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是怎么来的?
“元旦”,就是每年阳历的1月1日,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传统的新年。但在我国古代,“元且”一词的意思,与今天有着很大的区别。
颛顼开始农历纪年,以正月为元,初一为旦。但此后的夏、商、周、秦、汉的元旦日期也并不一致。据《史记》记载,“元旦”在夏代是正月初一,在商代是十二月初一,在周代是十一月初在秦代是十月初一。汉武帝时候恢复夏历,仍以正月初一为元旦,这就是我们如今的“春节”。
正月初一,我们现在称“春节”或者“过年”,但在古代却称为“元且”。不过,不同朝代仍有不同朝代的称呼,先秦时期叫“上元”“元日”“改岁”“献岁”等等;两汉时期则称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时期又叫做“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唐宋元明时期,称为“元旦”“元日”“岁日”“新正”“新元”等;而到了清朝,就一直叫“元且”或“元日”了。从以上各朝各代对“春节”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出,“春节”在古时候叫得最多的就是“元日”或“元旦”。也就是说,他们所说的元旦,并不是我们现在说的阳历1月1日。
“元旦”是一个合成词,按单个字来讲,“元”,在甲骨文中就是人的“头”,有开始、第一之意。“元日”就是新年的头天,《书·舜典》:“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相祖。”孔传:“月正,正月;元日,上日也。”《东京赋》:“于是孟春元日,群后旁戾。”还有唐朝孟浩然脍炙人口的《田家元日》诗和宋朝王安石家喻户晓的《元日》诗等等。
单从“元旦”一词来说,它最早出自南朝诗人萧子云的《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代吴自牧《梦梁录》中也对“元且”作了解释:“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还有唐人成文斡《元且》诗以及南宋诗人陆游《己酉元旦》诗等等,这里的“元且”都是“春节”的意思。
不管怎么说,在清朝消失以前,没有把“过年”称为“春节”的,大都称为“元旦”。也就是说,这以前的“元旦”都不是阳历的1月1日。
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为了“顺农时”“便统计”,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将西历(公历或阳历)的1月1日定为“新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过年”称为“春节”,也是我国使用阳历的开始。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进一步明确规定,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从此,“春节”之名正式列入中国节日法典,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将阳历的1月1日定为“元且”,并通过决议,写入相关文件,沿用至今,再也没有改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