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历史上著名高僧
一、日本古代有名的和尚
1、空海
空海(日语くうかいKūkai,774年7月27日-835年4月22日),俗名佐伯真鱼,灌顶名号遍照金刚,谥号弘法大师,日本佛教僧侣,日本佛教真言宗创始人。曾至中国学习唐密,传承金刚界与胎藏界二部纯密,惠果阿阇梨授其为八代祖。
于公元804年到达中国,并在长安学习密教。806年回国,创立佛教真言宗(又称“东密”)。著有《文镜秘府论》、《篆隶万象名义》等书,保存了不少中国文学和语言学资料。
由他编纂的《篆隶万像名义》,则是日本第一部汉文辞典,对唐朝文化在日本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另一部重要著作《文镜秘府论》,不仅促进了日本对唐朝文化的理解和吸收,而且是了解汉唐中国文学史的重要资料。
2、一休宗纯
一休宗纯(1394-1481)是日本室町时代禅宗临济宗的著名奇僧,也是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画家。从小就很聪明。“一休”是他的号,“宗纯”是讳,通常被称作一休。乳名千菊丸,后来又名周建,别号狂云子、瞎驴、梦闺等。他于1481年12月12日(文明十三年11月21日)病故,享年88岁。
1474年一休81岁时,受后土御门天皇的诏令,任大德寺第四十七代住持,以修缮因应仁之乱而荒废的寺院。他晚年住在今天京都府京田边市的酬恩庵(俗称“一休寺”)。
1481年12月12日(文明十三年11月21日)卯时,一休因高烧不退病逝,享年88岁。而日本此时已经进入了地方豪强混战的战国时代。
3、南光坊天海
天海(?~1643),安土桃山到江户初期的天台宗僧侣,别号随风、南光坊、智乐院,德川幕府予谥慈眼大师。
天海担任北院的住持是庆长4年(1599年)的事。关原之战时,据说是以参谋身分在家康身旁服侍。之后天海作为家康的参谋,担任起和朝廷谈判等作用。在1607年就任比睿山的探题、并且再兴了延暦寺。
然后又着手在庆长17年(1612年)重建无量寿寺北院、并把寺号改为喜多院,以作为关东天台宗的总寺院。庆长18年(1613年)时,又从家康那受命担任日光山贯主,并且再兴了本坊・光明院。他自己也深度牵涉到大阪之战的开端“方广寺钟铭事件”。
扩展资料:
日本佛教(Japanese Buddhi *** ) 北传佛教之一,从西域三十六国传入唐朝,再经唐朝传入日本,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
日本在统计上约约7万5000座寺院、30万尊以上的佛像。世界最古老的木造寺院法隆寺,以及最古老的佛典古文书都保留在日本。
现在日本佛教的概略,根据文化厅编纂的“宗教年鉴”等统计,现在日本的佛教徒大半属于镰仓佛教。净土宗系(含净土真宗)的宗派和日莲宗系的宗派占绝大比例,以大乘佛教占大多数。
公元六世纪中叶,佛教由中国经百济传日本,初期的弘扬以圣德太子(574-622)为最大功臣,他定佛教为国教,并在制定的十七条宪法中规定全民“笃敬三宝”,说明佛教为“四生之终归,万国之极宗”,奠定日本佛教的基础。
此后,日本留学僧陆续至中国求法,将中国佛教的思想传承、宗派教说、修行方法等引进日本,逐渐演变成日本特有的宗派佛教思想。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空海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一休宗纯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天海
二、历史上有名的僧人
跋陀 又名佛陀,天竺(印度)人。
北魏孝文帝时来中国传播佛教,深得敬重。北魏迁都洛阳,孝文帝在洛阳为他建造寺院。
跋陀性喜幽静,孝文帝又在嵩岳少室山下为他建造寺院。这座寺院即现在的少林寺,跋陀是为少林寺的创立者和第一位住持。
他在寺内翻经台翻译了《华严》、《涅盘》、《维摩》、《十地》等经,并度化了慧光、僧稠等人。年老后跋陀迁居少林寺外,直到圆寂。
菩提达摩 天竺(印度)人。梁大通元年(527年)从广州登陆,到中国传播佛教。
达摩渡长江入北魏境,先游历了洛阳,后到少林寺,在五乳峰上一个石洞里面壁静修,时间长达九年。他依据大乘派教义,融汇中国精神,开创了中国佛教禅宗,被尊为初祖。
