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断流的原因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分类: 生活 >> 交通出行
问题描述:
简单回答,但要具体。
解析:
关于黄河断流的原因分析:黄河断流形成的原因,总的可归纳为2个方面,一是天然因素;二是人为影响,具体分析有以下几点:
水资源贫乏,时空分布不均 黄河流域地处我国西北、华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总量(含地下水)仅占全国2.6%,是长江的7.7%.按人均水量计,黄河流域每人每年占有水量约716m\+3,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29%,为长江流域的28.6%.年均降雨量只有436mm,是全国平均值的71%,仅是长江流域年平均值的约43%,黄河径流主要来源于降雨,这就自然的决定了黄河水资源的先天不足.再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丰、枯水量悬殊,变幅可达5-6倍,年内来水又特别集中,其中汛期四个月的来水量约占全年的60%以上,而非汛期的八个月占来水量不足40%.而且上游来水时间又与灌溉用水季节有矛盾,即汛期来水多,用水少,而非汛期来水少,却用水多,特别是3-6月份的灌溉用水高峰期,也正是黄河来水的最少季节.因此,出现一面是汛期大量弃水入海,一面是枯水灌溉高峰期水资源十分紧缺,供需矛盾突出,这是造成黄河断流的根本原因.
降水量偏小 分析1950~1995年黄河流域的降水资料,花园口以上各地区、各年代,除兰州以上地区70、80年代降水较70年代以前的年均降水量偏多3.5%、2.8%外,其它地区70年代以后的降水量都比70年代以前偏小.花园口以上流域1970年以后年均降水较1970年以前年均降水量偏小6.5%,其中1990~1995年偏小14.5%.特别是用水大户兰州至河口镇区间1990~1995年降水偏小达19.1%.3~5月是黄河流域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但70年代以后3~5月降水较70年代以前偏少10%.统计1950年以来3~5月降水低于多年平均值的年份有31年,占统计年份的66%,其中1970年以前有14年,占统计年份的30%,1970年以后有17年,占统计年份的36%.
花园口以下沿黄灌区70年代以后年均降水量比70年代以前偏小10.6%,其中1990~1995年比70年代以前偏小8%.而70年代以后3~5月降水较70年代以前偏少13%.统计1950年以来3~5月降水低于多年均值的年份有29年,占统计年份62%,其中1970年以前有12年,占统计年份26%,1970年以后有17年,占统计年份的36%.
70年代以来流域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偏少,特别是1990年以后,降水偏少更多,相应径流随之减少,农作物灌溉用水增多.这是造成70年代以后黄河断流的重要原因之一.
沿黄工农业引黄用水迅速增加 50年代,全河工农业年均引黄水量是128亿m3,到90年代增加到298亿m3,后者是前者的2.3倍,其中下游工农业引水量增长速度比上、中游更快,90年代比50年代增加了4倍.引黄用水最多的是1989年,全河高达334亿m3,接近黄河可利用径流量(340-380亿m3),该年下游的引水量是145亿m3,大大超过了黄河分水方案中下游的用水指标(124亿m3/年).上述说明,人为活动的影响,特别是农业灌溉用水的大幅度增加,使得下游径流量锐减,以利津站年均入海径流量为例:50年代492亿m3;60年代是509亿m3;70年代是311亿m3;80年代是287亿m3;1990-1995年为159亿m3,黄河径流锐减,令人忧虑.沿黄地区工农业大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使黄河可供水量满足不了日益增加的需水量,这是造成黄河断流的又一重要原因.
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严重浪费 当前,黄河水资源一方面是严重缺乏,一方面又浪费严重.黄河水资源90%以上是用于农业灌溉,万亩以上灌区多建于50-60年代,较晚的也是70年代所建,灌区工程老化失修,渠道衬砌差,跑、冒、渗、漏严重,工程不配套,灌水方法落后,多用漫、串灌方式,耗水定额高,用水严重浪费.据初步推算,仅渠系引水和灌溉工程不配套,灌溉方法落后,全河每年就造成引黄用水100-120亿m3的严重浪费.
