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式现代化”从以下六大层次来理解:
我们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根本目的在于要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世界大同。当前发展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关键是要“办好中国人自己的事”。具体来看, 需要在以下六个方面着力:
第一,要有中国式现代化的完善市场体系。
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可以制造绝大多数工业产品,市场规律决定绝大多数商品价格,已经基本建成了高标准的商品市场体系。但是,在支持商品制造和工业生产的要素市场上,我国制度仍有束缚,比如土地供给不足导致地价高企,劳动力市场存在结构性矛盾,资本市场不完善不成熟,科学技术转化效能低,数据使用与安全机制亟待完善。所以,我们要进一步推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释放制度红利。
第二,要有中国式现代化的完整产业体系。
黄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产业结构要以实体经济为主体,以制造业为中心。其道理在于,只有发展制造业,提升实体经济水平,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把“经济蛋糕”做大做强。发展实体经济是科技转化之基础,是经济增长之源泉,是民生福祉之保障,也是国家安全之支撑。要妥善处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相互关系,注重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服务作用,也要防止经济整体“脱实向虚”。
第三,要有中国式现代化的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黄指出,一项社会科技创新会经历的三个过程:
①0-1, 从无到有的原始创新,基础创新。
②1-100, 科学创新转化技术应用,初步形成生产力。
③100-100万,形成规模化工业生产的产业体系,生产力大爆发。
目前看,我国在①和②环节都存在显著不足。我国基础科学经费投入比重只占5%,远低于发达国家的20%。当然,我国已经开始着手调整政策,基础科学管理体制改革、专项科研经费和专门人才培养(如“强基计划”)都已走在路上。
第四,要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沿海与内陆并重的发展格局。
无须讳言,当前我国东西部地区在政府治理、地方财政、民生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差距巨大。区域协调发展仍是不可动摇的国家政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形成了以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和沿海开放城市为代表的对外开放体系,主打海洋经济。客观上,广大中西部地区成为东部地区的劳动力和资源供给地。黄谈到,十八大以来施行的“一带一路”战略或将重塑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广大内陆城市、西部地区将搭上陆港经济的快车。比如重庆开通中欧铁路,云南建设泛亚铁路等。未来有一天,区域协调发展或将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
第五,要形成城乡融合发展、城市与乡村共富的发展结构。除区域差距外,城乡差距是留待解决的另一问题。在顶层设计上,国家推行了乡村振兴战略, 率先在浙江建立共同富裕示范区。 在具体操作上,黄介绍了两条路径:一是针对人口稀疏区,立足地多人少的现实,利用科技生产力发展规模农业、太阳能、天然气和数据计算等产业。二是针对人口密集区,以浙江乡村为例介绍“1+2+3”式发展,即农产品特色化、深加工本地化、销售电子化,-村一品,一镇一业,在村镇之间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微循环。
第六,要形成内循环、外循环的双循环格局。
前述五点,主要讲培育国内经济循环,我国要形成双循环格局,其实还要推进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具体包括:
①以出口型贸易到进出口平衡型
②从沿海开放为主到东南西北中全面开放
③从局部行业到准全行业开放
④从资金贸易等实体开放到制度规则的意识开放
⑤从被动融入到积极推动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