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列宁说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全面、最深刻、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因此,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经济问题,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十分必要的.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阐述这一理论的代表著作是《资本论》,其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共四卷一百四十九章,三百多万字,写作和出版历经了120年时间.《资本论》这部巨著它耗时之长久,内容之丰富,道理之深遂,是这个时代的社会科学著作中无可比拟的.正如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一卷英文版序言中所说:《资本论》在大陆上常常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它也被后人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多方面的,但最为突出的有以下几点:(一)理论的深刻性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指出:“自从世界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得到.”其具体表面在:
1.经济范畴概括的规范性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它反映了经济现象中最一般最本质的东西的概念.大多数经济范畴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资本论》中对一系列范畴、概念都作了规范性的表述.围绕这些经济范畴展开分析,使其理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资本论》中的许多范畴为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发挥着巨大的作用.2.基本原理分析的透彻性表现为理论研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达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程度.即理论认识克服了羞羞答答、含糊其词,实现了一针见血、一次到位.《资本论》是把价值作为红线贯穿始终的,但研究的核心是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和分配的每一个细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都阐述得相当深透.如在第一卷第九章分析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最低限额时指出:假如工人的必要劳动12小时,剩余劳动4小时.这时若雇两个工人其生活水平相当,若雇四个人,资本家的生活将好一倍,假如剩余价值二分之一用于积累,保持这种生活水平就需要雇八个人.这时的雇主如果劳动他就是“小业主”.如果不劳动雇主就是资本家.这也成为我们区别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的主要界线.私营企业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佣八人以上的营利性的经济组织.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价值、剩余价值都是在运动中增值和实现的,离开了运动它的生命就停止了.剩余价值产生于生产领域,实现于流通领域.而价值、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中,由商品到货币的转化是一个惊险的跳跃.马克思详细分析了剩余价值转化为产业利润、商业利润、银行利润、借贷利息、农场主和大土地所有者收入的具体形式、来源及途径.这种深刻系统的理论著作对人类社会来说是极为珍贵的.
3.社会结构阐述的精辟性马克思经济理论的深刻性源于它对社会结构阐述的精辟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科学地阐述了社会有机体、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形态变革的过程和条件,以此作为全部研究的指导思想.社会结构理论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矛盾,指导体制改革有重要理论意义.(二)体系的严谨性1.逻辑构思的完整性展现在人们面前的《资本论》是几经反复的最后成果.马克思从1843年着手研究政治经济学.1858年2月22日致 *** 尔信中说:“全部著作分成六个分册:(1)资本(包括一些绪论性的章节);(2)地产;(3)雇佣劳动;(4)国家;(5)国际贸易;(6)世界市场.在1859年初写‘资本’这一册时,考虑比较细,写了一个提纲:Ⅰ资本的生产过程.①货币转化为资本;②绝对的剩余价值;③相对的剩余价值;④原始的积累;⑤工资劳动与资本.Ⅱ资本的流通过程.Ⅲ资本与利润.Ⅳ杂论.”第一卷手稿写完后,马克思变动了写作计划,并把书名定为《资本论》.《资本论》书名第一次出现在1860年2月3日马克思给恩格斯的信中.从1861年—1863年间马克思写下了200印章的巨量手稿,4开纸,1472页,共23本,包括全四卷手稿.构思设计的完整性从出发点上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受资本家剥削,而资产阶级经济学又将这种情况在理论上歪曲地表现出来,要想用科学理论武装无产阶级,就必须对以往经济学进行彻底的清算,通过批判错误的反动理论,建立科学正确的理论,为工人斗争服务.而要解决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的问题,必须从经济基础入手 ——剖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切入点上看:对庞大的资本主义经济(生产关系)的分析,从哪里开始?马克思坚持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原则,遵循“思维进程与历史发展相一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维进程就从哪里开始.