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是一种什么样的诗
一首诗歌总是有其独特的韵律在,那么格律诗你了解多少,就让我带你来了解下格律诗的一些常识吧。
格律诗是一种什么样的诗
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 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 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 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 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 诗体,称之?quot;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 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 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
(一) 句数
近体诗按句数多少可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律诗一般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超过八句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排律的句数是不限的,但它的句数必须是双数。
律诗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五言排律。五言律师每句五字,每首四十字;七言律诗每句七字,每首五十六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和绝句都是由两 句组成一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律诗的四联中,第一联叫"起联"或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 联"。附带讲一下:古体诗的句数是不限的一首古体诗可以很长,例如《孔雀东南飞》有357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杜甫的《永怀》有100句。古 体诗也可以很短,如傅云的《杂言》只有两句。
(二) 押韵
押韵是格律诗的特征之一,不论是绝句和律诗都要押韵。所谓押韵,就是在一定位置,句子的韵脚都要用韵母相同的字。所谓韵,一般指韵母或韵母中主要元音及韵尾和声调相同的字。如东(dōng)、公(gōng)、龙(lōng)红 (hōng)电灯字的韵母都是ong,又都是平声,所以这些字就可以押韵。但要注意,"韵"和"韵母"不是一个完全相同的概念,韵母包括韵头(介音)、韵 腹(主要元音)和韵尾,而韵是不包括韵头的。上面的几个字韵母是相同的。但有的字如然(rán)、连(lián)、船(chuán),它们的韵母是不同 的,因为它们的韵头不同,但属于同一韵部。它们的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能在诗歌中相互押韵。
格律诗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排律即使句子再长,也不能换韵,也不许换邻韵的字,如果用了邻韵的字,就叫出韵。
格律诗必须用平声韵,不能用仄声韵;个别的诗押仄声韵,那是变格。
格律诗押韵的位置是偶句用韵(即二、四、六、八句),奇句不用韵。首句原则上可用可不用。五绝,五律的首句以不押韵者为多,而七绝、七律的首句则以押韵者为所。
(三) 平仄
平仄是形成近体诗最重要的因素,字句要论平仄是格律诗的基本要求。毛泽东讲"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平,是指古汉语四声中的上平声和下平声;仄,指古汉语四声中的上声、去声和入声。近体诗按一定规则交替使用平声字或仄声字,因而音律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近体诗平仄的规律看起来复杂,但我们可以从掌握它的基本格式入手,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变化,这样就能以简驭繁,便于理解和记忆。近体诗平仄的规则主要有两点:
一是要平仄相间以求声调的抑扬顿挫。如果以"平平"和"仄仄"为单位,那么平仄相间无非两种形式:"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但是这样在只 构成四个字,而近体诗是五言或七言,要构成五言的诗句,就要在"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的后面或中间再加上一个字,这就形成了四种形式:
(甲) 仄仄平平仄
(乙) 平平仄仄平
(丙) 平平平仄仄
(丁) 仄仄仄平平
这是近体诗的基本句式。七言的近体诗只是在这四种基本句式前后加上相反的平仄:
(甲) 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种基本句式的交错,就构成不同格式的律诗。
第一种是五言的仄起仄收式。句式是甲乙丙丁、甲乙丙丁。如果在每句的前面加上相反的平仄,就造成了七言的平起仄收式。
例如杜甫的《旅夜书怀》:
| | – - | – - | | –
(甲)细 草 微 风 岸 (乙)危 墙 独 夜 舟
- – - | | | | | – -
(丙)星 垂 平 野 阔 (丁)月 涌 大 江 流
① | – - | – - | | –
(甲)名 起 文 章 著 (乙)官 应 老 病 休
- – - | | ① | | – -
(丙)飘 飘 何 所 似 (丁)天 地 一 沙 鸥
("一"代表平,"|"代表仄。加圈的表示这个字的平仄和四种基本句式中的平仄不合。七言不举例。)
第二种是五言的平起仄收式。句式是丙丁甲乙、丙丁甲乙。如果在每句的头上加上相反的平仄,就成了七言的仄起仄收式。
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 – - | | ① | | – -