在众多求教者中,达摩选择将衣钵传给了慧可。东魏天平三年(536年)达摩圆寂,葬于熊耳山,立塔于定林寺。
僧稠 昌黎人,俗姓孙。先在巨鹿景明寺出家,拜治实为师,后到少林寺拜跋陀为师。
僧稠少时体质较弱,后发愤习武,练得拳捷骁勇,体轻身灵。他理解极快,学佛成绩卓著,被跋陀赞为“葱岭以东,禅学之最!”他后来在嵩岳寺讲经说法,影响很大。
慧可 洛阳虎牢人,俗姓颐。他幼年出家,通晓佛典。
四十岁时拜菩提达摩为师。为表求道决心,慧可竟用刀自断左臂,奉献达摩座前。
感其赤诚,达摩授法器、赐法名,收他为传法弟子。慧可是为禅宗二祖。
他在少林寺西南山上养伤时的住所和石台,后成为二祖庵和养臂台,遗迹尚存。 法如 上party人,俗姓王。
幼年随舅父到丰阳,先事青布明为师,十九岁时出家。经青布明指点,他又投禅宗五祖弘忍为师,侍奉前后共十六年,直至弘忍灭度。
之后他北游嵩岳,在少林寺住下,唐永昌元年(681年)圆寂。他被认为是传自弘忍的又一位禅宗六祖,塔在少林寺东侧许塔沟村口。
福裕 号雪庭,山西文水人,俗姓张。九岁入学,理解力极强,乡里人称他为“圣小儿”。
出家后拜休林为师。元世祖慕其名德,命他住持少林寺。
元宪宗时授他都僧省之符,命他总领天下僧众。他率众修复了嵩山一带因战乱毁坏的寺院,常被后人尊为少林寺中兴之祖。
他于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圆寂。元皇庆元年(1312年)被追封为大司空、是府仪同三司并晋国公。
紧那罗 不知其来历。据《嵩书》记载:“至正初(1341年)忽有一僧至少林,蓬头裸背跣足,止著单裩,在厨中作务。
……至十一年辛卯(1351年)三月二十六日,颍州红巾贼率众突至少林,欲行劫掠,此僧乃持一火棍而出,变形数十丈,独立高峰,贼众望见,惊怖而遁。僧大叫曰:‘吾紧那罗王也!’言讫遂没。
人始知为菩萨化身也。”紧那罗在少林寺地位极重,寺中有紧那罗殿和其塑像,被尊为少林护伽蓝神。
慧光 (487~536) 慧光,长卢人,俗姓杨。十三岁时随父入洛阳,后被跋陀收为弟子,不久在少林寺出家。
他为跋陀所译佛经注疏,刻版印刷,又因他学佛心领神会,向人传授讲解透彻,被称为圣沙弥。他圆寂于河北邺郡。
洪遵 (530~608) 洪遵,相州人,俗姓时。他八岁到少林寺出家,跟从师父资云。
后被北齐朝庭封为断事沙门,负责处理僧人违反佛教戒律之事。隋时,文帝也封洪遵为官,但他仍住在少林寺内。
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洪遵被举召赴京,与印度僧人一起译经。 慧安 荆州支江人,俗姓李(一说姓卫)。
隋开皇十七年(597年)搜勘天下私度僧尼,慧安遁往山中。为挖大运河,隋大业年间追集丁夫,饿殍相枕,慧安乞食救济饥民。
隋炀帝听说后诏见慧安,他又潜藏起来,到衡岳寺去做头陀。唐贞观年间,他往黄梅谒见禅宗五祖弘忍,之后遍历名山,并在少林寺住下。
唐神龙二年(706年),他被招入宫庭,三年后辞归,不久圆寂。 报恩 (1058~1111) 报恩,黎阳人,俗姓刘。
他生于硕儒世家,从小就通治国方略,考试登第。他厌倦尘境,向朝庭辞官,出家为僧,朝庭准从了他的请求。
于是他倾心于禅宗祖道,谒访诸多高僧。后来当朝丞相请他到少林寺讲经开示,不久他又应诏在少林寺住下,参禅说法。
教亨 (1150~1219) 教亨,号虚明,济州任城人,俗姓王。七岁在崇觉寺出家,十三岁受大戒,十五岁外出游方。
他先后出入过五座道场:嵩山戒坛寺,韶山云门寺,郑州普照寺,林溪大觉寺和嵩山法王寺。后应请住持少林寺。
但不久他又引去,徜徉于嵩少间数年。金兴定三年(1219年)圆寂。
同光 (700~770) 同光,山西人。弱冠出家,二十六岁受其足戒。
他投会善寺普寂为师,后入少林寺,宣法开示二十余年,震动遐迩。安史之乱时,他似避祸于荆州。
唐大历五年(770年)圆寂。 法玩 (715~790) 法玩,山西人,俗姓张。
十八岁时学道于普寂禅师,二十岁时受具足戒。普寂谢世后,法玩有时住在嵩山,有时去洛阳。
唐贞观六年(790年)八月十三日,法玩于洛阳大敬爱寺圆寂。塔在少林寺西侧。
文才 (1273~1352) 文才,号淳拙,临汾人,俗姓姚。其父为居士。
文才年岁稍长,即请学佛,父母从其志,送他出家剃度。他谒访少林寺的还源福遇,执侍多时,后又到龙门山读经三年。
接着他隐居于终南山中。元泰定元年(1324年),被请出住持少林寺,。
三、历史上出名的道士和高僧
1. 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号称三茅真君)
