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怕蛇吗?为什么?
我小时候(7岁以前)确实怕蛇,在农村我的村庄内有一个大湾,虽然捕鱼的农民很多,但爬出来的蛇,也不少往往都是花纹多,我看到就躲到大人身后,因为你越跑它越追……
回到济南(家)父亲给我说:"遇长虫(土语)别跑,溜到它后面趁机捉它脖子(就是七寸)它就咬不到你了″后来果真遇蛇不害怕了,同事见到蛇经常让我捉去。就说到这里吧。
一种观点:怕蛇具有遗传基础,是由我们的祖先遗传给我们的。
这个观点已经有了一些相关研究,并且有一些证据显示人类的一些灵长类近亲对蛇类有先天的畏惧。不过对于这个原因,私以为只是因素之一,持保留意见。
具体可以参考Nobuyuki Kawai所著《The Fear of Snakes》
我更倾向讨论现代人怕蛇主要源自另一种因素:受文化、宗教、习俗等多方面影响而造成的后天对蛇的惧怕
宗教和神话 :在基督教的《圣经》里,蛇被描绘成 恶魔的化身,撒旦的使者 ,在伊甸园里引诱夏娃偷食了禁果,让人类遭受灾祸,自己也被上帝惩罚,欧洲古代时期描绘地狱的绘画也通常有大量蛇的形象出现,而基督教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更加剧了人对蛇的恐惧和仇视。
其他的一些宗教也有对蛇偏正面形象的描写,比如印度教中湿婆神的化身就是著名的印度毒蛇——印度眼镜蛇,虔诚的印度教教徒会在特定的节日上对眼镜蛇顶礼膜拜,并且用牛奶等贡品供奉它们。澳洲也有彩虹蛇创世的传说,不过现在的澳洲人也并不喜欢蛇。我国的民间传说里也有人身蛇尾的女娲和伏羲造人的传说。
文化 :现代我们接受的各种文化类产品,如电影、书籍、音乐等等,在描写蛇的时候,总是给蛇类加上了不好的标签,回忆一下我们曾经看到过的与蛇有关的国内外的作品,《葫芦娃》里的蛇精和蝎子精是主要的反派、《白蛇传》里白娘子端午现出白蛇真身直接吓死了夫君许仙,香港老片《人蛇大战》估计是不少人的童年阴影(由于当时还没有野生动物保护法,这部电影拍摄时使用并杀死了大量的真蛇),《狂蟒之灾》里神出鬼没的水蚺残忍地吃掉了一船的人,《航班蛇患》里被黑手党投放在飞机上的一群毒蛇咬死了飞机上的大部分人,《哈利波特》里的最大反派伏地魔的面貌被形容成“长得像蛇”,他在小说和电影里的宠物也是一条巨大的蛇——“纳吉尼”(电影里的形象取自网纹蟒),《哈利波特与密室》的蛇怪也是蛇形的凶恶怪兽,《森林王子》里摄人和动物魂魄的蟒蛇卡奥,包括一些纪录片也会渲染蛇的毒性和危险,此类内容不胜枚举(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看过的文学、影视作品里的“蛇”),偷渡贩子被称为“蛇头”,蛇的常见形容词基本都是“恶毒”、“邪恶”、“危险”、“恐怖”。在文艺作品里几乎难以找到几个具有正面形象的蛇。而这些作品会有意无意地不断夸张蛇在普通人眼里的危险性,怕蛇很有可能是与这些内容相关联的。
和我们不一样: 为什么我们会非常钟爱猫咪、狗、仓鼠这些小动物,以及熊猫这类大动物,因为它们非常“可爱”,那些受我们喜爱的动物一般都有一些共通的特点:毛茸茸、眼睛大、头身比比较圆润等,我们总能从受大众喜欢的动物身上找到和人,尤其是小孩相似的共通点,类似于对同类的偏好,而且相对于蛇、蝎子、蜘蛛来说,人们也更了解受到普遍喜爱的动物,猫狗对我们来说是不陌生的,但蛇不一样,蛇没有四肢、舌头细长分叉、全身覆盖鳞片,有的种类还有能致命的剧毒,正常人对蛇的认识很容易出现偏差,导致我们开始怕蛇。
其实我们很容易发现,很多现在怕蛇的人小时候都不怕蛇,我无比怕蛇的表妹小时候也能把我递给她的塑料假蛇拿在手上玩,后天怕蛇可能的原因就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接触了大量关于蛇的错误或者带有明显主观色彩的知识,从而造成了对蛇的 认识的偏差 ,当蛇变成了危险和邪恶、恶心的标志的时候,我们就没有理由不怕蛇了,毕竟人都会怕认为对自己的安全构成威胁的东西,结合现在的见闻和回想个人经历,其实很容易发现类似的情形—— 小朋友在湿地公园或者森林里玩的时候总是会被大人告诫要小心蛇。