(丙)空 山 新 雨 后 (丁)天 气 晚 秋 来
① | – - | – - | | –
(甲)明 月 松 间 照 (乙)清 泉 石 上 流
- – | | ① | | – -
(丙)竹 喧 归 浣 女 (丁)莲 动 下 渔 舟
① | – - | – - | | –
(甲)随 意 春 芳 歇 (乙)王 孙 自 可 留
第三种是五言的仄起平收式。句式是丁乙甲丙、甲乙丙丁。如果在前面加上相反的平仄,也就成了七言的平起平收式。
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① | | – - – - | | –
(丁)城 阙 辅 三 秦 (乙)风 烟 望 五 津
- – | | | | | – -
(丙)与 君 离 别 意 (丁)同 是 宦 游 人
| | – - | – - | | –
(甲)海 内 存 知 己 (乙)天 涯 若 比 邻
- – ① | ① | | – -
(丙)无 为 在 歧 路 (丁)儿 女 共 沾 巾
第四种是五言的平起平收式。句式是乙丁甲丙、丙丁甲乙。如果前面加入相反的平仄,就成了七言的仄起平收式。例如李商隐的《晚晴》:
- – | | ① ① | | – -
(乙)深 居 府 夹 城 (丁)春 去 夏 犹 清
① | – - | – - | | –
(甲)天 意 怜 幽 草 (丙)人 间 重 晚 晴
- – | | ① | | – -
(丙)并 添 高 阁 迥 (丁)微 注 小 窗 明
| | – - | – - | | –
(甲)越 鸟 巢 干 后 (乙)归 飞 体 更 轻
上面这四种格式可归纳为两大类。第一、第二两种是首句不入韵的,它们或者是甲乙丙丁、甲乙丙丁;或者是丙丁甲乙、丙丁甲乙。另一大类是第三种和第四 种,它们都是首句入韵的,因为只有首句入韵才能够平收。它们和第一、第二种相比只有首句不同,第三种形式是把一的句改为丁,第四种形式是把二改为乙。因为 上面所列的甲、乙、丙、丁四中基本句式中甲和丙是仄收的,所以不能入韵。首句要入韵,就必须改为乙和丁,因为乙和丁是平收的。
二是以"粘"、"对"循环的原理组接个首诗中的各个句子。所谓"粘",就是后一联的出句第二字必须和前一联对句第二字平仄一致。也就是说,前一联对句 是乙(平平仄仄平),后一联出句必须是丙(平平平仄仄);强一联对句是丁(仄仄仄平平),后一联出句必须是甲(仄仄平平仄)。所谓"对",就是每一联出句 和对句的平仄应是对立的。即甲对乙、丙对丁。但是如果首句入韵,出句和对句的平仄不可能完全相反(丁对乙、或乙对丁),但出句的第二字和对句的第二字平仄 必须是相对的。上面所举的四种基本形式,都是符合粘对的规则的。
如果不符合"粘"的规则叫"失粘",不符合"对"的规则叫"失对"。在唐诗中有少数的失粘,失对的很少见。宋代以后,失粘和失对就更少了。
以上是近体诗平仄的一般规律。但少数诗如上面分析的《旅夜怀书》、《山居秋暝》等,它们并不是每一个字的平仄都和甲、、丙、丁四种基本句式所规定的平仄相符的。关于这个问题,限于篇幅,这里不论,有兴趣请看王力先生《诗词格律》等专门书籍。
(四) 对仗
所谓"对仗",也称"对偶",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对对子"。例如"桃红"对"柳绿","山清"对"水秀"等。对仗首先要求词类相同的互相为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代词对代词,副词对副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等等。在名词 中,还可分为若干小类,如天文(日月风云雨雾露)、地理(山水江湖城邑)、草木(花草桃柳枝叶)、宫室(亭台楼阁门窗户牖),等等。如果是同一小类的名词 对仗,叫"工对";颜色对、数目对也是"工对"。同属名词,但不属同一小类的对仗,叫"宽对"。
对仗还可以分为正对和反对。正对是同义词相对,如"非" 对"不","行"对"走"。反对是反义词相对,如"幽"对"显","智"对"愚"。对仗还要求字面相对,即构成对仗的两个句子,字数相等,结构对称,字词 的意义相对。当然,也有字面相对而结构不同的。除了讲究字面相对,还必须注意出句必须落在仄声,对句必须落在平声,每个字词也必须平仄相对。对仗大都在同 一联的出句和对句中相同的位置上。也可以先在句中对,然后再两句相对。
近体诗不是每一联都用对仗的,首联一般不用。五言律诗以首句不入韵为常,所以首联用对仗的较多,因为既入韵又对仗比较困难。颔联和颈联一般要用对仗,特别是颈联,必须用对仗。尾联则可用可不用,而以不用为常。四联全用对仗的律诗很少见。
格律诗的历史源流是怎么样的
产生
南齐永明年间,"声律说"盛行,诗歌创作都注意音调和谐。这样,"永明体"的新诗体逐渐形成。这种新诗体是格律诗产生的开端。这时期比较著名的诗人是谢朓(464左右--499)。谢朓以山水诗著名,诗风清新流丽。他的新体诗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定形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
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这四杰分别是王勃(649--676)、杨炯(650--693)、卢照邻(637--689)、骆宾王(646--684)。他们的诗虽然因袭了齐、梁风气,但诗歌题材在他们手中得以扩大,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由他们开始初步定型。
"四杰"之后,陈子昂(661--702)明确提出反对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感遇诗》38首,即是他具有鲜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
成熟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