造成上述浪费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低水费政策.目前,黄河水费低廉,唤不起人们的节水意识,水资源价格严重的贬低、扭曲和冻结,有害于水资源的宏观调控和合理开发利用,有害于水资源的总量平衡和自然生态环境改善.
水库调节能力低,管理调度不统一 目前,黄河干流已建成龙羊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三盛公、天桥、三门峡等8座枢纽工程,调节库容约300亿m3,这些工程的运用为黄河治理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但这些枢纽工程中仅有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3座水库有调节能力,其它水库调节能力很小.有调节能力的3座水库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中、下游仅有三门峡水库,由于泥沙淤积严重,该水库汛期只能低水头运用,水库灌溉库容仅有14亿m3,很难满足下游用水要求.
再是,1972年以来,每年入海水量平均290亿m3,其中非汛期入海水量为105亿m3.1987年枯水年份(花园口实测径流量为228亿m3)入海年水量还有108亿m3,其中非汛期入海57亿m3.一方面是下游严重缺水,一方面是大量的黄河水排入大海,出现了黄河断流与弃水并存的局面.这突出反映了黄河现有水库调节能力低,致使大量水资源流失,得不到充分利用.如果提高了水库的调节能力,并使下游河道逐年淤积抬高的严重局面得到缓解,就能够把汛期多余的水调节到非汛期,特别是调节到农灌用水高峰的3-6月份,不仅可以缓解下游水资源供需矛盾,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黄河断流.
黄河水资源管理调度不统一,多头管水,也是造成下游水资源紧缺的原因之一.黄河干流已建成的8座枢纽工程,分属于不同部门管理,各自按照自定的运行方式进行调度,追求目标各异.1987年虽然有国务院批准的各省区可供水量的分配方案,但只是多年平均分配指标,至于什么时候引水,引多少水,没有具体的规定.更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力机构指挥用水,遇到枯水年或季节,很容易出现上、中、下游争水的局面。
从上述断流的原因可知,要解决黄河断流问题,重点在于解决枯水季节来水少用水多的矛盾,其原则有四:一是增加来水量;二是减少用水量;三是调整用水时间;四是强化水体质量保护。
问题描述:
简单回答,但要具体。
解析:
关于黄河断流的原因分析:黄河断流形成的原因,总的可归纳为2个方面,一是天然因素;二是人为影响,具体分析有以下几点:
水资源贫乏,时空分布不均 黄河流域地处我国西北、华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总量(含地下水)仅占全国2.6%,是长江的7.7%.按人均水量计,黄河流域每人每年占有水量约716m\+3,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29%,为长江流域的28.6%.年均降雨量只有436mm,是全国平均值的71%,仅是长江流域年平均值的约43%,黄河径流主要来源于降雨,这就自然的决定了黄河水资源的先天不足.再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丰、枯水量悬殊,变幅可达5-6倍,年内来水又特别集中,其中汛期四个月的来水量约占全年的60%以上,而非汛期的八个月占来水量不足40%.而且上游来水时间又与灌溉用水季节有矛盾,即汛期来水多,用水少,而非汛期来水少,却用水多,特别是3-6月份的灌溉用水高峰期,也正是黄河来水的最少季节.因此,出现一面是汛期大量弃水入海,一面是枯水灌溉高峰期水资源十分紧缺,供需矛盾突出,这是造成黄河断流的根本原因.
降水量偏小 分析1950~1995年黄河流域的降水资料,花园口以上各地区、各年代,除兰州以上地区70、80年代降水较70年代以前的年均降水量偏多3.5%、2.8%外,其它地区70年代以后的降水量都比70年代以前偏小.花园口以上流域1970年以后年均降水较1970年以前年均降水量偏小6.5%,其中1990~1995年偏小14.5%.特别是用水大户兰州至河口镇区间1990~1995年降水偏小达19.1%.3~5月是黄河流域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但70年代以后3~5月降水较70年代以前偏少10%.统计1950年以来3~5月降水低于多年平均值的年份有31年,占统计年份的66%,其中1970年以前有14年,占统计年份的30%,1970年以后有17年,占统计年份的36%.
