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用什么药
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适用药有氟环唑、戊唑醇、烯唑醇、丙环唑、苯甲丙环唑、腈菌唑、粉唑醇、己唑醇、丙硫菌唑、环丙唑醇、叶菌唑等唑类,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嘧菌酯、氯啶菌酯、肟菌酯、烯肟菌胺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以及氟唑菌酰胺、环氟菌胺等。
白粉病发病适温为15-20℃,20℃左右时发展最快,气温低于10℃或高于25℃病害发生受到抑制。适量降雨有利于发病,但雨水过多、雨量大且集中的气候不利于病害发生。
病害在潮湿条件下可以发生很重,在比较干旱的情况下也可以发生很重。当相对湿度在70%以上时,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对病害发生越有利。春季雨日多、日照少有利于发病。
小麦白粉病在中国山东沿海、四川、贵州、云南发生普遍,为害也重,被害植株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使产量大大降低。发病适温15-20℃,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
冬季温暖、雨雪较多,或土壤湿度较大,有利于病菌越冬。雨日、雨量过多,可冲刷掉表面分生孢子,从而减缓病害发生。偏施氮肥,造成植株贪青,发病重;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低,易发病。
为害症状
小麦白粉病主要发生于叶片上,也可发生于植株叶鞘、茎秆和穗部。一般叶正面病斑较叶背面多,下部叶片较上部叶片病害重。叶面出现1-2毫米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状霉层,逐渐扩大并相互联合,呈长椭圆形。
较大的霉斑,严重时可覆盖叶片大部,甚至全部,霉层厚度可达2毫米左右,并逐渐呈粉状,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
后期霉层逐渐由白色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上生针头大小黑色小颗粒,是病菌的闭囊壳。霉层下的叶片组织初期无明显变化,随后褪绿、发黄以至枯死。发病严重时,小麦植株弱小,不抽穗或抽出的穗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