三茅真君又称"三茅君"。道教茅山派创教祖师。宣和 元年六月,诏封庄周为“微妙元通真君”,列御寇为“致虚观妙真君”,配享混元皇 帝。此外,对三茅兄弟(茅盈、茅固、茅衷)、张道陵、陆修静、陶弘景、翊圣、真武、关羽或赐“真人”、“真君”,或加封二字。
2. 张三丰
张三丰,名君宝(又名全一),字符元,道号三丰。武林至尊 、内拳始祖、太极始祖、武学泰 斗、龙行书法始祖。
3. 王处一
王处一(公元1142--1217)号玉阳子(一说字玉阳,号全阳子,一说号华阳子)。宁海(今山东乳山)人。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师事王重阳,长期隐居昆嵛山烟霞洞。后玉阳独去文登铁槎山(今属荣成市)云光洞结庵,苦心修炼9年,被称为“铁脚仙人”。 后下山西行传真布道,足迹遍及山东、江西、陕西、山西、北京等地,在中国北方产生极大影响。
4. 法显
法显(334年—420年),东晋司州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人,上党郡襄垣(今山西长治襄垣)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5. 玄奘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 ,其先颍川人,俗家姓名“陈祎(yī)”,法名“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四、为什么日本历史上的和尚们那么牛,连大名们都不敢惹他们
不要说大名,连之前皇室公家也不敢轻易招惹大寺院的。
因为古代后期,很多小的土地所有者,为了免除中央的税役,减轻负担,经常将土地献给大寺院,这称之为寄进。寺院领地很多事不输地租的。
这样,大的寺院便逐渐积累了大量的土地,自身成为了大庄园主。进献土地的人便成为其地方的庄官。
积累了大量土地的寺院,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力量,积蓄财富,并招揽堂众僧兵,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所谓的南都北岭,即以兴福寺为代表的南都诸寺院以及比睿山延历寺。
一旦有所不满,他们便会抬着神木或者神舆进入京都强诉,在整个中世都具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
五、中国历代得道高僧名字,法号
(1)摄摩腾.竺法兰(生卒年不详)图:烈火真经 古印度著名经典学者,公元67年首次来中国洛阳传佛法。
当时中国社会信奉儒、道,对他们传来的佛经,持怀疑否定态度。于是他们举行了一次大法会,上自明帝下至百姓,满城轰动。
他们将儒、道、佛的书都放进火堆中。结果,儒、道经书皆成灰烬。
而只有佛经反而变得更加新净,二人又跃入烈焰中,做出各种惊人姿态。后来有个成语“烈火真经”、“不可思议”的典故即出于此。
(2)安世高(生卒年不详)图:东行弘法 古安息国王太子(今伊朗),聪明绝顶,通鸟兽言,后将王位让于叔父,出家为僧。公元147年,东越大漠辗转来到中国。
系统翻译介绍小乘教义,是中国佛教译经事业的奠基人。在中国20多年,先后翻译了佛经34部、40卷。
灵帝末年(189)避乱江南,经庐山到广州,终于会稽。 (3)释道安(312—385)图:释道安拒封 东晋时代杰出的佛教学者,人称“印手菩萨”。
12岁出家,24岁拜学高僧佛图澄,主张僧尼悉以“释”为姓,他在王重寺传法授学僧众数千人,影响很大。秦王苻坚除向他询教佛法,还常向他询政。
当时北方的苻坚和南方的晋帝都高官厚禄争请,他不为所动。对奠定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具有重大功绩和卓越的见解,成为一世师表。
(4)佛图澄(232-348)图:佛图澄止杀 西域龟兹人(今新疆库车一带),西晋永嘉四年(310)到洛阳,以鬼神方术深得石勒、石虎信任。经常参议军政大事,多次以佛教劝石氏施行“德化”、“不杀”、不为暴虐、不害无辜“。
以他的影响和智能规劝石氏止杀,从此二石将他视为神人。他利用自己的智能和地位在朝庭和各州郡建寺839所,达到佛教传入中国以来最高数,弟子达万余人,117岁圆寂。
(5)慧远(334—416)图:虎溪三笑 东晋杰出的高僧。东晋时代社会极不稳定,使他产生了避世思想,多次谢绝官方荐举。
