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词历史错误
谁能指出《大明宫词》内服饰的错误
从《大明宫词》看唐代服饰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灿烂也是最能唤醒中国人民族自豪感的时代之一,这个时代远去的一切无不吸引着我们,反映这个辉煌时代的电视剧不计其数,《大明宫词》就是其中之一,然而在这部剧中却有着一些小小的遗憾,尤其是在服饰上。
《大明宫词》中服饰上第一个比较重大的失误是剧中女性身上所穿的“具有宽大衣袖和长长裙摆”的衣服。 去西安的时候我参观了乾陵(包括神道以及三个陪葬墓: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法门寺、大明宫遗址等等地方,认真的看了其中的展品。
在参观永泰公主墓的时候,我欣赏了墓中那幅非常著名的壁画《侍女图》,图中所描绘的侍女所穿的都是有窄窄袖子和贴身裙子的衣服,没有抹胸,上衣是和今天韩服很相象的短衣(其实韩服也是根据中国服饰所演变的),图中人没有披肩,发髻上也没有什么装饰,显得朴素而大方,远没有剧中所表现的那么精致与华美。章怀太子墓中最著名的壁画《打马球图》中所表现的人物穿着也都是短小精干这大概与李唐王朝的鲜卑血统有关,也与唐代初期的生产力水平有关。
永泰公主和章怀太子(也就是剧中的李贤)生活的时代都处于《大明宫词》所描绘的时代,他们墓中的壁画也是他们生活时代的最现实最贴切的反映,因此那个时候服饰紧衣窄带的特点应该是非常可信的。而唐代宽衣博带的服饰特点的形成大约是在玄宗的盛唐时期,这种穿衣的风格样式一直影响到了晚唐五代时期,其中比较有力的例证就是张萱(还是周肪?记不清了)的《簪花仕女图》,这幅画中的女子都是头上簪花,并且带着很精致的发饰,穿的也是长长的裙子,衣袖也很宽大。
这种服饰风格一直在对中国以后的服饰风格产生着影响,人们对于唐时衣妆的印象也大抵如此,这种风格大概也多多少少影响了叶锦添的设计。 另外一个比较重大的错误就在于周迅所扮演的太平公主在凯旋大典(不知道是哪一次战争的凯旋,高宗时期比较重大的战争就是对朝鲜半岛的战争,这次战争彻底征服了朝鲜半岛,是李治不多的政绩之一,关于这次战争,在乾陵的《述圣纪碑》有记载)上所穿的那件羽毛衣服。
那件衣服是中宗时谄媚与安乐公主的司农卿赵履温献给安乐公主,而不是属于太平公主的。不记得是《新唐书》还是《旧唐书》中所记载的,这件羽衣是由百鸟的羽毛捻成线编织而成,上面用极细的丝线绣出许多鸟类的图案,虽然图案都非常小,但是鸟的眼睛嘴巴甚至是羽毛的纹理都清晰可辨,这件衣服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是它在不同的光线和角度下能显示出不同的花纹(有点玄,我本人对于这个记载百思不得其解,不过我仍然相信世上曾经存在过这样一种特殊的工艺,就象密色瓷一样,只是现在的人已经不知道怎样去做而已)。
安乐公主有了这件奇服之后,自然别的公主也不甘落后,争相效仿,中宗另外的几个女儿宜城公主(就是把驸马裴巽宠姬的鼻子割下来的那个嫉妒狂)、长宁公主、新都公主也都纷纷派人四处捕鸟,取羽制衣。由于需要的鸟实在是太多,被派去捕鸟的人就开始大量伐树捕鸟,引起了人民的不满,评论羽衣的始作俑者安乐公主是“服妖”——这是历史上很有名的一段典故。
第三就是关于衣服的颜色。唐代崇尚明黄色,明黄色作为皇室的专用颜色就是从唐代开始的,剧中对红色的推崇贯穿始终,而红色崇尚是从武则天改唐为周后才时兴的。
至于那把由明黄改为红色的太子位,我想作者想象征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不过唐代的红裙情节一直是存在的,红裙也就是所谓的石榴裙,而红裙情节也存在于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提到了石榴裙,武则天就有诗曰“开箱验取石榴裙”,《红楼梦》中也说“呆香菱情解‘石榴裙’”,现在的俗语中还有“拜倒在某人的石榴裙”下一说。
还有就是关于人物的化妆。装容上与历史上关于唐妆的记载相差不大。
剧中最经典的就是陈红所扮演的太平公主出迟轮嫁时的妆容:眉尾微翘的娥眉、眼角淡淡额黄、唇边的面靥以及眉心的花钿都是唐代的时尚典范。但额黄不是唐代的首创,南北朝的《木兰词》中就有:“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的诗句,所谓花黄就是额黄,鲜卑血盯旦肢统的李唐王朝也继承了北朝的化妆传统。而额黄是贴在额头上的,在剧中只是在眼角眉梢淡淡地作了些点染,是不太符合历史事实的。
