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评价零差评你怎么看待这部电影
《海上钢琴师》,最好看的烂片——
这话当然不是伯光评价的,而是而是西方媒体还有大多数观众,评价这部《海上钢琴师》是导演托纳多雷时空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被评价为“最好看的烂片”。
西方观众认为原因在于,这部电影难看在于,它缺乏人物的刻画,主角过于神秘,让观众无法理解他的内心世界,没有引起观众的共情。
如果与同样救赎的文艺片相比的话,最为典型的是《肖申克的救赎》,但观众对于安迪的遭遇是感同身受的,所以最后安迪的自由才会如此升华。
《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好看的原因非常简单,它各方面都太精致了,有着欧洲文艺片一贯的精致和艺术化。
全片不管是有如油画的场景,再到激动人气的几场斗琴的场面,更不用提演员表演,再到钢琴曲的配乐和电影拍摄手法,都是欧洲艺术片的巅峰,它当然是好看的。
这部电影观众认为它难看在于无法对内容和主角塑造的表达,而好看在于单纯作为电影它拍得非常精致。
但中国观众基本是非常喜欢这部意大利文艺片的,毕竟豆瓣评分都达到9.1,堪称电影神作之一了。
《海上钢琴师》的故事剧情也很简单,电影采用了时空变换的手法。
电影一开始是男二号小号手麦克斯的回忆开始,回忆般讲到男主角1900的由来。
1900是个弃婴,抚养他的父亲是海上邮轮的一名烧火工人丹尼,他在一架钢琴上捡到了一名婴儿,丹尼坚持抚养这个婴儿,并且为婴儿取名为1900。
关于1900的来历有不少分析,1900年是20世纪的开始,旧世纪结束,新世纪已经开始,站在时代的风口,虽然当时还没有经历二战,但当时的西方世界和全世界的中心,同样已经由“日不落帝国的英国,连同整个衰落的欧洲,转向了新大陆的美国。
这部电影正片中,就有很多奔向美国的欧洲人,影片中有两个地方讲了这点,一句是麦克斯的台词:“这该死的世纪的第一年”。
另一点是1900来到美国自由神像下,看自由女神像致敬了一下。
但好景不长,养父丹尼因为一次意外而去世了,就当大家以为这个孩子要被送下船时。
有一夜,1900竟无师自通的在弹钢琴,最终就留在了船上。
男二号麦克斯第一次遇到1900的时候,当时正是一个风雨交加,乌漆墨黑的夜晚(好像有什么不对),麦克斯在船上吐得昏天黑地,在风浪下他也站不稳。
但1900坐在钢琴前出现了,不但身形稳如狗。
1900还帮助了麦克斯,从此两人结为了好友,麦克斯也逐渐了解了1900,并且认为1900是堪称大师级别的钢琴家。
而在这点的证明,自然是名黑人钢琴家杰利,而且他还是爵士乐的发明者传奇钢琴家。
这个名头非常唬人,能力当然也非常强悍。
而从1900的最开始的反应来看,他是非常欣赏杰利的音乐水平,甚至还表达出要想买他赢的话,被他的好友麦克斯骂你是吧是有病。
第一首曲子,1900完整的复制了杰利的曲子。
杰利有些震惊,因为1900从来没有下过船,只听过就一遍就能完全弹下来,这能力杠杠的。
但杰利再次演奏了一首难过很高的曲子,1900只弹了一首很慢的曲子,被现场的观众质疑,“这是到了圣诞节”了吗。
杰利以为1900水平只有这样,不但言语露出更大的歧视,还炫耀似的弹了一首非常炫技的曲子。
1900开始的相让,非常符合中国人认为“君子不争”的态度,但对方并没有领情,相反还在处处打压。
而且炫技的曲子也脱离了音乐本质,1900眉头紧锁,对杰利说了句你是“自取其辱”,然后弹了一首几乎不可能的曲子,这首曲子恰好印证《功夫》里火云邪神的一句台词。
天下武功,唯坚不破,唯快不破——
“不是演奏,是杂技。
他让八十八个琴键发挥到了极致,以一种骇人的速度,一个错误音符都没有。”——《海上钢琴师》原著小说。
1900这种非人的弹琴,不但震住了每个人,最后用弹得都烧红的琴弦点燃香烟,大概与古时将军在战场上战杀最强大的敌人,再他的头颅喝酒一样。
1900在这场比试过后,可谓是名声大振,很多人慕名来到船上听他的演奏。
马克斯很多次鼓励1900下船,让更多人知道这名不逊色世界顶级的音乐家。
但1900始终没有下船,后来意外遇见一位漂亮的女孩,开启了1900感情的萌芽,但羞涩的他并没有跨出这一步,并没有和我们想象中的感情发展。
后来的后来,这艘船要被炸毁了,麦克斯知道好友还在船上,千辛万苦找到了1900,让1900下船到陆地上生活,1900已经被说服了,他穿上了大衣,提上了箱子站在舷梯的中间,看着纽约城鳞次栉比的摩天大厦,巷子里的浓雾仿佛无边无际。
1900感到了迷惘,最终选择回到了船上,最后随着船一起沉入了大海。
这正如1900的台词,”我在船上生,我在船上长,我在船上结束生命。”
这是《海上钢琴师》让观众觉得烂片最大的地方,因为主角1900最后的选择,完全不符合普通人的逻辑,也引不起共情。
但站到电影里面讲,1900生长都在船上,他的世界除了钢琴和音乐,再到好友麦克斯和生命中出现短暂的美丽姑娘,他是一个非常纯粹的人。
莎士比亚说:“我闭塞于核桃壳内,却仍自觉我是无疆限之君主。”
而中国文化里这种对于艺术和某种东西的忘我,被形容为“痴”,为此废寝忘食,甚至牺牲性命,非但不会受到责难,往往还会受到世人的敬佩。
中国观众之所以推崇《海上钢琴师》,大概便是男主角1900这种纯粹。
在现代已经选择攻利的情况下,保持着这种道子般的“纯粹”吧。
更多关于《海上钢琴师》的问题,欢迎大家关注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