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成语故事

 我来答
白露饮尘霜17
2022-07-30 · TA获得超过1.2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437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3.9万
展开全部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成语故事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成语故事1

  【成语】: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拼音】: 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解释】: 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成语故事】:

  战国时候,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国派谋士苏代去劝说赵王。苏代就给赵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大蚌在河滩上晒太阳,它刚刚张开贝壳,水鸟鹬就伸出长嘴去啄蚌肉,蚌连忙收紧贝壳。将鹬的长嘴夹住了。鹬鸟生气地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我看你怎么活下去?”蚌也毫不让步地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我瞧你也活不成!”正当鹬和蚌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被一位渔翁发现,他毫不费力就把它们捉住了。

  苏代告诉赵王,赵国攻打燕国就如同鹬蚌相争,两国都得不到好处,而强大的秦国就会像渔翁一样得到便宜。

  这个故事后来被概括成了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用来比喻争夺的双方互不相让,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到了利益。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成语故事2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赵国准备攻打燕国,燕王派苏代去赵国游说赵王不要战争,讲述一只河蚌在岸上夹住一只鹬鸟的长嘴,双方争执不让,最后被一个渔翁轻易擒住。如果燕赵发生战争,秦国就像渔翁那样轻易吞并燕赵。赵王只好放弃战争的打算。

  【出处】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

  【解释】趁着双方争执不下而从中得到好处。

  【用法】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近义词】渔翁得利

  【示例】鹬蚌相持,自己渔人得利。◎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韩愈,字退之,唐朝邓州南阳人,是当时的大文豪,主张文以载道之说,以复古为革命,用散文代替骈文,影响当时及后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劳,他很反对佛教,唐宪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谏阻,得罪了皇帝,被贬到潮州去当刺史的官,他在潮州结识了一个老和尚,这位和尚聪明达理,和韩愈很谈得来,而韩愈在潮州又很少朋友,所以和这位和尚往来比较密切,因而外间的人都传说韩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郊(几道),当时做着尚书,是最信奉佛教的.。也为了得罪宪宗皇帝被贬谪到吉州去。到了吉州后,他也听到人们的传说,说韩愈已经信起佛来,他有点疑惑,因为他知道韩愈是反对信仰最力的人,为此,他特地写了一封信去问韩愈。

  韩愈接到孟几道的信后,知道他与和尚往来,才引起别人发生了误会,马上回信向孟几道加以解释。而且,韩愈对当时在朝的一班大臣们,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来蛊惑皇帝,大大加以评击。他对皇帝疏远贤人,使儒道坠落,颇为愤慨。信中有这样的话:“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共危如一发引千钧……”

  这是比喻一件事情,到了极危险的地步,好像一根头发,系着一千斤重的东西。现在一般人凡是遇到最危险的事情,往往就拿这句话来形容。

  这则成语见韩愈给孟尚书书,有:“共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洼以微灭。”之句。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