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编辑拒稿信,不妨这样解读。
展开全部
最近,闲散时间写了千把字的文章,投给了之前曾上过几次稿的一本亲子杂志。
这本杂志是儿子学校免费赠送的,我细心研究过一本之后,就尝试着投稿。
在单位吃完午饭后,利用短短午休时间,就码了一篇,检查了一遍错别字,就草草发邮件了。
发完,除了一封自动回执,很长时间杳无音讯。
但偶尔再翻杂志,竟赫然发现了自己的文章。一查账户,连稿费都发了。区区1000个字多一点,稿费二百多,也是很可观的。
受到鼓舞,又投了几篇,也发了三四次。
但期间,被拒稿的次数更多,编辑大多时候都非常委婉地说:“您的文章内容与本刊栏目不太相宜,请转投。”
前几天,我刚投了一篇,还没20分钟,编辑的拒稿信就来了,内容还是如上。
把我给沮丧得要命,像一扇门朝我无情关上,各种焦虑、心慌、挫败猛扑上来攻击我。
但我沉住气,认真读了几遍拒稿信,带着很多疑问回味了半天后,有了一些新发现:
我发现,对方总是拒稿通知发得很快,却从来不会发稿件留用通知。
也就是说,如果我投稿后,没有迅速收到编辑拒稿回复,稿件会有留用的希望。但是,也不排除不用的可能性。
可见,这是一个谨慎负责的编辑。 如果不适合马上拒稿,如果留用,也不会在发表前不负责任地给你任何希望和承诺。
这一点貌似无情,但是提高了作者和编辑双方的效率。
遇到这种编辑,应该庆幸。
跟其他编辑不同,这个编辑每次回复都会郑重加上对我的敬称——**老师。
可见,对方看完了我的文章,因为我的作者信息放在了文章末尾。编辑还是非常细心的,对作者也满怀尊重。
既然称呼具有针对性,那编辑的意见就值得考量,因为针对性可能也比较强。
我把所有拒稿信全都找出来,发现果然一字不差。单看字面,我推断是直接复制粘贴过来的,只是把称呼改了一下。
这说明,编辑对所有人的拒稿理由只有这一个,这个理由是通用的。
通用的并不代表敷衍,既然编辑说和刊物栏目不相宜,那我就要回身去该栏目重读杂志。
拿过一本杂志,读遍这个栏目的文章,找出一定的共性。
对比自己的文章,看有没有同类元素?
精读样文后,我列出几种退稿可能:
1)该栏目基调为教子,而我的文章内容是不是正好相反?
家长的作为小一点,孩子的作为反而多一些?不太具备对其他家长的参考性?
2)文章立意是否符合主流三观?
传统媒体总是三观太正,不能带有过分明显的情绪和个性。反观自己的文章,是不是写的随性了一些?
3)文章立意是否有点模糊?
每篇样文都能提炼出一个关键词,比如鼓励,比如陪伴,而我的文章立意相对含混。
4)为什么投稿前自我感觉良好?
因为觉得自己文笔还可以,也考虑了文章的结构。
所以,编辑觉得合适的文章,并不一定是文笔好、结构好就可以。
最重要的一点,建立栏目导向意识。首先要考虑文章立意是否符合栏目基调。
经过这四重拷问,我的思维清晰了不少,而且提炼出了编辑退稿信的价值。
下一次投稿之前,我会刻意去审视,规避这次投稿中犯的错误。
很庆幸,这次收到退稿没有单纯沉浸在沮丧中,而是正视它,从中吸取了教训。
最近在读肖复兴的《读书知味》,他提出,在阅读中,读者一定要注意和作者互动,并主动去开发一些互动游戏。
比如读一个故事,读到2/3处戛然而止,掩卷沉思,自己给文章拟一个结尾。
然后再去对照作者的立意,你有可能猜中,有可能没有猜中,但没关系,写作永远没有对错。最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你积极锻炼了自己的思维。
同理, 在投稿中,作者也要保持和编辑的这种互动。
尝试着站在编辑的角度去审视你的文章,坚持锻炼,相信总会从失败中汲取一些教训,也能让自己的视野更宽广。
想起卡耐基那句话:
生活给我一个酸柠檬,我也要用它榨出一杯鲜美的柠檬汁。
码字不易,拨开脆弱的玻璃心,尽量让自己写过的每一个字都不要白费。
以上,与你分享。
冰雪溪,用文字认识自己,有文字与你相遇。公号@冰雪溪
这本杂志是儿子学校免费赠送的,我细心研究过一本之后,就尝试着投稿。
在单位吃完午饭后,利用短短午休时间,就码了一篇,检查了一遍错别字,就草草发邮件了。
发完,除了一封自动回执,很长时间杳无音讯。