,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高适和岑参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龄、李颀、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思念家乡、立功求胜的心情,他的《从军行》、《出塞》历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李颀的边塞诗数量不多,成就却很突出,《古意》一首、《古从军行》是他的代表作。王之焕是年辈较老的边塞诗人,一首《凉州词》写尽了远征人思家的哀怨,另一首《登鹳雀楼》诗意高远,富于启示性.中唐诗歌是盛唐诗歌的延续。这时期的作品以表现社会动荡、人民痛苦为主流。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一个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即新乐府运动。元稹、张籍、王建都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诗人。元稹(779--831)的主要作品是乐府古题19首和新乐府12首。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来说,元诗都非常接近白居易的诗,语言通俗易懂是他们共同的特色,这是源于他们文学观点的一致。张籍和王建虽无明确的文学主张,但他们以丰富的创作成为新乐府运动的中坚。同情农民疾苦是张籍乐府诗的主题,以《野老歌》最为著名。风格与上述几人十分相近的李绅诗作虽不多,但《悯农》诗二首却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读者。
除新乐府运动之外,这一时期还另有一派诗人,这就是韩愈、孟郊、李贺等人。他们的诗歌艺术比之白居易另有创造,自成一家。韩愈(768--824)是著名的散文家,他善以文入诗,把新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带入了诗坛,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但同时也带来以文为诗,讲才学,追求险怪的风气。孟郊(751--814)与贾岛(779--843)都以"苦吟"而著名,追求奇险,苦思锤炼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刘禹锡(772--842)是一位有意创作民歌的诗人,他的许多《竹枝词》描写真实,很受人们喜爱。此外,他的律诗和绝句也很有名。柳宗元(773--819)的诗如他的散文一样,多抒发个人的悲愤和抑郁。他的山水诗情致婉转,描绘简洁,处处显示出他清峻高洁的个性,如《江雪》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李贺(790--816)在诗歌的形象、意境、比喻上不走前人之路,拥有中唐独树一帜之风格,开辟了奇崛幽峭、浓丽凄清的浪漫主义新天地。《苏小小墓》、《梦天》等都是充分体现他的独特风格之作。
晚唐时期的诗歌感伤气氛浓厚,代表诗人是杜牧、李商隐。杜牧(803--852)的诗以七言绝句见长,《江南春》、《山行》、《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是他的代表作。
李商隐(813--858)以爱情诗见长。他的七律学杜甫,用典精巧,对偶工整,如《马嵬》就很有代表性;他的七言绝句也十分有功力,《夜雨寄北》、《嫦娥》等是其中的名作。晚唐后期,出现了一批继承中唐新乐府精神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人物是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他们的诗锋芒毕露,直指时弊。
诗发展到宋代已不似唐代那般辉煌灿烂,但却自有它独特的风格,即抒情成份减少,叙述、议论的成份增多,重视描摹刻画,大量采用散文句法,使诗同音乐关系疏远。
最能体现宋诗特色的是苏轼和黄庭坚(1045--1105)的诗。黄庭坚诗风奇特拗崛,在当时影响广于苏轼,他与陈师道一起开创了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宋初的梅尧臣(1002--1060)、苏舜钦(1008--1048)并称"苏梅",为奠定宋诗基础之人。欧阳修、王安石(1021--1086)的诗对扫荡西昆体的浮艳之风起过很大作用。国难深重的南宋时期,诗作常充满忧郁、激愤之情。陆游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与他同时的还有以"田园杂兴"诗而出名的范成大(1126--1193)和以写景说理而自具面目的杨万里(1124--1206)。文天祥(1236--1282)是南宋最后一个大诗人,高扬着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的《过零丁洋》是他的代表作。
明代诗歌是在拟古与反拟古的反反复复中前行的,没有杰出的作品和诗人出现。
改革
清代诗词流派众多,但大多数作家均未摆脱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套子,难有超出前人之处。清末龚自珍(1792--1841)以其先进的思想,打破了清中叶以来诗坛的沉寂,领近代文学史风气之先。他的诗常着眼于社会、历史和政治的观点来揭露现实,使诗成为现实社会的批判工具。后来的黄遵宪(1848--1905)、康有为(1858--1927)、梁启超(1873--1929)等新诗派更是将诗歌直接用做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载体。
"五四"文学革命中,中国的现代文学诞生了。1917年胡适(1879--1942)首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8首,并提出"诗体大解放"的主张,倡导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的"胡适之体"诗。在新诗诞生过程中,刘半农、刘大白、康白情、俞平伯是创作主力。经过他们的努力,新诗形成了没有一定格律,不拘泥于音韵,不讲雕琢,不尚典雅,只求质朴,以白话入行的基本共性。最早出版的新诗集有:胡适的《尝试集》、俞平伯的《冬夜》、康白情的《草儿》和郭沫若的《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