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揭示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从最终目的上看:“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生产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秘密和生产关系的对抗性矛盾,指明了无产阶级解放的道路,号召无产阶级坚持正确理论武装,用整个阶级的力量同资产阶级进行坚决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摆脱剥削和压迫,获得自由和解放.《资本论》在逻辑构思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用辩证逻辑的方法,从整个理论的逻辑体系的高度来进行构思.辩证逻辑方法就是把唯物辩证法作为逻辑方法来自觉地指导人们的思维.马克思十分强调构思的整体性原则.他说“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整体.”第二,用辩证逻辑的方法,着力揭示事物和过程的二重性,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逻辑构思.《资本论》中对事物、过程二重性的分析是个典范.对于这种逻辑,恩格斯说“谁能辩证地思维,谁就能理解它.”第三,用辩证逻辑的方法,正确地处理理论体系中科学性和通俗化的矛盾,并在逻辑构思中,把科学性和通俗化统一起来.马克思认为两者的关系是,在科学性的基础上来通俗化,而不能用牺牲科学性的办法来通俗化.这一点人们尤为值得注意.2.结构层次的合理性整部《资本论》可以说是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由浅入深,从抽象到具体,用铁的事实描绘出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罪恶画卷.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三卷九大理论《资本论》理论部分,都是经过了精心设计和严格推敲的.第一卷七篇五十二章阐述了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指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第二卷三篇二十一章阐述了资本循环理论、资本周转理论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指出了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无法摆脱的对抗性矛盾.第三卷七篇五十二章阐述了平均利润理论、剩余价值分配理论、生产关系分配关系和阶级关系理论,指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根本对立的经济根源以及无产阶级获得自由解放的道路和条件.《资本论》结构层次的合理性和严谨性是令人叹服的.
3.内容阐述的逻辑性总体上的逻辑: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的总过程.即生产——流通——分配.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结合.卷篇章的逻辑:第一卷7篇52章论述了三大理论;第一篇阐述劳动价值论;第一章商品理论马克思运用矛盾分析方法,着重分析了商品的三对矛盾.正如萨谬尔森所说:资本论的逻辑是令人敬佩的.《资本论》的逻辑无疑是我们开展理论研究工作的光辉典范.(三)方法的科学性总方法:唯物辩证法.具体方法:科学抽象法.矛盾分析法.数学分析法.总之,尽管一个多世纪以来,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对《资本论》采取漠视、藐视和仇视的态度,企图抵毁它.但它鞭辟入里,富有远见的理论力量和实践意义,始终指引着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前进方向,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1.经济范畴概括的规范性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它反映了经济现象中最一般最本质的东西的概念.大多数经济范畴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资本论》中对一系列范畴、概念都作了规范性的表述.围绕这些经济范畴展开分析,使其理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资本论》中的许多范畴为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发挥着巨大的作用.2.基本原理分析的透彻性表现为理论研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达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程度.即理论认识克服了羞羞答答、含糊其词,实现了一针见血、一次到位.《资本论》是把价值作为红线贯穿始终的,但研究的核心是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和分配的每一个细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都阐述得相当深透.如在第一卷第九章分析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最低限额时指出:假如工人的必要劳动12小时,剩余劳动4小时.这时若雇两个工人其生活水平相当,若雇四个人,资本家的生活将好一倍,假如剩余价值二分之一用于积累,保持这种生活水平就需要雇八个人.这时的雇主如果劳动他就是“小业主”.如果不劳动雇主就是资本家.这也成为我们区别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的主要界线.私营企业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佣八人以上的营利性的经济组织.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价值、剩余价值都是在运动中增值和实现的,离开了运动它的生命就停止了.剩余价值产生于生产领域,实现于流通领域.而价值、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中,由商品到货币的转化是一个惊险的跳跃.马克思详细分析了剩余价值转化为产业利润、商业利润、银行利润、借贷利息、农场主和大土地所有者收入的具体形式、来源及途径.这种深刻系统的理论著作对人类社会来说是极为珍贵的.
