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修辞手法有哪些?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借代,借喻,双关,对偶......
《修辞通鉴》是我国讲汉语修辞的权威书籍。它里面收集的修辞手法一共102种。中小学学生需要学习,也就是常见的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借代、设问、反问、对比、引用、双关、反语、顶针、呼告和通感等10多种。
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互文,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除此之外,课文里还涉及到的有对比、借代、引用、双关、反语、顶针和呼告等。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多种。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11)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修辞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地选择语言材料这样一个工作过程。无论说话,还是写文章,就是把语言材料组织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告诉别人一件事,说明一个问题,或者表示一个意见。对偶,排比,拟人,反问,设问,通感,反复,比喻,夸张
--------------------------------------------------------------------------------修辞手法 修辞的知识和方法,老师在课堂上已经讲了一些,但是学生们仍常把比喻和拟人这两种修辞手法混淆,原因就是对各种修辞手法不熟悉.不要小看修辞手法,作文时,要懂得运用它,才能使文章更生动活泼.在这儿,我们将会简要地讲解比喻,比拟,排比,对偶,反复,叠字,设问,反问和夸张这几种修辞手法.比喻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变成浅显;把陌生的变得熟悉,便人易於理解使所刻划的事物的形象更鲜明,生动,具体,给人深刻的'印象.比喻就是"打比方". 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 比喻的家族成员包括明喻,暗喻及借喻. 比喻的家族成员 —— 明喻明喻 = 本体 + 喻词 + 喻体 本体就是要作比喻的事物例子:"月儿像柠檬"中的"月儿"喻词是作比喻的词语(如:"像","好像","似","似的","如","如同","像......一般")例子:"月儿像柠檬"中...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这八种.
下面说说各修辞的特点:
比喻:构成比喻的三个条件是1.本体、喻体、比喻词;2.本体和喻体是两个不同本质的两类事物;3.两者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比喻的类型:
明喻:本体、喻体都在句子中出现,中间有比喻词“像、似、如、好像、好比、好似、犹、仿佛、宛如、像等”词或短语连接.本体与喻体是相似关系,典型的格式是:甲(本体)像乙(喻体)
如:1.那封迟到的信,边缘已经磨损,好像烙熟了又蒸了几遭的馅饼.
2.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的生长.
暗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比喻词如:是、成为、变成、形成、有、当作、等于等连接.本体和喻体是相关的关系,典型格式为:甲(本体)是乙(喻体).
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借喻:直接出现喻体,本体不出现,也没有喻词.
如:1.仰起头来朝西望,半空中挂着一条两尺来宽的白带子,随风摆动.
2.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 ,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
博喻:直接出现喻体,本体不出现,也没有喻词.
如: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注意:比喻句与非比喻句的区别:
如:1.比较句不是比喻句.女儿长得像妈妈.
2.举例句不是比喻句.中国有许多的优秀共产党员,像孔繁深、焦裕禄等.
3.表猜测蝗句子不是比喻句.天好像要下雨了.
4.单纯想像的句子不是比喻句.读了《雷锋的故事》,心里有一种苦涩的感觉,我仿佛又回到了苦难的童年.
(二)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叫拟人.
1. 疯狂的火魔带着嘲讽的狞笑,气势汹汹地步步紧逼.
2. 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
拟物:把人当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
1. 阿Q飘飘然的飞了一通,回到土谷祠,酒已经醒透了.
2. 他骄傲自满,尾巴翘上天了.
三:借代:不直接把人或事物说出来,而是借用与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来代替的修辞方兴叫借代.如:
1. 部分代整体:我们要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
2. 整体代部分:读点鲁迅.
3. 具体代抽象:我们不要多费口舌了.
4. 专名代泛指:千万个雷锋在成长.
5. 特征代本体:迎面走过来一队红领巾.
借代的作用:以繁代简,以实代虚,可以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增强语言表达的形象和鲜明性.
(四)夸张:为了表达的需要,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或事物尽力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这种修辞方法叫夸张.夸张分扩大、缩小、超前三类.
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重)处说.如:
1.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 往小(少、慢、低、短、弱、轻)处说.如:
1.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 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 一转眼已经六年了.
超前夸张: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1.农民们都说:“看见这些鲜绿的禾苗,就嗅出面包的香味来了.”
