他的角度想一下有些事我们也就不那么难理解了,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人心。距离产生美,当你换位思考,理解了他,孩子的心理觉得有知心的人,大人与孩子的心自然就近了,距离自然就缩小了理解懂他的内心便是将心比心,请家长朋友们以心换心。
我认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我们应该学会去尊重他们,平等对待他们,当孩子和母亲剪断脐带那一瞬间,他们便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了,我们应该去尊重他们的想法与意愿,人都是互相尊重的是相互的,平等的去看待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我们无非是创造了他们,而生命是已经属于了他们,我们没有权力去掌握他们的命运,他们只不过就年龄比我们小了二十年左右经历的事情少了一些懂的事物少了一些,“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只要我们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他们,与他们相处,就像交朋友一样,未来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就会变得不一样。作为父母与老师的我们其实和他们的区别不大,大人们经常说“我吃的盐比你走的路还多”。
我个人认为经历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所遇到的事物而已,一个人如果在有限的时间里经历了许多的事,那么他还不是一样会变得成熟,这还是和一个人生长的环境有关系。现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孩子与老师或者是父母有所谓的代沟,为什么没有共同话题,为什么他们会叛逆?我觉得那是因为没有平等与他们相处最终导致关系紧张!请把自己的孩子或者学生当成朋友一样看待,这就是平等。教育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尊重、平等对待的基础上,说简单点平等对待,尊重他们就是父母和老师放下身段与他们相处。
我所理想的现代化教育观念应该是与传统教育观念互相的取长补短,是形成互补的,把两者的优点相结合起来,我们不能说哪一方好,哪一方不好。也不能全盘否定旧的事物,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有利和弊,利与弊也是相对的,它好比一把剑一样。旧的事物也是许多经验积累起来的。教育观念也是和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个人思想有着莫大的关联,人处在相对进步发达的时代环境里他所接触的新事物也就不同,他的思想与观念也就不同。思想境界的提升也会对教育观念有所影响,我们应该与时俱进,教育也是一样的道理,落后的事物终究会被时代淘汰,新事物也终究会取代旧的事物,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实践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愚公移山就是很好的故事!
综上所述谨我个人观点!
2020年3月10
我认为传统教育观念有利有弊,传统教育观念的利端可以正确、精准的将他人带入正确轨道,树立较好且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能更好的养成习惯,具有良好的自觉性和自律性,更好的规范言行举止,有目地性的为自己规划好未来路程,还能激进他人向优秀的人靠拢。传统教育观念的弊端一是对比,二是空间限制,三是禁锢思想,四是“跟学、做”,五是缺乏心理沟通,六是一票否定,七是换位思考,八是平等、尊重等。
先说一下对比,对比虽然说能激进孩子的动力,但是这种方法效果不太明显,反而会使多数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打击,孩子成长到一定年龄时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会变得越来越强,他们相信自己会把某件事做的很好,而在老师家长的眼里他们始终欠缺,认为他们不行,从而直接导致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打击甚至伤害!对比让多数孩子从心里觉得自己和别人有巨大的差距,感觉自己不如别人,我认为老师家长的对比是羡慕心的一种表现。要明白当你在羡慕别人的同时别人也在羡慕你,坐轮椅的人羡慕在街上走路的人,走路的人羡慕骑自行车的人,骑自行车的人羡慕骑摩托车的人,骑摩托车的人羡慕开小汽车的人,开小汽车的人羡慕开豪车的人。
再说空间限制,我认为空间限制是不好的,空间限制好比一颗原本能长一百米的大树被栽种在花盆里只有现在的一米一样,一颗一百米的树苗在花盆里生长的空间有限,它所摄取的营养有限,树根探索的空间也有限所以一百米的大树也只能长一米,它生长的环境优异,有人施肥、浇水、除草根系就会停留在原处,但是一旦把它移栽到更广阔的土地里因为环境的变化,无人施肥、浇水、除草,生存所需它的根系就会主动探索更深、更广的地方它自然就会不断的茁壮成长。
家长与老师喜欢给孩子编造一个框架或者是铺好路,但是家长与老师编造的框架有限,铺的也只是一条路,孩子的选择范围很狭窄,我们应该更好的去挖掘孩子的潜能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
思想禁锢就是禁锢孩子们思想,孩子从记事开始就有属于自己的思想,他们的思维和成年人的思维是完全不一样的。在他们思维正在逐步形成时期我们不能过多干预他,他是站在自己的思维角度来思考某件事某个问题,而成年人的思维是站在成年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或者是看待某件事物。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性格的人思想也不同,孩子的思维有成长过程,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他们的内心世界是缤彩纷呈的。
孩子到了一定年龄他的思想也基本靠向成熟化,他逐渐懂得许多人生道理,开始有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我们这个时候做到正确引导,多沟通交流就好了。孩子一般在十八岁左右他的思想也随着心理和生理的成熟,思想也在这时基本成熟,也像成人那样在思考问题看待某件事物了,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去了解他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他从这时对他未来的生活和想做什么事情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规划变得思想独立了。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不论是谁都应该时常自我反省好生的静下来想一想最近的一段时间里有没有做错什么事情,说错什么话!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只不过有些时候我们会不轻易间就做错了某件事然而自己却毫无察觉,我们经常说一句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果连自己都不清楚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或者是说错了什么话,那就去问问自己身边的人,我们不是圣贤,也有缺点,更何况圣贤也有缺点啊!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就应该去改变它,补齐不足之处。最重要的是发现自己的缺点或者是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敢于直面它,当我们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和错误时,我们才好去改正,教育他人时也当如此。
第四点就是“跟学、做”了,什么是“跟学、做”,说简单点就是跟着学,跟着做。这样往往会形成固定思维模式,没有自己独立的思维,这样很有可能导致未来缺乏主见和经验,自主创新能力受到了影响,因为孩子从小到大什么事情都是跟着大人或者是老师学的、做的自己没有去独立思考过问题,他们也会对此产生依赖性,在他们眼里就会认为正确答案永远只有一个,一加一只等于二不等于三,也没有想过为什么一加一等于二却不等于三呢?固定思维会让他们在以后的实际生活中遇到了不同的问题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解决!我个人是不提倡固定思维的!
