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送裴坦判官往》古诗原文及鉴赏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
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
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
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
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
故国逢春一寂寥!
杜牧诗鉴赏
此诗作于开成四年(839)春,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他的朋友、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要到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去,诗人便先为他送行,并赋此诗相赠。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诗一开始,就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一个初春的早晨,和暖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茁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待发的骏马兴奋地踢着蹄,打着响鼻,又不时仰头长啸,似乎在催促主人上路。。这两句诗不只是写景而已,它还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渲染了分别时的气氛。
三、四两句又展示了两幅美景:“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一幅是悬想中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有“佛国仙城”之称。山在池州青阳(今属安徽)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路。“九华山路”暗示裴坦的行程。一幅是眼前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青弋江在宣城西,江水湛碧,景色美妙。“清弋江村”,点明送别地点。“云遮寺”,“柳拂桥”,最能体现地方风物和季节特点,同时透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这里以形象化描写代替单调冗长的叙述,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两句一写山间,一写水边,一写远,一写近,静景中包含着动态,画面形象而鲜明,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上四句通过写景,不露痕迹地介绍了环境,交代了送行的时间和地点,暗示了事件的进程,手法是十分高妙的。后面四句,借助景色的衬托,抒发分别之情,更见诗人的艺术匠心。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叙写行者与送行者的不同心绪。的的`,是鲜明的样子。裴坦刚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踌躇满志,正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所以,尽管在离别的时刻,也仍然乐观、开朗。而杜牧的心情是异样的。他宦海浮沉,不很得意。现在要与好友离别,临歧执手,相看更觉“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史记·苏秦传》),一种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感觉油然而生。
最后两句把“送裴坦”和自己将要“赴官归京”双重意思一齐绾合,写道:“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原来两人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现在却不能一同回去了,想到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多么寂聊啊!
诗的前半部分环境描写与后半部分诗人惆怅心情构成强烈对比:江南的早春,空气是如此清新,阳光是如此明亮,芳草是如此鲜美,人(裴坦)是那样倜傥风流,热情自信,周围一切都包孕着生机,充满了希冀;而自己呢?并没有因此感到高兴,反而受到刺激,更加深了内心的痛楚。这里是以江南美景反衬人物的满腹愁情。花鸟画中有一种“背衬”的技法,就是在画绢的背面著上洁白的铅粉,使正面花卉的色彩越发娇艳动人。这首诗写景入妙,也正用了这种“反衬”艺术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