2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五:对偶: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联系泊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比排列,这种修辞叫做对偶.根据上下联的意义,对偶可分为正对、反对、流水对(串对)三种.
1. 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表现同一事物或事理,在内容上是互相补充的对偶句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
2. 反对:构成对偶的两部分内容相对相反,像新旧、好坏、美丑等.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 流水对:构成对偶的两部分有承接、假设、因果、条件等关系,是流水对.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六:设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叫设问.
1.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的劳动群众.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七:反问:也是无疑而问,是明知故问.它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如果是否定句反问语气说出来,表达的就是肯定的内容,如果是肯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表达的就是否定的内容.
1. 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说它不美呢?(这是用否定的反问表示肯定的意思)
2. 中国人连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这是用肯定反问表否定的意思)
03年修辞:比喻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C
A. 几只木船从远处驶来,船帆给阳光照得像透明的白色羽翼一般.
B. 这个旅游区的青翠景色,简直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C. 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河岸上.
D. 康大叔站在华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
04年.比喻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B
A嘹亮的歌声似号角激励我前进.
B.群众是汪洋大海,个人只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滴水的一个原子.
C.听了抗洪的动员报告 ,小王浑身热血沸腾.
D.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不是运用借代的一项是:C
A. 我们下乡学农,要爱护农村的一草一木.
B. 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
C.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
D.解放军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国内外的敌人.
05年.比喻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B
A. 他感到很不自在,仿佛有千万只蚂蚁在身上爬着.
B. 他听到这个好消息,一下子高兴得像跳蚤一样弹跳起来.
C. 创造性思维方法是一种“点石成金”的方法.
D. 诸葛亮趁曹仁周瑜鹬蚌相争之争时,坐收了渔人之利.
运用反问手法的一项是:D.
A.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B. 涂上的色料有好些种,为什么单叫点蓝呢?原来这种制作方法开头的时候多用蓝色料,当时叫点蓝,就此叫开了.
C. 你都当过家了,难道还不知道柴米贵?
D.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06没有运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D
A当他收到父亲已安全返家的消息时,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B生命如果是树,那么,理想是根,勤奋是叶,毅力是干,成功是果.
C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D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反问手法的一项是:A
A是云,是雾,是烟?还是沙漠中的海市蜃楼呢?大家猜测不已.
B此时的南国,椰风飘香,海鸥低翔,人们怎能不热爱这风光旖旎的地方?
C嘴里天天说要职工提意见,职工真的提起意见来又害怕得要死,这和叶公好龙有什么两样?
D.有些人虽然只捐了几件了旧衣服、几块钱、但他们都尽力了,人的爱心怎能用捐赠钱物的数量来计算呢?
语文中主要修辞手法有以下:比喻、拟人、夸张、对比、排比、对偶、反复、借代、比拟、象征、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针等。其中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可分为强喻,弱喻)、譬喻、曲喻、饰喻、引喻、隐喻。
其他特殊性描写方法: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 ,衬托(正衬、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联珠、顶针),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沓,拈连(又称:顺拈)。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顶真、互文、反复、对偶、夸张、通感。
比喻 拟人(比拟) 对比 排比 设问 反问 反复 顶针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这八种.
下面说说各修辞的特点:
比喻:构成比喻的三个条件是1.本体、喻体、比喻词;2.本体和喻体是两个不同本质的两类事物;3.两者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比喻的类型:
明喻:本体、喻体都在句子中出现,中间有比喻词“像、似、如、好像、好比、好似、犹、仿佛、宛如、像等”词或短语连接.本体与喻体是相似关系,典型的格式是:甲(本体)像乙(喻体)
如:1.那封迟到的信,边缘已经磨损,好像烙熟了又蒸了几遭的馅饼.
2.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的生长.
暗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比喻词如:是、成为、变成、形成、有、当作、等于等连接.本体和喻体是相关的关系,典型格式为:甲(本体)是乙(喻体).
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借喻:直接出现喻体,本体不出现,也没有喻词.
如:1.仰起头来朝西望,半空中挂着一条两尺来宽的白带子,随风摆动.
2.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 ,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
博喻:直接出现喻体,本体不出现,也没有喻词.
