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好的教育是怎样的?
好的教育是“教育无痕”,暨“润物无声”的教育。 1.环境的影响,耳濡目染,是好的教育:
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吧!三岁的孟子和母亲相依为命,为了给父亲守坟,就把家搬到坟墓附近,时间长了,孟子就和小朋友们学着哭坟,挖土,埋“死人”和办丧事。孟母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觉得集市买卖和叫卖很有趣,就和邻居的孩子玩杀猪,宰羊,买卖肉的 游戏 ,学着猪羊死去的声音和讨价还价。孟母又把家搬到了学校旁边。这样,孟子天天都听到孩子们读书的声音 ,因此他喜欢上了读书,然后跟母亲说:“我要去上学。”孟母听到了,很高兴,心想:“这里才是孩子应该走的正路!”就爽快的答应了。
之后,母亲又用“断机杼”的事实教育孟子,刻苦读书,长大后,孟子成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学说和孔子的学说 并称为“孔孟之学”。孟子的母亲也成为教育子女的榜样,《三字经》被世代传诵:“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孟子成功的教育,说明环境的影响,耳濡目染,对孩子非常重要,而且孩子越小,环境影响越重要!不是有“三岁看老”的俗话吗,说明孩子小的时候,是人生雏形铸造的关键,我们无论是父母还是学校,都应该为孩子创设有利于孩子人格形成的良好环境!
2.因材施教,润物无声,是好的教育我们大家敬佩的,世界世界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小的时候,被老师视为“低能儿”而拒之校外,富有教育经验的母亲,亦师亦母,自己教授爱迪生,她平时细心观察,爱迪生,不但不是“低能儿”而且时常显出才华。母亲经常让爱迪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有一次讲到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时,母亲让爱迪生到自己家旁边的高塔上尝试,爱迪生拿了两个大小和重量不同的球,同时从高塔上抛下,结果两个球同时落地,爱迪生觉得很神奇,他兴奋地告诉母亲结果,这次实验刻在爱迪生脑海里,发明家的种子就是这样在母亲的培育下,慢慢萌芽,生根,蓬勃成长。使爱迪生一生,为人类的文明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爱迪生的母亲,正是遵循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引导爱迪生,充分发挥他好奇,热爱思考,勇于实践的特性,使他发明、创新的智慧和热能发挥到极致,而且他真是对“发明创新”钟爱一生!这样的教育可谓“教育无痕,润物无声”啊!
我们的孩子,正像春天的“幼苗”,多么需要“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啊!向我们每一位老师和父母和 社会 爱心人士,呼吁“润物无声”的教育,奉献给孩子们! 3.循循善诱,习惯培养,是好的教育小威特小的时候,被邻居称为“白痴”、“傻”,父亲威特牧师,注意从小抓住孩子智力的曙光,开发孩子学习的潜能,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和习惯,结果这个天生“白痴”的孩子,八九岁时,就能够自如运用德、法、意、英、拉丁和希腊六种语言,而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不到十四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时又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受聘为柏林大学法学教授,23岁时成为优秀的法学家和研究但丁的权威。威特一直讲学,度过了幸福、快乐和有价值的一生。
卡尔.威特的成功,得益于父亲,与他智慧的曙光同步,循循善诱,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让他的智能得到超长的发挥。威特的父亲确信: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4.父母榜样的力量,身教胜于言教,是好的教育 5.做自己的伯乐,自我成就,是好的教育像周恩来总理,励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他同时代的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是把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胸怀家、国、天下,有时代使命感,孩子也需要这样这样胸怀大志的教育,成为自己的伯乐,成就自己不平凡的一生。
让我们把“无痕的教育”奉献给孩子,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
“你认为好的教育是怎样的?”我是小学语文教师,我的回答不知题主是否满意,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包括:课前主动搜集资料、课后自觉复习;课堂上积极思考、勤记笔记;阅读时勤查工具书;边读边勾画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读书看报;随时积累有用的知识;书写工整、规范,行款格式正确;主动订正错误;勤于动笔、习于修改、乐于交流。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如果能在小学阶段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那么升中学后就能更快地适应任务繁重而节奏快速地学习。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 体育 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 社会 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是毛主席说的,现在也很好用!
