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名词解释
眩晕名词解释:指感觉本身或周围的东西在旋转;也指眼睛昏花。
是患者感觉自身或周围物体旋转、摇动、倾斜或升降的一种主观感觉障碍,常伴有站立和走路不稳、眼球震颤等,但一般无意识障碍。部分患者还可伴恶心、呕吐、全身大汗和面色苍白等迷走神经刺激症状。可由耳部疾病、眼部疾病、脑部疾病、肿瘤或外伤等原因引起。
不同类型的眩晕其表现不同:
1、周围性眩晕。
起病较急,症状较重,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为几分钟至数小时。患者自觉周围物体旋转或自身摇动,不敢睁眼,走路向一侧偏斜或倾倒。
2、中枢性眩晕。
起病较慢,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常持续数十天以上。患者有摇晃及浮动感,旋转感相对较轻,发作与头位变动无关,一般不伴耳聋、耳鸣。
3、生理性眩晕。
多在乘船、乘车、乘飞机、乘电梯时或从高处快速落下时发生,伴恶心、呕吐,休息后可很快缓解,提前服用晕车药可避免发生或减轻眩晕的程度。
眩晕的治疗方式:
1、预计治疗。
眩晕的情况较为复杂,涉及耳部或脑部的多种疾病,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一般先给予药物治疗或前庭功能训练,收效甚微或较严重者可选择手术治疗。
2、药物治疗。
前庭抑制药,前庭抑制药既可控制眩晕症状又可以镇吐,典型药物包括抗组胺药(如异丙嗪、苯海拉明)、抗胆碱能药(如东茛菪碱)、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地西泮)等。但此类药物不能长期使用,以免抑制中枢代偿机制。
3、迷路切除术。
任何原因引起的持续性或复发性单耳迷路功能障碍并伴有严重的感音性聋,可考虑行迷路切除术治疗。迷路切除术的并发症是同侧听力丧失、脑脊液漏、面神经损伤和术后一段时间的眩晕,眩晕最终可以被前庭功能所代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