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让孩子适应社会
社会是什么?社会由各种各样的人组成。我们能否适应社会?也就是说能否处理好和各种各样的人的关系。
什么决定了我们与各种人的关系?
这个问题,精神分析心理学派和佛学观点一致:每个人内在的关系模式决定了与其他人的关系模式,也即佛学所说“万事唯心造”。内在的关系模式投射到外面,形成外在的人际关系。
那内在关系模式从何而来?
从我们童年与父母等重要养育者的关系中而来。当然,后天的自我觉察也会改变内在的关系模式,这就是心理治疗的意义。整体上说,我们与社会的关系,在自我觉察发生之前,只是与父母关系的投影。
我们对社会的种种理解和感觉,其实并非走进社会才形成的,而是早就存在于自己心中。
比如,你经常抱怨:社会不公,穷人家的孩子没有出头之日。
—— 可以仔细听听这个声音 —— 它从什么时候就已经在你头脑里播放了,绝不是你“30岁奋斗失败之后”才出现的。
也许你上小学时,父母就已经这样抱怨社会,而且经常在你对生命燃起激情和梦想之时哀叹这么一句。
这个声音内化进心里,导致自己30岁的时候果然“不出所料”:竞争职位时无意识地犯一些低级错误,被另一个“有背景”的家伙挤掉。
你再一次验证了这条关于现实社会的“真理”。
于是你转头告诫子女:我们这种没有背景的家庭不要痴心妄想大学没毕业就去创业,现实是残酷的,老老实实拿学位,找份“稳定”的工作是唯一出路。
潜意识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能创造现实:你潜意识里相信什么,世界就果然呈现什么样的现实给你。
可以观察自己和周围的人,那些抱怨“男人没一个好东西”的女人,是不是每次婚恋都财色两空;经常觉得世界还是好人多的,是不是遇到苦难总能获得预想不到的帮助。
若相信社会是黑暗的,只有利益之争,人必须厚黑,那么也就会经常陷入被算计的惊险境地;若内心的世界单纯温暖,即使平时精于算计的人,和你在一起也会变得简单。
有时候,感觉“外面充满敌意”其实是内心的敌意激发了别人的敌意。我们与社会的关系,不过在一次又一次地重复体验童年熟悉的感觉。
02
内在关系模式,
可以改变
曾经一次银行招聘,我的笔试成绩第一,面试官中6个中年女性,1个男性。结果6票否决1票同意。
银行招聘猫腻多,这已是共识。甚至有个行长不避讳在我面前接听电话,讲哪个孩子什么背景必须通过面试。但我没有向外抱怨社会不公,而是向内觉察自己。
我发现,自己走进房间,看到6位中年女人时,一个声音已经响起:完了,她们肯定不喜欢我。
这个声音其实已经在我生命中出现很多次,因为,对于获得母爱这事,我极度惊恐而绝望,于是我觉得整个社会的女人都会厌恶我。
那时的世界果然“如我所愿”:我几乎一个女性朋友都没有。
深深地觉察这一点,一旦响起“女人不会喜欢你”的声音,我会提醒自己:这是我内在的投射,真实的女人们会对我很好。
现在我在女性朋友圈子里如鱼得水,经常体验到亲密。
一位女性来访者的父母非常重男轻女,小时候她家里任何好东西都只给弟弟,自己只能看着,无法像弟弟一样得到父母的关注。
工作之后,这个来访者深信上天不会让任何好运降临在自己身上。
作为理财经纪人,她签单总是很困难,自己的客户还时常被同行抢走,就像过去只能看着弟弟拿到好东西一样,眼睁睁看着好运都归了同事。
几次恋爱的对象条件都不好,人品也不靠谱。生活处处糟心,连公司里人人都有份的福利也会唯独把她漏下。
随着心理咨询的深入,她清楚地感受这份得不到父母宠爱的悲伤,从童年一直伴随着她,左右她的命运至今。
承认父母确实不爱自己,觉察这份悲伤后,她获得了新生的力量,开始自主选择自己的人生。
随着好运一件件到来,她越来越相信命运是眷顾自己的,后来找到了条件很好,又真心相爱的伴侣。
03
觉察,是疗愈的开始
若社会对你来说很难适应,其实不用“改变社会”,改变自己内在的关系模式即可:让“内在的父母”不再总是跟“内在的小孩”过不去,不再总是彼此制造挫折。
内心若充满信任和善意,相信自己总是有选择的,社会便会处处与你方便,提供无限的资源和可能性。
当然,我并不是否认这个社会确实存在的问题。
担心孩子将来如何适应社会的父母们,你们便是孩子的整个社会:你们现在的一举一动,都在描绘他未来的世界。
当你困惑孩子这次没考好,要不要没收他的零花钱,取消他的游戏时间时,只需要想一想:将来他某次工作没做好,你希望老板没收他的工资,取消他的假期,而他觉得理所当然,完全不敢提出异议吗?