在眉梢靠近太阳穴处用红色点染,这样的装扮叫做“斜红”,在剧中与“额黄”混为一谈了。眉心间的花钿传说是上官婉儿的手笔,这凯世位传奇的女子不仅拥有非凡的智慧,还有对于美丽不倦的追求,当她忤逆了武则天至高无上的权威,即将被武则天处以黥刑时,她还不忘恳求武皇,在她眉间留下的不是墨黑的丑陋,而是用朱砂点成的一朵梅花。
还有就是高髻,太平在代替武则天监国摄政时所梳的高髻也是唐代的时尚之作,中唐元和时期有诗人就抨击过这种时尚,不过这种时尚是不会因为被人批评而停止流行,直到晚唐五代依然流行,《簪花仕女图》中的女子都是云鬓高耸,大朵的牡丹花衬托出唐代女子雍容华贵的姿态。而唐人对眉毛的癖好更是登峰造极,唐玄宗就是其中“集大成者”,他使人订《十眉图。
大明宫词中的内容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事
大明宫词很不尊重历史
太平公主的第一个丈夫薛绍在电视里有妻子慧娘,慧娘给他生了一个叫薛崇简,这是错的,薛绍其实是太平公主的表哥,太平公主和她生了四个孩子,长子薛崇训、次子薛崇简,长女薛氏,次女万泉县主薛氏。
在电视里太平公主和第二个丈夫武攸暨生了一个孩子,其实在历史上太平公主和武攸暨生了四个孩子长女武氏,次女永和县主武氏,长子武崇敏、次子武崇行。
在电视里上官婉儿是上官仪的女儿,这是错的,在历史上官婉儿是上官仪的孙女
。在电视张易之和薛绍长的一模一样,那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这电视太多地方不尊重历史说都说不完
我很无语
谁能指出《大明宫词》内服饰的错误
从《大明宫词》看唐代服饰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灿烂也是最能唤醒中国人民族自豪感的时代之一,这个时代远去的一切无不吸引着我们,反映这个辉煌时代的电视剧不计其数,《大明宫词》就是其中之一,然而在这部剧中却有着一些小小的遗憾,尤其是在服饰上。
《大明宫词》中服饰上第一个比较重大的失误是剧中女性身上所穿的“具有宽大衣袖和长长裙摆”的衣服。 去西安的时候我参观了乾陵(包括神道以及三个陪葬墓: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法门寺、大明宫遗址等等地方,认真的看了其中的展品。
在参观永泰公主墓的时候,我欣赏了墓中那幅非常著名的壁画《侍女图》,图中所描绘的侍女所穿的都是有窄窄袖子和贴身裙子的衣服,没有抹胸,上衣是和今天韩服很相象的短衣(其实韩服也是根据中国服饰所演变的),图中人没有披肩,发髻上也没有什么装饰,显得朴素而大方,远没有剧中所表现的那么精致与华美。章怀太子墓中最著名的壁画《打马球图》中所表现的人物穿着也都是短小精干这大概与李唐王朝的鲜卑血统有关,也与唐代初期的生产力水平有关。
永泰公主和章怀太子(也就是剧中的李贤)生活的时代都处于《大明宫词》所描绘的时代,他们墓中的壁画也是他们生活时代的最现实最贴切的反映,因此那个时候服饰紧衣窄带的特点应该是非常可信的。而唐代宽衣博带的服饰特点的形成大约是在玄宗的盛唐时期,这种穿衣的风格样式一直影响到了晚唐五代时期,其中比较有力的例证就是张萱(还是周肪?记不清了)的《簪花仕女图》,这幅画中的女子都是头上簪花,并且带着很精致的发饰,穿的也是长长的裙子,衣袖也很宽大。
这种服饰风格一直在对中国以后的服饰风格产生着影响,人们对于唐时衣妆的印象也大抵如此,这种风格大概也多多少少影响了叶锦添的设计。 另外一个比较重大的错误就在于周迅所扮演的太平公主在凯旋大典(不知道是哪一次战争的凯旋,高宗时期比较重大的战争就是对朝鲜半岛的战争,这次战争彻底征服了朝鲜半岛,是李治不多的政绩之一,关于这次战争,在乾陵的《述圣纪碑》有记载)上所穿的那件羽毛衣服。
那件衣服是中宗时谄媚与安乐公主的司农卿赵履温献给安乐公主,而不是属于太平公主的。不记得是《新唐书》还是《旧唐书》中所记载的,这件羽衣是由百鸟的羽毛捻成线编织而成,上面用极细的丝线绣出许多鸟类的图案,虽然图案都非常小,但是鸟的眼睛嘴巴甚至是羽毛的纹理都清晰可辨,这件衣服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是它在不同的光线和角度下能显示出不同的花纹(有点玄,我本人对于这个记载百思不得其解,不过我仍然相信世上曾经存在过这样一种特殊的工艺,就象密色瓷一样,只是现在的人已经不知道怎样去做而已)。