他21岁从道安出家,坚持出家僧侣不跪拜帝王。同时首次主张同儒、道名教相调和,受到了帝王将相们的尊敬,使佛教得到全面发展。
他是佛教净土宗的始祖,以超尘出世的“方外”姿态与社会各层交友。他深居庐山,从不过虎溪,即使晋安帝过此也不接不送,而同大名士谢灵运等究考学问却不觉送过虎溪,三人开怀大笑,慧远极具政治眼光、活动手段和组织才能,是善于吸收名家思想的佛教高僧,唐代尊称为“辨觉大师”、“正觉大师”,宋代谥为“国觉大师”等。
(6)法显(约337—约422)图:1、万里西行 2、名垂千古 东晋人,是我国古代一位艰苦卓绝的伟大旅行家和杰出的佛教翻译家,他在已过花甲之年的62岁从长安出发,穿行大戈壁,经西域三十余国,过喜马拉雅山九死一生,行程数万里。历经14年,于412年到达山东半岛的青岛崂山。
他不仅带回梵本佛经数十种,译经数十卷。并撰写了我国第一部旅行记《佛国记》。
后人评说法显之所以能完成如此艰苦卓绝的旅行是因为:一来他有志,志在求法,有志必诚;二来他诚心,诚之所至,金石为开;三来他有胆识,虽临必死之境却能不顾安危,百折不挠,实为难能可贵,是为后人叹服。 (7)鸠摩罗什(343—413)图:通宵译经 古龟兹人,中国佛教四十译师之一。
他7岁随母出家,精通大、小乘经论,对汉文修养很高。因此他译的经,特别为中土佛经所乐诵。
对后来的佛教文学,大乘根本教理的移植和弘传,功不可没。他自公元401年到长安,先后译经300余卷。
他所译的经典对后来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并提供了开创“天台宗”、“净土宗”等的根据。 (8)菩提达摩(?—528)图:1、一苇渡江 2、达摩面壁 古南印度玉王第三子,立志到中国弘扬“大乘”佛教。
据禅宗史籍记载,他是释迦牟尼以下的第28世祖,是中国禅宗初祖。 他到金陵后同梁武帝谈禅,语不投机,决意渡江北上传教,据说达摩渡江时,西岸百姓想见识这位远方高僧的本事,便故意把船都开离码头。
达摩便向一位老妇借了一根芦苇放入江中,然后立足苇上,一会便漂到北岸。他隔江向老妇施礼,并将芦苇推过江去。
达摩过江后,落迹嵩山少林寺,在五乳峰半山腰的石洞中面对石壁,闭目参禅,日复日,年复年,终于在面壁9年之后,领悟禅机。传说达摩结束坐禅时,身影已印入石壁之中。
后人便将石洞叫《达摩洞》,壁石称面壁石。 (9)道生(生卒年不详)图:顽石点头 东晋僧人,聪明异常,15岁便能登座讲法。
从罗什游学多年,对佛旨已深达玄奥。依据“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的佛理。
他提出“一阐提人皆可成佛”此创见在当时可谓闻所未闻。守旧之徒便说他邪说惑众,遂把他摈出僧众,逐出建康。
据说他到了苏州坚信自己的学说没错,便在苏州虎丘上竖立石头作为听众,向石讲道。当讲到“阐提也有佛性”时,他问众石“我说的是否契合佛心呢?”众石皆点头首肯。
这就是著名的“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典故。后来《涅盘经》传到南方,内中果然称“阐提悉为佛性”众僧才佩服道生的卓越见识。
(10)智顗YI(538—597)图:梦凳天台 隋朝高僧,是中国“天台宗”的开宗祖师。他弘法30余年,所创立的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宗派,天台。
六、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的历史背景
唐代的鉴真和尚(688~763),是扬州大明寺住持。
鉴真所处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强盛的国力、发达的文化使各邻国争相学习。742年,两名日本僧人来到扬州大明寺,邀请鉴真到日本传教。
鉴真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但是,先后四次渡海都失败了。到第五次出海,又遇到了风暴, 船被刮到了海南岛, 日本僧人荣睿和鉴真的几个弟子均丧命于海上,鉴真自己也双目失明。
但他仍积极准备第六次渡海,并且取得了成功。 日本天皇派专使迎接鉴真,授予他“传灯大法师”的法号,并修建了唐招提寺,让他在那里向日本僧人讲经宣佛。
鉴真还将唐朝的医学、文学、雕塑、书法、绘画等文化知识以及制糖、缝纫、做豆腐等技术带到了日本, 为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