很舍得给女儿花钱的爸爸,不用担心你的投资白费,至少可以保证,她找的工作,老板一定不会在工资上抠门。
在心理咨询中常常会发现:人们对好运能否降临到自己头上的预期,几乎就是儿时能否得到父母宠爱的预期。
有个妈妈规定摇摇车每天只能坐一次,理由是训练孩子的自控力。能否训练自控力,这个看不到摸不着的事情,只是头脑的幻想,无法验证。
但可以看到的简单事实是:在经济并不匮乏的前提下,孩子的欲望被限制,这样的限制经常发生,孩子会为自己的欲望感到羞耻。摇摇车这件小事里,孩子体验到的是匮乏。
就这样,妈妈把自己潜意识里的匮乏感和对欲望的羞耻感传递给孩子。孩子将来面对社会,由于潜意识的召唤,也会处处体验到匮乏、制约和挣扎,这就是苦的轮回。
让孩子内心富足并不一定需要家长经济富裕。关键是:家长能否不评判孩子的欲求。
如果经济受限,父母可以坦诚告诉孩子:你的需要我们听到了,它很重要,很美好。只是父母暂时经济能力有限。
但很多父母不能简单地面对真相,而是通过批判孩子的欲求,把内疚和羞耻感转嫁出去,更悲剧的是,钱不成问题时依然习惯性打压批判。
孩子在不受家长控制的前提下,发展出来的才是真正的自控力,其内核并非对立分裂的自我控制,而是与周围能量自然协调的能力,即孔子所说:随心所欲不逾矩。
而家长控制下发展出来的自控力,是内心的恐惧和制约。潜意识里的制约像木马程序一样操控人生的各个方面,经过长期的自我认识才可能重获自由,这也是心理医生长期有饭吃的原因,心理治疗持续几年很正常。
如果所有家长都肯通过不断地自我觉察,把苦的轮回斩断,心理医生就该失业了。灵修界老前辈克里希那穆提曾说:如果父母真的关心他们的孩子,社会在隔夜之间就会改变,我们会有不同的教育,不同的家庭,会有一个没有冲突、没有战争的世界。
现实残酷还是温暖,不完全取决于社会,更取决于父母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亲子关系的真相创造了世界的真相。
我们除了能抱怨教育体制糟糕、抱怨社会黑暗,父母还可以做的是:父母自我成长,就是给孩子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家长们越来越关注孩子的成长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如何让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社会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环境,为了让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家长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包括教育方式、孩子的性格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孩子的心理健康等方面。
一、教育方式
家长们需要从孩子的教育方式入手,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就需要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造力、动手能力等等。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家长应该注重启发孩子的兴趣和潜力,让孩子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实践,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孩子的性格培养
孩子的性格是影响孩子适应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家长们需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孩子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去面对困难和挑战。同时,家长也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耐心,让孩子能够承担自己的责任,并在困难面前不轻易放弃。在性格培养方面,家长还需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孩子能够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三、孩子的社交能力
孩子的社交能力也是影响孩子适应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家长们需要从孩子的早期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让孩子能够与人沟通、合作和交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参加社交活动,让孩子有机会结识更多的人,建立社交网络。同时,家长也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礼仪和谦虚谨慎的态度,让孩子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得更加得体。
四、孩子的心理健康
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影响孩子适应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家长们需要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和情感状态,及时发现和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同时,家长还需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心理强度和抗挫能力,让孩子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能够坚强地面对。