如: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注意:比喻句与非比喻句的区别:
如:1.比较句不是比喻句.女儿长得像妈妈.
2.举例句不是比喻句.中国有许多的优秀共产党员,像孔繁深、焦裕禄等.
3.表猜测蝗句子不是比喻句.天好像要下雨了.
4.单纯想像的句子不是比喻句.读了《雷锋的故事》,心里有一种苦涩的感觉,我仿佛又回到了苦难的童年.
(二)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叫拟人.
1. 疯狂的火魔带着嘲讽的狞笑,气势汹汹地步步紧逼.
2. 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
拟物:把人当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
1. 阿Q飘飘然的飞了一通,回到土谷祠,酒已经醒透了.
2. 他骄傲自满,尾巴翘上天了.
三:借代:不直接把人或事物说出来,而是借用与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来代替的修辞方兴叫借代.如:
1. 部分代整体:我们要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
2. 整体代部分:读点鲁迅.
3. 具体代抽象:我们不要多费口舌了.
4. 专名代泛指:千万个雷锋在成长.
5. 特征代本体:迎面走过来一队红领巾.
借代的作用:以繁代简,以实代虚,可以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增强语言表达的形象和鲜明性.
(四)夸张:为了表达的需要,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或事物尽力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这种修辞方法叫夸张.夸张分扩大、缩小、超前三类.
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重)处说.如:
1.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 往小(少、慢、低、短、弱、轻)处说.如:
1.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 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 一转眼已经六年了.
超前夸张: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1.农民们都说:“看见这些鲜绿的禾苗,就嗅出面包的香味来了.”
2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五:对偶: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联系泊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比排列,这种修辞叫做对偶.根据上下联的意义,对偶可分为正对、反对、流水对(串对)三种.
1. 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表现同一事物或事理,在内容上是互相补充的对偶句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
2. 反对:构成对偶的两部分内容相对相反,像新旧、好坏、美丑等.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 流水对:构成对偶的两部分有承接、假设、因果、条件等关系,是流水对.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六:设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叫设问.
1.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的劳动群众.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七:反问:也是无疑而问,是明知故问.它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如果是否定句反问语气说出来,表达的就是肯定的内容,如果是肯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表达的就是否定的内容.
1. 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说它不美呢?(这是用否定的反问表示肯定的意思)
2. 中国人连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这是用肯定反问表否定的意思)
03年修辞:比喻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C
A. 几只木船从远处驶来,船帆给阳光照得像透明的白色羽翼一般.
B. 这个旅游区的青翠景色,简直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C. 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河岸上.
D. 康大叔站在华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
04年.比喻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B
A嘹亮的歌声似号角激励我前进.
B.群众是汪洋大海,个人只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滴水的一个原子.
C.听了抗洪的动员报告 ,小王浑身热血沸腾.
D.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不是运用借代的一项是:C
A. 我们下乡学农,要爱护农村的一草一木.
B. 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
C.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
D.解放军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国内外的敌人.
05年.比喻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B
A. 他感到很不自在,仿佛有千万只蚂蚁在身上爬着.
B. 他听到这个好消息,一下子高兴得像跳蚤一样弹跳起来.
C. 创造性思维方法是一种“点石成金”的方法.
D. 诸葛亮趁曹仁周瑜鹬蚌相争之争时,坐收了渔人之利.
运用反问手法的一项是:D.
A.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B. 涂上的色料有好些种,为什么单叫点蓝呢?原来这种制作方法开头的时候多用蓝色料,当时叫点蓝,就此叫开了.
C. 你都当过家了,难道还不知道柴米贵?
D.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06没有运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D
A当他收到父亲已安全返家的消息时,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B生命如果是树,那么,理想是根,勤奋是叶,毅力是干,成功是果.
C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D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反问手法的一项是:A
A是云,是雾,是烟?还是沙漠中的海市蜃楼呢?大家猜测不已.
B此时的南国,椰风飘香,海鸥低翔,人们怎能不热爱这风光旖旎的地方?
C嘴里天天说要职工提意见,职工真的提起意见来又害怕得要死,这和叶公好龙有什么两样?
D.有些人虽然只捐了几件了旧衣服、几块钱、但他们都尽力了,人的爱心怎能用捐赠钱物的数量来计算呢?
