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兴奋和抑制谈起

 我来答
爱情调味剂17
2022-07-24 · TA获得超过6896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75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3.4万
展开全部
按照巴甫洛夫的神经反应分类,神经反应分为兴奋和抑制两个类型。在基础心理学当中,我们也知道,我们的神经系统里面除了大脑、脊髓为,还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也叫植物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又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负责调动能量,让机体处于兴奋状态,副交感神经系统负责储备能量,让机体处于休息状态。 那么,由此我们根据人的身体特质, 把神经反应类型分为四种气质类型,也就是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事实上,无论什么气质类型,每个个体都需要兴奋和抑制这两种状态,这两种状态都是对身体有价值的。如前所述,兴奋用来调动能量,抑制用来储备能量。

而在人际交往及个体成长中,兴奋和抑制分别对应于不同的心理需求。兴奋带来的是主动、意义、价值、紧张,其中紧张也是属于兴奋状态,只不过更多是来自于压力。兴奋往往倾向于创造、沟通、意志,积极,而抑制往往带来的是安静、平和、舒适、懒惰,其中懒惰是属于主动抑制状态,是属于消极、懈怠的状态。

个体行为的动力我认为首先来自于个体需求,个体需求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可以分为生理、安全、情感、尊重、自我实现。但是我认为,这些需求主要是基于个体自身的需求的。事实上,个体还要承受来自于外界、社会的要求,别人的需求投射到自我,就是要求。别人的需求就会转化为个体的压力。所以,个体行为的动力来自于两部分,一个是个体需求,第二个是外部要求。而任何的行动都需要神经的兴奋,来自于个体需求的行动是主动兴奋,来自于外部要求的行动是被动兴奋。

主动兴奋是因为个体自身需求,是属于自带驱动力的,因为这是出自于个体本能的需要。而被动兴奋是来自于外部要求,外部要求往往就会成为压力,然后压力调动能量,让机体兴奋起来,去完成任务。

在压力下,个体取得了外部的奖赏,或者内部的奖赏,那么这个行为就可以持续下去。

我们可以举例,一个孩子学习钢琴,事实上他并不是很乐意,但是在家长、老师的强制下,开始了艰辛的、刻苦的训练。后来,他学有所成,频频得到奖励,这就给他的行为给予了一个正反馈,他弹钢琴的行为就可以持续下去,这个奖励属于外部的,外部奖励就意味着“他们喜欢”,这种就属于被动兴奋。

那么,还有一种情况,这个孩子,在慢慢成长后,生活经历多了以后,自己内心的情感慢慢跟钢琴曲产生了共鸣,他在自己的生活中,体验到的快乐、悲伤等等情绪都可以通过自己演奏的钢琴曲来抒发、宣泄,而得到了一种内心的成就感、意义感。而这也成为了一种来自于自我的奖励。这个奖励属于内部的,内部奖励意味着“我喜欢”。这种就属于主动兴奋。当然,外部奖励其实也可以转化为内部奖励的。

比如,不爱锻炼的人,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参加锻炼,在苦苦熬过几个月以后。发现身体逐渐恢复,变得健康起来。然后一旦形成了习惯,他又从这个习惯当中得到积极的反馈,他就会坚持下去。按照生理学来说,人经常运动,身体会分泌“内啡肽”等激素,而这些激素会让人感觉快乐、兴奋。所以,很多人因为不得已的原因参加了体育运动以后,慢慢适应了运动,哪一天不运动就感觉不舒服。开始是为了康复身体的需要,过渡到运动就是快乐,就是这个原因。

无论是主动兴奋还是被动兴奋,都是对个体生存、发展有重要价值的。从进化心理学来说,人们的所有兴奋都是为了生存,所以,兴奋来自于打猎、防御危险等有关生存的行为。 寻求食物和生存导致主动兴奋,防御危险、保护自我是被动兴奋。在人高度社会化以后,主动兴奋和被动兴奋的根源可能被泛化,但是本质上还是为了个体自身的生存、发展。

如果让一个现代人,永远处于抑制状态,满足吃、喝、睡眠,而不去做任何主动或者被动兴奋的事情,那这个人最终会精神萎靡,机体退化,最后丧失社会适应能力。中国古人所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对这一现象最好的注解。所以在个体成长当中,一方面要满足个体主动的兴奋,另一方面还必须让个体适应被动的兴奋状态。兴奋就是生存,可以这样讲。

正确应用和理解兴奋和抑制,对于人际交往也大有裨益。

人际之间,按照社会心理学的解释,人际之间是相互的,交换的。是需要沟通、表达的。那么在人际之间,事实上我们需要两个品质:安全感和价值感。

安全感来自于双方放下戒备状态,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从进化心理学上来说,人的兴奋来自于进食、打猎、防御危险。而抑制来自于足够的食物以及安全的住所。

人际交往第一阶段主要是建立安全感,通过社交礼仪,比如握手、拥抱等等仪式表达彼此的友好,然后就是肢体、眼神、语言释放出的去攻击性的信息,让对方感到安全。

第二阶段主要是需求交换,也就是价值的交换。比如双方寻找彼此的需求满足。比如按照马斯洛的5层次需求论,人对于来自于食物、安全、社交、情感这些的需求。在安全感建立的基础上,人们还有来自于更多更高层次的需求需要去满足,需要去表达,需要去实现。 而需求的满足和交换,是需要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的。

人际交往中,有一种普遍情况。当安全感建立以后,一方不寻求价值感的实现,不寻求需求交换,或者被动等待对方的意愿。这种情况可能来自于个体气质偏向压抑,或者自我认知的问题。偏向压抑的人,神经系统不容易兴奋起来,而兴奋是驱动力的根源。可以这样举例,偏向压抑的人,是缺乏启动马达的自行车,需要别人推一把才能运动起来,而偏向兴奋的人,是自带启动马达的自行车,只需要一按开关,就立马风驰电掣地奔跑起来。

所以,不容易兴奋的人,往往是缺乏攻击性的人,或者叫做驱动力的人,他们是一类安全型的人。容易兴奋的人,往往是富有攻击性的人,在这里,攻击性并不一定是贬义,或者我们可以叫做驱动力吧。总之,容易兴奋的人,是往往能创造价值,感染别人,快速高效完成需求交换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既需要一个人的安全感品质,也更需要他的价值感品质。但是实际上,一个人很难做到全面平衡。安全型的人,往往显得老实,缺乏激情和创造力,而价值感的人,会显得激情、灵活、富有创造力,但是往往给人感觉不太靠谱。

可以说,这两种品质的兼得是我们终身孜孜以求的目标。那么,如何认清自己的类型,如何去协调、学习、成长,就是一个大问题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