综上所述,让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包括教育方式、孩子的性格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孩子的心理健康等方面。只有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才能让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1、注重素质和品德教育
素质和品德是立人之本。一个人掌握的知识再多,没有素质、没有品德,也是站不住的。所以,父母一定要注重孩子的素质和品德教育,让孩子在社会上站的住、立得稳,孩子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2、父母要让孩子懂得取舍
尤其是在孩子的几个关键时期。比如高考,让孩子明白高考的重要性。让孩子再玩乐和学习之间,做好取舍。可以适当的放松,但不能荒废学业。在初入社时,也是要多花些时间去积累经验,无论是工作经验、职场经验还是生活经验,都要积累,这样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更快的适应社会,走更少的弯路。
3、培养孩子强大的心理
孩子步入社会后,肯定或多或少会遇到挫折和不顺心的事或者人,这个时候就是考验孩子的心理了,父母不用过多的干涉,强大的内心会支撑孩子走过难关,让孩子迈向更高的阶梯。所以,培养孩子强大的内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孩子总是在父母的羽翼下,孩子是成长不起来的。
4、让孩子有责任感
为人处事,诚信是最重要的。说到就要做到,要对自己说过的话和办过的事负责任。这让才会有真朋友,才会走得远。
父母的现在就是孩子的将来,如果你想孩子比父母好,那么就要多关注孩子,培养孩子,让孩子有更好的能力取得生活。为了孩子,让我们从好的家庭教育开始。
家庭教育不足,会导致孩子处事技能的不足,父母不要依靠老师和学校,对于教育孩子来说,父母的责任是最大的。孩子在拥有好的知识的同时也要拥有好的品格,这样孩子才能成才,才是“中流砥柱”,有所成就。
怎样让孩子更适应“社会”?父母做好这几点,孩子站得住立得稳
1、注重素质和品德教育
素质和品德是立人之本。一个人掌握的知识再多,没有素质、没有品德,也是站不住的。所以,父母一定要注重孩子的素质和品德教育,让孩子在社会上站的住、立得稳,孩子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2、父母要让孩子懂得取舍
尤其是在孩子的几个关键时期。比如高考,让孩子明白高考的重要性。让孩子再玩乐和学习之间,做好取舍。可以适当的放松,但不能荒废学业。在初入社时,也是要多花些时间去积累经验,无论是工作经验、职场经验还是生活经验,都要积累,这样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更快的适应社会,走更少的弯路。
3、培养孩子强大的心理
孩子步入社会后,肯定或多或少会遇到挫折和不顺心的事或者人,这个时候就是考验孩子的心理了,父母不用过多的干涉,强大的内心会支撑孩子走过难关,让孩子迈向更高的阶梯。所以,培养孩子强大的内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孩子总是在父母的羽翼下,孩子是成长不起来的。
4、让孩子有责任感
为人处事,诚信是最重要的。说到就要做到,要对自己说过的话和办过的事负责任。这让才会有真朋友,才会走得远。
父母的现在就是孩子的将来,如果你想孩子比父母好,那么就要多关注孩子,培养孩子,让孩子有更好的能力取得生活。为了孩子,让我们从好的家庭教育开始。
丛林生活的法则
同样的,我们也要教会他们适应社会的法则:
1、 探险精神
人类总是在探索中前进,如果没有神农尝百草,就没有中国医学的发展。
要鼓励孩子去探险,而不是告诉孩子“这个危险不能碰、那个危险不要摸。”在可控范围内,让他们去试一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父母都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变成温室里的花朵。
2、 规则教育
鼓励孩子尝试的过程中,也不能离开规则教育。规则是我们与人相处的基本保障,即保障自己的权益,也能保障别人的权益。规则就是我们的底线,不能轻易突破。
父母更应该以身作则,告诉孩子什么是规则,什么是你的底线。
3、 挫折教育
今年的同济大学硕士生跳楼事件,暂且不论孰是孰非,只说这件事情对原生家庭的伤害是不可估量的。
有句话叫做,人最大的愤怒是恨自己的无能为力,但从某种程度上说,之所以选择自杀,正是因为缺少了挫折教育。
前段时间,央视上播出这样一个新闻:长途车司机因常年不在家,就利用寒假带着儿子一起出车。 那条路陡峭崎岖,行车步步惊险。在翻越一座大山时,车子坏了,父亲趴在雪地上修车,一趴两小时。 车修好,冲上山顶的那一刻,他告诉儿子: 人生就是这样。关键时刻就得咬着牙向前冲,冲上去就能看到万丈霞光。 这位父亲只有小学文化,他的儿子却考上了博士。在毕业典礼上,儿子说: 我之所以能从寒门考上博士,是因为父亲从小教育我,生活中打倒我们的从来不是挫折,而是面对挫折时消极逃避的态度。 你要学会把每一次的困难转化成学习的机会。当一扇门关了,另一扇门就会打开。或者,你自己去打开关上的那扇门。
一切教育都离不开孩子每个阶段的生长发育规律,不要过早的让他去承受生命不可承受之轻,也不要让过分天真害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