“跟学、做”还有一种就是有些家长在年轻时在某一方面吃了亏,就有了经验。于是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以后也别在同一地方吃亏,于是乎替自己的子女规划他人生道路,我认为这样不太好,他和他的父母已经是不同年龄不同时代的人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能强行施加在别人的头上!他有自己的喜欢做的事情,我们不应该再去干涉他,我们不能把自己没有完成的理想放到自己的子女身上,这是自私的一种表现,这样反而适得其反,他们甚至会反抗,作为年长的父母应该想到自己的人生已经走完一半了,曾经年轻时时没有完成的梦想已成为遗憾。当时没有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完成,应该去思考为什么会那样,有些事物或许没有缘分,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与理想,他们没理由、没责任完成父母年轻时的理想,曾经的事已变成了过去式,不能让它成为现在时,过去了的就让它永久的过去,如果正在的爱自己子女就不应该让他们背负你们的没必要的压力,你们的生活不可以在他们的身上重演!
现在的许多家长与老师往往缺乏心理沟通,有句话叫“山不向我走来,我便向山走去”。不能双方都不主动,总要有一分要主动,山是被动的,它不会向我们走过来,总是我们主动向山走过去。愚公因为主动带着子子孙孙去移山,才会有了通往外界的道路,山沟里的人才不会被山永久的困在山沟里,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主动才能有希望,被动只能灭亡!当孩子进入一定年龄阶段时他们会变得越来越“自闭”不愿意与外界交流,因为在他们心里即使交流了效果也不好,还不如不交流,在这个特殊时期作为父母与老师就应该像愚公那样主动出击,主动和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他们需要什么,缺少什么?这个时候的他们往往需要心灵上的安慰与精神上的支持,他们的人生会出现偏差,遇到一些人生上的疑惑,我们应该去疏导他们,引领他们,为他们答疑解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心通了有些问题自然就化解了!
有些家长与老师喜欢去一票否决别人,什么叫一票否决,也就是从表面现象来直接判断一个人的忠奸善恶,这样的做法我不赞同,任何事物从表面是看不出来的。“大奸似忠,大伪似真”,千万别因一个人的表面现象就来草率的判断一个人的善恶,我们应该理性判断而不是感性判断。我们不能因为通过某件事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一个人的变化是由环境和人来改变的不同的环境能造就什么样子的人他的性格脾气也是这样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便是这个道理,还有就是人也能影响其他的人,人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呆在不同人身边,他就会学那个人的一言一行简单的说,一个人的变化是和后天的环境与学习有关系!
人与人之间应该学会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教育也是一样的。有时候家长与老师通常会这样想,为什么孩子会这样想呢?为什么孩子会这样做,于是不理解他们,但我们没有替他们想一下,我们只要能够站在他的角度想一下有些事我们也就不那么难理解了,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人心。距离产生美,当你换位思考,理解了他,孩子的心理觉得有知心的人,大人与孩子的心自然就近了,距离自然就缩小了理解懂他的内心便是将心比心,请家长朋友们以心换心。
我认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我们应该学会去尊重他们,平等对待他们,当孩子和母亲剪断脐带那一瞬间,他们便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了,我们应该去尊重他们的想法与意愿,人都是互相尊重的是相互的,平等的去看待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我们无非是创造了他们,而生命是已经属于了他们,我们没有权力去掌握他们的命运,他们只不过就年龄比我们小了二十年左右经历的事情少了一些懂的事物少了一些,“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只要我们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他们,与他们相处,就像交朋友一样,未来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就会变得不一样。作为父母与老师的我们其实和他们的区别不大,大人们经常说“我吃的盐比你走的路还多”。
我个人认为经历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所遇到的事物而已,一个人如果在有限的时间里经历了许多的事,那么他还不是一样会变得成熟,这还是和一个人生长的环境有关系。现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孩子与老师或者是父母有所谓的代沟,为什么没有共同话题,为什么他们会叛逆?我觉得那是因为没有平等与他们相处最终导致关系紧张!请把自己的孩子或者学生当成朋友一样看待,这就是平等。教育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尊重、平等对待的基础上,说简单点平等对待,尊重他们就是父母和老师放下身段与他们相处。
我所理想的现代化教育观念应该是与传统教育观念互相的取长补短,是形成互补的,把两者的优点相结合起来,我们不能说哪一方好,哪一方不好。也不能全盘否定旧的事物,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有利和弊,利与弊也是相对的,它好比一把剑一样。旧的事物也是许多经验积累起来的。教育观念也是和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个人思想有着莫大的关联,人处在相对进步发达的时代环境里他所接触的新事物也就不同,他的思想与观念也就不同。思想境界的提升也会对教育观念有所影响,我们应该与时俱进,教育也是一样的道理,落后的事物终究会被时代淘汰,新事物也终究会取代旧的事物,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实践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愚公移山就是很好的故事!
综上所述谨我个人观点!
2020年3月10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