01、一定要看的有趣的故事:
我国近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担任一所学校校长时,一次,他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立刻制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
陶行知到校长室时,王友已站在门口了,他做好了挨骂的准备。谁知,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
不料,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让你不要再打人时,你立刻就停止了。”
意外的是,陶行知紧接着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 游戏 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
陶行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因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读了这个故事,你收获了什么?什么是好的教育,我相信大家都有了大致的轮廓。02、众所周知,教育的参与者包括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教育者包括家长(主要是父母)、老师。
被教育者就是孩子了。
在我们的印象中,教育就是家长或老师给我们讲道理、传授知识,孩子们接受知识的过程。
03、那么好的教育应该是怎样的呢?
一、教育者不是高高在上。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画面:
1、学生犯了错误,老师叫同学去了办公室,过程大致就是这样的:事情是怎么回事?参与者还有谁?明天叫家长,并且写一份检查等等。
或许,你会辩解一番,但是,老师的权威是不容你挑战的。这个样子,老师的教育方法没有创新,就不是好的教育者。
2、孩子犯了错,被老师通知明天去学校,并且还要写一份检查。
或许,孩子会辩解一番,犟几句嘴,但是,家长的威信不容你挑战的,甚至父母大发雷霆,想要揍孩子……
好的教育,教育者不能高高在上,他们也要“仰视”,也要采取低姿态。
老师或家长就要说了:我们仰视、低姿态,还怎么管理学生和孩子呢?那么陶行知先生的做法值得我们家长和老师朋友们借鉴。我们要让孩子口服心服,充分认识到错误,并杜绝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二、教育者勇于承认错误。对于父母或者即将做父母的我们,有没有回忆起:假如老师或者父母冤枉我们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如果是这样,请改改吧,难道要这些伤害,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吗?
孩子最讨厌被冤枉了, 那么当事实调查清楚,孩子被我们冤枉了,我们包括老师有没有道歉给孩子呢?
老师和家长又该说了:给孩子道歉,我们的面子要不要啦?以后,我们还怎么管理呀?
好的教育,就是这样,犯了错,老师、家长也要勇于承认,请真诚地道歉,给孩子、学生树立榜样,建立正确的三观。
三、教育的过程以及结果是完美的。想象一下,假如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或孩子反应激烈,拒绝承认错误,而老师、家长异常生气,甚至动手打人,或许,因为生气而住进了医院……
这样,能称为好的教育吗?
人无完人,谁不会犯错?我们应该给予孩子犯错的机会。我们尤其要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方法。当孩子犯了错之后,需要保持冷静,先处理因为犯错导致的严重后果,比如:有人受伤之类。然后,我们再指出错误的地方,我们要孩子的确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绝对不会再犯类似错误。
其实,好的教育还有许多细节。今天,我们讨论的是三个主要框架。
04、总结: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者一定要多学习,多学习、实践科学、先进的方式和手段,不能一味固执地认为自己就是对的。只有不断学习、总结、 探索 ,我们才能做好教育工作。
教育,记得《教育学》中是这样解释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别,狭义的是面对面的传授知识或技能。广义的是指一切能使人得到生存能力培养的总和。包括知识,技能,师傅带徒弟等等。而当前,我国有教育方针:2015年育必须为 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 社会 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 社会 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最好的教育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因材施教
一,从教育的目标来说,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助于人的身心 健康 及素质的提高。
二,从教育的氛围来说,应该是和谐的,愉悦的。互相尊重的。
三,从教育的过程来说,应该是民主的,互动的。教学相长的。
四,从教育的手段来说,应该是多样的,理论的,实践的,课内的,课外
五,从教育的效果来说,应该是适应 社会 、时代需要的,各方能够接受或认可的。
综上所述,为我理想中的教育。拙见仅供参考,欢迎指正!
能按兴趣学,能随时考,工作之后想学,也能学!
教:帮助其成长;育:呵护其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