安乐公主有了这件奇服之后,自然别的公主也不甘落后,争相效仿,中宗另外的几个女儿宜城公主(就是把驸马裴巽宠姬的鼻子割下来的那个嫉妒狂)、长宁公主、新都公主也都纷纷派人四处捕鸟,取羽制衣。由于需要的鸟实在是太多,被派去捕鸟的人就开始大量伐树捕鸟,引起了人民的不满,评论羽衣的始作俑者安乐公主是“服妖”——这是历史上很有名的一段典故。
第三就是关于衣服的颜色。唐代崇尚明黄色,明黄色作为皇室的专用颜色就是从唐代开始的,剧中对红色的推崇贯穿始终,而红色崇尚是从武则天改唐为周后才时兴的。
至于那把由明黄改为红色的太子位,我想作者想象征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不过唐代的红裙情节一直是存在的,红裙也就是所谓的石榴裙,而红裙情节也存在于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提到了石榴裙,武则天就有诗曰“开箱验取石榴裙”,《红楼梦》中也说“呆香菱情解‘石榴裙’”,现在的俗语中还有“拜倒在某人的石榴裙”下一说。
还有就是关于人物的化妆。装容上与历史上关于唐妆的记载相差不大。
剧中最经典的就是陈红所扮演的太平公主出嫁时的妆容:眉尾微翘的娥眉、眼角淡淡额黄、唇边的面靥以及眉心的花钿都是唐代的时尚典范。但额黄不是唐代的首创,南北朝的《木兰词》中就有:“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的诗句,所谓花黄就是额黄,鲜卑血统的李唐王朝也继承了北朝的化妆传统。而额黄是贴在额头上的,在剧中只是在眼角眉梢淡淡地作了些点染,是不太符合历史事实的。
在眉梢靠近太阳穴处用红色点染,这样的装扮叫做“斜红”,在剧中与“额黄”混为一谈了。眉心间的花钿传说是上官婉儿的手笔,这位传奇的女子不仅拥有非凡的智慧,还有对于美丽不倦的追求,当她忤逆了武则天至高无上的权威,即将被武则天处以黥刑时,她还不忘恳求武皇,在她眉间留下的不是墨黑的丑陋,而是用朱砂点成的一朵梅花。
还有就是高髻,太平在代替武则天监国摄政时所梳的高髻也是唐代的时尚之作,中唐元和时期有诗人就抨击过这种时尚,不过这种时尚是不会因为被人批评而停止流行,直到晚唐五代依然流行,《簪花仕女图》中的女子都是云鬓高耸,大朵的牡丹花衬托出唐代女子雍容华贵的姿态。而唐人对眉毛的癖好更是登峰造极,唐玄宗就是其中“集大成者”,他使。
《大明宫辞》是不是权威的史记
大明宫词里的历史性的错误太多!历史上的太平公主是一个权力欲望特别强盛的女人,最后被她的侄子赐死了,其余的错误就太多了,说都说不清楚了
还有并不是在小皇帝李重冒死后,李隆基就马上登基,根据史书记载他的爸爸李旦还做过4年的皇帝,怎么就平白无故就被崔缇赐死了呢,这个也太不和历史了,还有那个时候的皇家厨房不叫御膳房,御膳房是清朝开始叫的唐朝那个时候叫尚食局,而且历史上的李隆基自成一派,韦后又成一派,太平公主又是一派,三权鼎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从以前就水火不容了,哪里又谈得上是超越姑侄的感情呢,况且太平公主的妈妈养男宠不说,连她自己也养了许多,还有和尚呢,她的生活可以说是骄奢淫逸
还有很多很多的错误,我只想说,作为电视剧它很好看,但是如果放到历史的高度,它是不合格的,我们应该以欣赏的眼光看大明宫词,但不能把它作为历史
《大明宫词》第二集有严重错误
公元649年是农历己酉年,中国农历鸡年,唐贞观二十三年。
公元649年,唐太宗得了痢疾,医治最终无效,命太子李治到金液门代理国事。李世民于649年7月病死于长安含风殿。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考中进士19岁便成为唐朝宫廷侍臣。任过皇家图书馆校正图籍、教授生徒的直学士。
唐太宗李世民每起草诏书,必让其修阅,行宴要其作陪。高宗李治继帝位,封上官仪为秘书少监,后升为西台侍郎,官至三品。
上官仪刚直肯谏,主张废皇后武则天。武则天专权后,其宠臣许敬宗秉其意,本奏上官仪与已废太子李忠谋反,武则天以此为由,将上官仪及其子上官庭芝同时处死,中宗李显即位时,才得平冤,以国礼改葬。
上官仪没有做过河北道宣慰安抚特使。那些编剧根本不懂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