《修辞通鉴》是我国讲汉语修辞的权威书籍。它里面收集的修辞手法一共102种。中小学学生需要学习,也就是常见的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借代、设问、反问、对比、引用、双关、反语、顶针、呼告和通感等10多种。
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互文,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除此之外,课文里还涉及到的有对比、借代、引用、双关、反语、顶针和呼告等。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多种。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11)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修辞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地选择语言材料这样一个工作过程。无论说话,还是写文章,就是把语言材料组织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告诉别人一件事,说明一个问题,或者表示一个意见。对偶,排比,拟人,反问,设问,通感,反复,比喻,夸张
--------------------------------------------------------------------------------修辞手法 修辞的知识和方法,老师在课堂上已经讲了一些,但是学生们仍常把比喻和拟人这两种修辞手法混淆,原因就是对各种修辞手法不熟悉.不要小看修辞手法,作文时,要懂得运用它,才能使文章更生动活泼.在这儿,我们将会简要地讲解比喻,比拟,排比,对偶,反复,叠字,设问,反问和夸张这几种修辞手法.比喻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变成浅显;把陌生的变得熟悉,便人易於理解使所刻划的事物的形象更鲜明,生动,具体,给人深刻的'印象.比喻就是"打比方". 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 比喻的家族成员包括明喻,暗喻及借喻. 比喻的家族成员 —— 明喻明喻 = 本体 + 喻词 + 喻体 本体就是要作比喻的事物例子:"月儿像柠檬"中的"月儿"喻词是作比喻的词语(如:"像","好像","似","似的","如","如同","像......一般")例子:"月儿像柠檬"中...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这八种.
下面说说各修辞的特点:
比喻:构成比喻的三个条件是1.本体、喻体、比喻词;2.本体和喻体是两个不同本质的两类事物;3.两者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比喻的类型:
明喻:本体、喻体都在句子中出现,中间有比喻词“像、似、如、好像、好比、好似、犹、仿佛、宛如、像等”词或短语连接.本体与喻体是相似关系,典型的格式是:甲(本体)像乙(喻体)
如:1.那封迟到的信,边缘已经磨损,好像烙熟了又蒸了几遭的馅饼.
2.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的生长.
暗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比喻词如:是、成为、变成、形成、有、当作、等于等连接.本体和喻体是相关的关系,典型格式为:甲(本体)是乙(喻体).
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借喻:直接出现喻体,本体不出现,也没有喻词.
如:1.仰起头来朝西望,半空中挂着一条两尺来宽的白带子,随风摆动.
2.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 ,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
博喻:直接出现喻体,本体不出现,也没有喻词.
如: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注意:比喻句与非比喻句的区别:
如:1.比较句不是比喻句.女儿长得像妈妈.
2.举例句不是比喻句.中国有许多的优秀共产党员,像孔繁深、焦裕禄等.
3.表猜测蝗句子不是比喻句.天好像要下雨了.
4.单纯想像的句子不是比喻句.读了《雷锋的故事》,心里有一种苦涩的感觉,我仿佛又回到了苦难的童年.
(二)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叫拟人.
1. 疯狂的火魔带着嘲讽的狞笑,气势汹汹地步步紧逼.
2. 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
拟物:把人当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
1. 阿Q飘飘然的飞了一通,回到土谷祠,酒已经醒透了.
2. 他骄傲自满,尾巴翘上天了.
三:借代:不直接把人或事物说出来,而是借用与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来代替的修辞方兴叫借代.如:
1. 部分代整体:我们要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
2. 整体代部分:读点鲁迅.
3. 具体代抽象:我们不要多费口舌了.
4. 专名代泛指:千万个雷锋在成长.
5. 特征代本体:迎面走过来一队红领巾.
借代的作用:以繁代简,以实代虚,可以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增强语言表达的形象和鲜明性.
(四)夸张:为了表达的需要,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或事物尽力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这种修辞方法叫夸张.夸张分扩大、缩小、超前三类.
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重)处说.如:
1.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 往小(少、慢、低、短、弱、轻)处说.如:
1.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 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 一转眼已经六年了.
超前夸张: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1.农民们都说:“看见这些鲜绿的禾苗,就嗅出面包的香味来了.”