我曾经也一度非常害怕和厌恶蟾蜍,在我小时候在草坪里抓起一只中华大蟾蜍给家长看到时候,被警告摸了癞蛤蟆以后手上会起疹子,从此再也不敢抓蟾蜍,并且讨厌和害怕这种丑陋又危险的动物,严重的时候不敢在下雨天的晚上不带电筒出门(因为怕踩到小区院子里一下雨就到处爬的蛤蟆),小时候甚至还残忍地杀死过几只蟾蜍以及大量的蝌蚪,不过在后来逐渐了解各种两栖动物的途中,我对蟾蜍的态度慢慢变好了,现在我已经可以完全不觉得抵触地将一只中华大蟾蜍拿在手上。
我觉得,大多数人怕蛇正表明了我们的自然教育还不够到位,如果多数人都能认识到蛇并没有黏糊而且腥臭的皮肤,世界上仅有不到五分之一的蛇有毒,能对人构成生命危险的蛇更是少之又少,蛇并不能用舌头咬人,几乎所有的蛇都不会主动攻击人,被毒蛇咬伤的治愈率很高,以及蛇在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作用等关于蛇的基本知识,并抛开宗教的成见,怕蛇的人一定会比现在少很多,仇视、厌恶蛇的人也会慢慢转变自己的观点。我们对蛇的误解,已经极大地影响到了这些动物的生存,中国有“见蛇不打三分罪”,欧美有“ the only good snake is a dead snake ”(唯有死蛇才是好蛇),我们的态度极大地影响着我们对不同物种保护的力度,以蛇类为代表的各种两栖爬行动物的生存,和我们的行为息息相关。
希望大家积极讨论、评价我的回答。
绝大多数人生来怕蛇。原始人类为了生存,为躲避蛇及猛兽的侵害的体验深深的植入潜意识中,一代一代传下来。形成了我们人类的集体潜意识。人类便对蛇有了深深的印记。
小学~初中的时候比较怕蛇,那个时候去山上割猪草、牛草,经常碰到蛇(菜花蛇,无毒。),遇到后,紧张、心里发毛,就不敢在蛇出没的地方呆时间长一些。
后来,看到大伯家的两个儿子以及村上的一些人经常把蛇捉去卖,有时还把蛇给杀死做肉汤吃喝,心想他们为什么不怕。
现在还有些怕蛇,但不是那么怕了,现在怕的是不认识的、有毒的蛇。
我是怎么做到不怕蛇的呢?
一、有一次,村上有人抓住了一条菜花蛇,他把蛇七寸捏住,我鼓足勇气紧张地摸了摸蛇身,冰凉凉的,从蛇腰到蛇尾,摸了三五次有了一定胆量,在他的打气之下,去手捏住蛇七寸,也许紧张过度还是抓得太紧了,蛇受不了,把七寸之前所有蛇身往我手腕上缠绕,着实吓了一跳,后来那人鼓励说,不要怕,放松些,自己放松些后,把弄了三五分钟放下,一看,手里有了毛毛汗。
二、有了上面手握蛇七寸的经历后,有一次在山坡上遇到一条菜花蛇,我赶紧去叫一起上山打野猪草的伙伴,没想到他说,把它捉住,快点,怕跑了。我说我怕,我不敢;他说你怕什么,你都这么大的人了(十三四岁),那么点大的蛇,说出去叫人笑话,你赶紧去找一颗带叉的木棒(形如"Y"字母),叉住它七寸,捉起来,我确定如他所言,逼自己去找木棒,费了好一阵子,抓住了蛇,并在手里玩弄了好一会儿,最后放生了,因为还得继续打猪草。
三、在福建福州工作的时候,有一次和同事们去动物园游玩,看到了两条大蟒蛇,两三米长,一白色一青色,唤叫白蛇、青蛇,比手碗还要粗,是有人摆在路边供游客"合影"的---蛇无毒,牙齿大部分已拨掉,20元一张与蛇合影,这一次真是为了突破自己,我说我请客,同事们还是无人敢,我选择了白蛇,将蛇身搭在担在肩膀上,左手托住蛇七寸,让蛇头朝左外,右手托住蛇尾前一些位置,蛇一边吐信,一边要转头朝向我脸,我紧张死了,一是蛇挺沉,二是蛇有力,它在使劲使力,出了一额头汗,怕蛇来缠我脖子,五六分钟合影后,放下,一身轻松。
我们每一个人对于不熟悉、没有接触过的事物,一般都会怵怕,因为没经验;要自己去改变的话,就只有逼自己一把,去突破去经历。
怕的,全身软乎乎的感觉,并且没有直接接触过,再接收的信息范围内,下意识知道它是会咬人的,出于安全考虑会保持一定距离,也观察过不害怕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