3.社会结构阐述的精辟性马克思经济理论的深刻性源于它对社会结构阐述的精辟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科学地阐述了社会有机体、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形态变革的过程和条件,以此作为全部研究的指导思想.社会结构理论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矛盾,指导体制改革有重要理论意义.(二)体系的严谨性1.逻辑构思的完整性展现在人们面前的《资本论》是几经反复的最后成果.马克思从1843年着手研究政治经济学.1858年2月22日致 *** 尔信中说:“全部著作分成六个分册:(1)资本(包括一些绪论性的章节);(2)地产;(3)雇佣劳动;(4)国家;(5)国际贸易;(6)世界市场.在1859年初写‘资本’这一册时,考虑比较细,写了一个提纲:Ⅰ资本的生产过程.①货币转化为资本;②绝对的剩余价值;③相对的剩余价值;④原始的积累;⑤工资劳动与资本.Ⅱ资本的流通过程.Ⅲ资本与利润.Ⅳ杂论.”第一卷手稿写完后,马克思变动了写作计划,并把书名定为《资本论》.《资本论》书名第一次出现在1860年2月3日马克思给恩格斯的信中.从1861年—1863年间马克思写下了200印章的巨量手稿,4开纸,1472页,共23本,包括全四卷手稿.构思设计的完整性从出发点上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受资本家剥削,而资产阶级经济学又将这种情况在理论上歪曲地表现出来,要想用科学理论武装无产阶级,就必须对以往经济学进行彻底的清算,通过批判错误的反动理论,建立科学正确的理论,为工人斗争服务.而要解决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的问题,必须从经济基础入手 ——剖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切入点上看:对庞大的资本主义经济(生产关系)的分析,从哪里开始?马克思坚持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原则,遵循“思维进程与历史发展相一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维进程就从哪里开始.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揭示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从最终目的上看:“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生产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秘密和生产关系的对抗性矛盾,指明了无产阶级解放的道路,号召无产阶级坚持正确理论武装,用整个阶级的力量同资产阶级进行坚决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摆脱剥削和压迫,获得自由和解放.《资本论》在逻辑构思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用辩证逻辑的方法,从整个理论的逻辑体系的高度来进行构思.辩证逻辑方法就是把唯物辩证法作为逻辑方法来自觉地指导人们的思维.马克思十分强调构思的整体性原则.他说“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整体.”第二,用辩证逻辑的方法,着力揭示事物和过程的二重性,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逻辑构思.《资本论》中对事物、过程二重性的分析是个典范.对于这种逻辑,恩格斯说“谁能辩证地思维,谁就能理解它.”第三,用辩证逻辑的方法,正确地处理理论体系中科学性和通俗化的矛盾,并在逻辑构思中,把科学性和通俗化统一起来.马克思认为两者的关系是,在科学性的基础上来通俗化,而不能用牺牲科学性的办法来通俗化.这一点人们尤为值得注意.2.结构层次的合理性整部《资本论》可以说是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由浅入深,从抽象到具体,用铁的事实描绘出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罪恶画卷.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三卷九大理论《资本论》理论部分,都是经过了精心设计和严格推敲的.第一卷七篇五十二章阐述了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指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第二卷三篇二十一章阐述了资本循环理论、资本周转理论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指出了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无法摆脱的对抗性矛盾.第三卷七篇五十二章阐述了平均利润理论、剩余价值分配理论、生产关系分配关系和阶级关系理论,指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根本对立的经济根源以及无产阶级获得自由解放的道路和条件.《资本论》结构层次的合理性和严谨性是令人叹服的.
3.内容阐述的逻辑性总体上的逻辑: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的总过程.即生产——流通——分配.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结合.卷篇章的逻辑:第一卷7篇52章论述了三大理论;第一篇阐述劳动价值论;第一章商品理论马克思运用矛盾分析方法,着重分析了商品的三对矛盾.正如萨谬尔森所说:资本论的逻辑是令人敬佩的.《资本论》的逻辑无疑是我们开展理论研究工作的光辉典范.(三)方法的科学性总方法:唯物辩证法.具体方法:科学抽象法.矛盾分析法.数学分析法.总之,尽管一个多世纪以来,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对《资本论》采取漠视、藐视和仇视的态度,企图抵毁它.但它鞭辟入里,富有远见的理论力量和实践意义,始终指引着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前进方向,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