2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五:对偶: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联系泊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比排列,这种修辞叫做对偶.根据上下联的意义,对偶可分为正对、反对、流水对(串对)三种.
1. 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表现同一事物或事理,在内容上是互相补充的对偶句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
2. 反对:构成对偶的两部分内容相对相反,像新旧、好坏、美丑等.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 流水对:构成对偶的两部分有承接、假设、因果、条件等关系,是流水对.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六:设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叫设问.
1.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的劳动群众.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七:反问:也是无疑而问,是明知故问.它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如果是否定句反问语气说出来,表达的就是肯定的内容,如果是肯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表达的就是否定的内容.
1. 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说它不美呢?(这是用否定的反问表示肯定的意思)
2. 中国人连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这是用肯定反问表否定的意思)
03年修辞:比喻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C
A. 几只木船从远处驶来,船帆给阳光照得像透明的白色羽翼一般.
B. 这个旅游区的青翠景色,简直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C. 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河岸上.
D. 康大叔站在华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
04年.比喻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B
A嘹亮的歌声似号角激励我前进.
B.群众是汪洋大海,个人只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滴水的一个原子.
C.听了抗洪的动员报告 ,小王浑身热血沸腾.
D.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不是运用借代的一项是:C
A. 我们下乡学农,要爱护农村的一草一木.
B. 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
C.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
D.解放军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国内外的敌人.
05年.比喻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B
A. 他感到很不自在,仿佛有千万只蚂蚁在身上爬着.
B. 他听到这个好消息,一下子高兴得像跳蚤一样弹跳起来.
C. 创造性思维方法是一种“点石成金”的方法.
D. 诸葛亮趁曹仁周瑜鹬蚌相争之争时,坐收了渔人之利.
运用反问手法的一项是:D.
A.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B. 涂上的色料有好些种,为什么单叫点蓝呢?原来这种制作方法开头的时候多用蓝色料,当时叫点蓝,就此叫开了.
C. 你都当过家了,难道还不知道柴米贵?
D.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06没有运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D
A当他收到父亲已安全返家的消息时,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B生命如果是树,那么,理想是根,勤奋是叶,毅力是干,成功是果.
C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D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反问手法的一项是:A
A是云,是雾,是烟?还是沙漠中的海市蜃楼呢?大家猜测不已.
B此时的南国,椰风飘香,海鸥低翔,人们怎能不热爱这风光旖旎的地方?
C嘴里天天说要职工提意见,职工真的提起意见来又害怕得要死,这和叶公好龙有什么两样?
D.有些人虽然只捐了几件了旧衣服、几块钱、但他们都尽力了,人的爱心怎能用捐赠钱物的数量来计算呢?
语文中主要修辞手法有以下:比喻、拟人、夸张、对比、排比、对偶、反复、借代、比拟、象征、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针等。其中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可分为强喻,弱喻)、譬喻、曲喻、饰喻、引喻、隐喻。
其他特殊性描写方法: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 ,衬托(正衬、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联珠、顶针),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沓,拈连(又称:顺拈)。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顶真、互文、反复、对偶、夸张、通感。
比喻 拟人(比拟) 对比 排比 设问 反问 反复 顶针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这八种.
下面说说各修辞的特点:
比喻:构成比喻的三个条件是1.本体、喻体、比喻词;2.本体和喻体是两个不同本质的两类事物;3.两者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比喻的类型:
明喻:本体、喻体都在句子中出现,中间有比喻词“像、似、如、好像、好比、好似、犹、仿佛、宛如、像等”词或短语连接.本体与喻体是相似关系,典型的格式是:甲(本体)像乙(喻体)
如:1.那封迟到的信,边缘已经磨损,好像烙熟了又蒸了几遭的馅饼.
2.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的生长.
暗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比喻词如:是、成为、变成、形成、有、当作、等于等连接.本体和喻体是相关的关系,典型格式为:甲(本体)是乙(喻体).
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借喻:直接出现喻体,本体不出现,也没有喻词.
如:1.仰起头来朝西望,半空中挂着一条两尺来宽的白带子,随风摆动.
2.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 ,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
博喻:直接出现喻体,本体不出现,也没有喻词.