花园口以下沿黄灌区70年代以后年均降水量比70年代以前偏小10.6%,其中1990~1995年比70年代以前偏小8%.而70年代以后3~5月降水较70年代以前偏少13%.统计1950年以来3~5月降水低于多年均值的年份有29年,占统计年份62%,其中1970年以前有12年,占统计年份26%,1970年以后有17年,占统计年份的36%.
70年代以来流域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偏少,特别是1990年以后,降水偏少更多,相应径流随之减少,农作物灌溉用水增多.这是造成70年代以后黄河断流的重要原因之一.
沿黄工农业引黄用水迅速增加 50年代,全河工农业年均引黄水量是128亿m3,到90年代增加到298亿m3,后者是前者的2.3倍,其中下游工农业引水量增长速度比上、中游更快,90年代比50年代增加了4倍.引黄用水最多的是1989年,全河高达334亿m3,接近黄河可利用径流量(340-380亿m3),该年下游的引水量是145亿m3,大大超过了黄河分水方案中下游的用水指标(124亿m3/年).上述说明,人为活动的影响,特别是农业灌溉用水的大幅度增加,使得下游径流量锐减,以利津站年均入海径流量为例:50年代492亿m3;60年代是509亿m3;70年代是311亿m3;80年代是287亿m3;1990-1995年为159亿m3,黄河径流锐减,令人忧虑.沿黄地区工农业大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使黄河可供水量满足不了日益增加的需水量,这是造成黄河断流的又一重要原因.
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严重浪费 当前,黄河水资源一方面是严重缺乏,一方面又浪费严重.黄河水资源90%以上是用于农业灌溉,万亩以上灌区多建于50-60年代,较晚的也是70年代所建,灌区工程老化失修,渠道衬砌差,跑、冒、渗、漏严重,工程不配套,灌水方法落后,多用漫、串灌方式,耗水定额高,用水严重浪费.据初步推算,仅渠系引水和灌溉工程不配套,灌溉方法落后,全河每年就造成引黄用水100-120亿m3的严重浪费.
造成上述浪费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低水费政策.目前,黄河水费低廉,唤不起人们的节水意识,水资源价格严重的贬低、扭曲和冻结,有害于水资源的宏观调控和合理开发利用,有害于水资源的总量平衡和自然生态环境改善.
水库调节能力低,管理调度不统一 目前,黄河干流已建成龙羊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三盛公、天桥、三门峡等8座枢纽工程,调节库容约300亿m3,这些工程的运用为黄河治理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但这些枢纽工程中仅有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3座水库有调节能力,其它水库调节能力很小.有调节能力的3座水库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中、下游仅有三门峡水库,由于泥沙淤积严重,该水库汛期只能低水头运用,水库灌溉库容仅有14亿m3,很难满足下游用水要求.
再是,1972年以来,每年入海水量平均290亿m3,其中非汛期入海水量为105亿m3.1987年枯水年份(花园口实测径流量为228亿m3)入海年水量还有108亿m3,其中非汛期入海57亿m3.一方面是下游严重缺水,一方面是大量的黄河水排入大海,出现了黄河断流与弃水并存的局面.这突出反映了黄河现有水库调节能力低,致使大量水资源流失,得不到充分利用.如果提高了水库的调节能力,并使下游河道逐年淤积抬高的严重局面得到缓解,就能够把汛期多余的水调节到非汛期,特别是调节到农灌用水高峰的3-6月份,不仅可以缓解下游水资源供需矛盾,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黄河断流.
黄河水资源管理调度不统一,多头管水,也是造成下游水资源紧缺的原因之一.黄河干流已建成的8座枢纽工程,分属于不同部门管理,各自按照自定的运行方式进行调度,追求目标各异.1987年虽然有国务院批准的各省区可供水量的分配方案,但只是多年平均分配指标,至于什么时候引水,引多少水,没有具体的规定.更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力机构指挥用水,遇到枯水年或季节,很容易出现上、中、下游争水的局面。
从上述断流的原因可知,要解决黄河断流问题,重点在于解决枯水季节来水少用水多的矛盾,其原则有四:一是增加来水量;二是减少用水量;三是调整用水时间;四是强化水体质量保护。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