但偶尔再翻杂志,竟赫然发现了自己的文章。一查账户,连稿费都发了。区区1000个字多一点,稿费二百多,也是很可观的。
受到鼓舞,又投了几篇,也发了三四次。
但期间,被拒稿的次数更多,编辑大多时候都非常委婉地说:“您的文章内容与本刊栏目不太相宜,请转投。”
前几天,我刚投了一篇,还没20分钟,编辑的拒稿信就来了,内容还是如上。
把我给沮丧得要命,像一扇门朝我无情关上,各种焦虑、心慌、挫败猛扑上来攻击我。
但我沉住气,认真读了几遍拒稿信,带着很多疑问回味了半天后,有了一些新发现:
我发现,对方总是拒稿通知发得很快,却从来不会发稿件留用通知。
也就是说,如果我投稿后,没有迅速收到编辑拒稿回复,稿件会有留用的希望。但是,也不排除不用的可能性。
可见,这是一个谨慎负责的编辑。 如果不适合马上拒稿,如果留用,也不会在发表前不负责任地给你任何希望和承诺。
这一点貌似无情,但是提高了作者和编辑双方的效率。
遇到这种编辑,应该庆幸。
跟其他编辑不同,这个编辑每次回复都会郑重加上对我的敬称——**老师。
可见,对方看完了我的文章,因为我的作者信息放在了文章末尾。编辑还是非常细心的,对作者也满怀尊重。
既然称呼具有针对性,那编辑的意见就值得考量,因为针对性可能也比较强。
我把所有拒稿信全都找出来,发现果然一字不差。单看字面,我推断是直接复制粘贴过来的,只是把称呼改了一下。
这说明,编辑对所有人的拒稿理由只有这一个,这个理由是通用的。
通用的并不代表敷衍,既然编辑说和刊物栏目不相宜,那我就要回身去该栏目重读杂志。
拿过一本杂志,读遍这个栏目的文章,找出一定的共性。
对比自己的文章,看有没有同类元素?
精读样文后,我列出几种退稿可能:
1)该栏目基调为教子,而我的文章内容是不是正好相反?
家长的作为小一点,孩子的作为反而多一些?不太具备对其他家长的参考性?
2)文章立意是否符合主流三观?
传统媒体总是三观太正,不能带有过分明显的情绪和个性。反观自己的文章,是不是写的随性了一些?
3)文章立意是否有点模糊?
每篇样文都能提炼出一个关键词,比如鼓励,比如陪伴,而我的文章立意相对含混。
4)为什么投稿前自我感觉良好?
因为觉得自己文笔还可以,也考虑了文章的结构。
所以,编辑觉得合适的文章,并不一定是文笔好、结构好就可以。
最重要的一点,建立栏目导向意识。首先要考虑文章立意是否符合栏目基调。
经过这四重拷问,我的思维清晰了不少,而且提炼出了编辑退稿信的价值。
下一次投稿之前,我会刻意去审视,规避这次投稿中犯的错误。
很庆幸,这次收到退稿没有单纯沉浸在沮丧中,而是正视它,从中吸取了教训。
最近在读肖复兴的《读书知味》,他提出,在阅读中,读者一定要注意和作者互动,并主动去开发一些互动游戏。
比如读一个故事,读到2/3处戛然而止,掩卷沉思,自己给文章拟一个结尾。
然后再去对照作者的立意,你有可能猜中,有可能没有猜中,但没关系,写作永远没有对错。最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你积极锻炼了自己的思维。
同理, 在投稿中,作者也要保持和编辑的这种互动。
尝试着站在编辑的角度去审视你的文章,坚持锻炼,相信总会从失败中汲取一些教训,也能让自己的视野更宽广。
想起卡耐基那句话:
生活给我一个酸柠檬,我也要用它榨出一杯鲜美的柠檬汁。
码字不易,拨开脆弱的玻璃心,尽量让自己写过的每一个字都不要白费。
以上,与你分享。
冰雪溪,用文字认识自己,有文字与你相遇。公号@冰雪溪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深圳市电速邮科技有限公司
2018-01-19 广告
2018-01-19 广告
一、邮件群发目标地址要精准。二、邮件群发模板制作要精良,尤其是邮件标题,要能吸引客户。三、要找专业的邮件群发服务商,比如说rushmail邮件营销。rushmail邮件精准性投递平台,高达99%送达率,海量邮件模板免费提供,更能提供专业服务...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深圳市电速邮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