如: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注意:比喻句与非比喻句的区别:
如:1.比较句不是比喻句.女儿长得像妈妈.
2.举例句不是比喻句.中国有许多的优秀共产党员,像孔繁深、焦裕禄等.
3.表猜测蝗句子不是比喻句.天好像要下雨了.
4.单纯想像的句子不是比喻句.读了《雷锋的故事》,心里有一种苦涩的感觉,我仿佛又回到了苦难的童年.
(二)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叫拟人.
1. 疯狂的火魔带着嘲讽的狞笑,气势汹汹地步步紧逼.
2. 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
拟物:把人当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
1. 阿Q飘飘然的飞了一通,回到土谷祠,酒已经醒透了.
2. 他骄傲自满,尾巴翘上天了.
三:借代:不直接把人或事物说出来,而是借用与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来代替的修辞方兴叫借代.如:
1. 部分代整体:我们要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
2. 整体代部分:读点鲁迅.
3. 具体代抽象:我们不要多费口舌了.
4. 专名代泛指:千万个雷锋在成长.
5. 特征代本体:迎面走过来一队红领巾.
借代的作用:以繁代简,以实代虚,可以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增强语言表达的形象和鲜明性.
(四)夸张:为了表达的需要,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或事物尽力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这种修辞方法叫夸张.夸张分扩大、缩小、超前三类.
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重)处说.如:
1.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 往小(少、慢、低、短、弱、轻)处说.如:
1.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 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 一转眼已经六年了.
超前夸张: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1.农民们都说:“看见这些鲜绿的禾苗,就嗅出面包的香味来了.”
2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五:对偶: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联系泊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比排列,这种修辞叫做对偶.根据上下联的意义,对偶可分为正对、反对、流水对(串对)三种.
1. 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表现同一事物或事理,在内容上是互相补充的对偶句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
2. 反对:构成对偶的两部分内容相对相反,像新旧、好坏、美丑等.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 流水对:构成对偶的两部分有承接、假设、因果、条件等关系,是流水对.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六:设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叫设问.
1.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的劳动群众.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七:反问:也是无疑而问,是明知故问.它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如果是否定句反问语气说出来,表达的就是肯定的内容,如果是肯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表达的就是否定的内容.
1. 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说它不美呢?(这是用否定的反问表示肯定的意思)
2. 中国人连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这是用肯定反问表否定的意思)
03年修辞:比喻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C
A. 几只木船从远处驶来,船帆给阳光照得像透明的白色羽翼一般.
B. 这个旅游区的青翠景色,简直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C. 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河岸上.
D. 康大叔站在华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
04年.比喻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B
A嘹亮的歌声似号角激励我前进.
B.群众是汪洋大海,个人只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滴水的一个原子.
C.听了抗洪的动员报告 ,小王浑身热血沸腾.
D.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不是运用借代的一项是:C
A. 我们下乡学农,要爱护农村的一草一木.
B. 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
C.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
D.解放军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国内外的敌人.
05年.比喻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B
A. 他感到很不自在,仿佛有千万只蚂蚁在身上爬着.
B. 他听到这个好消息,一下子高兴得像跳蚤一样弹跳起来.
C. 创造性思维方法是一种“点石成金”的方法.
D. 诸葛亮趁曹仁周瑜鹬蚌相争之争时,坐收了渔人之利.
运用反问手法的一项是:D.
A.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B. 涂上的色料有好些种,为什么单叫点蓝呢?原来这种制作方法开头的时候多用蓝色料,当时叫点蓝,就此叫开了.
C. 你都当过家了,难道还不知道柴米贵?
D.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06没有运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D
A当他收到父亲已安全返家的消息时,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B生命如果是树,那么,理想是根,勤奋是叶,毅力是干,成功是果.
C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D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反问手法的一项是:A
A是云,是雾,是烟?还是沙漠中的海市蜃楼呢?大家猜测不已.
B此时的南国,椰风飘香,海鸥低翔,人们怎能不热爱这风光旖旎的地方?
C嘴里天天说要职工提意见,职工真的提起意见来又害怕得要死,这和叶公好龙有什么两样?
D.有些人虽然只捐了几件了旧衣服、几块钱、但他们都尽力了,人的爱心怎能用捐赠钱物的数量来计算呢?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