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时期的农民革命战争

 我来答
惊鹤说战争
2023-06-09 · 超过185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69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1万
展开全部

唐末时期的农民革命战争

两宋政权共延续了三百一十多年。经过唐朝末年的农民大起义,主要是黄巢起义,把旧的世家豪族势力从根本上打垮了。黄巢打到长安后,杀了不少的封建官僚与世家豪族。唐末诗人韦庄的《秦妇吟》中有两句诗:“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描写当时农民起义打倒封建官僚世家豪族的情况。

黄巢起义,将中国封建社会向前推进了一步。因此到宋代,一方面是实现了在没有旧的世家豪族势力的基础上的统一;同时社会经济方面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宋代的农业,由于广大农民的辛勤劳动,经过大力垦荒,兴修水利,选育良种,改进耕作技术等一系列努力,宋初几十年间,全国垦田数字有了较大增加。手工业特别矿冶业方面,北宋金、银、铜、铁、锡、铅、汞等的产量,都大大超过唐代。矿区亦由186所增至271所。

北宋冶铁业和冶铁技术也有很大发展和提高,并已用炭(煤)炼铁。除封建政府经营外,还有民间开办的矿冶业。其他手工业宋代也很发达。如丝织业单是织锦一种就有四十二类之多。造船业亦超越前代,最大的海船可载五六百人。其余制瓷业、造纸、印刷、制茶、制糖业等,到宋代都有很大发展。当时在一些大型手工业作坊中,已有较细致的操作工序分工。

商业也很繁荣,如孟元老著的《东京梦华录》,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就是表现出北宋京城开封一带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景象。

宋代都市亦比唐代发达,如唐中叶时,全国十万户以上的都市有13处,到北宋中叶就增至46处。对外贸易都市,象广州、泉州、杭州、明州(宁波)都成为“通蕃互市”,“商贾交凑”的地方。宋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导致了科学技术的发达。如对世界经济文化发展有重要贡献的三大发明-火药、罗盘针(航海用的指南针)、印刷术,都是在北宋时完成。其中创造活版印刷术的毕升,原是锻工出身。

像这一类劳动人民的科技家,在宋代还有不少,如建筑工人喻浩,著有讲建筑学的《木经》;水利工人高超,在堵塞黄河决口时,创造分三层下埽的施工法,以减少水力冲刷,节约人工;桂林县民武元成,发明能代替牛耕的踏犁;城市贫民出身的魏朴,对天文历法很有研究;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北宋末年在洞庭湖一带由钟相、杨么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创造一种“车船”,“置人于前后踏车,进退皆可”,这种船速度很快,“其行如驶”,致“官兵不敢近”。

科学技术的发明,有许多是来自劳动人民,他们是通过阶级斗争、生产斗争,从斗争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只是由于过去封建统治阶级的有意抹煞,所以这方面的事迹我们知道的很少。

宋代的知识分子,有些在科技方面亦有点成就,如沈括对天算、物理、药物学等方面都有比较广泛的知识。但他所以能取得一定成绩,和他比较能确认识劳动人民的智慧是分不开的,他认为在技巧、器械等科技方面的发明,并不都是“圣人”搞的,“百工、市井、田野之人莫不预焉”(《上欧阳修参政书》)。

因而他搜罗了很多当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如上面我们谈到喻浩、毕升、高超和方家磨制指南磁针的事迹,沈括在《梦溪笔谈》里都有记载。宋代在科技上有成就的,还有苏颂设计的天文仪器-水运仪象台,这是采用了民间使用的水车、筒车、桔槔、凸轮等生产机械原理,加以创造的。还有李诫编写的《营造法式》,那是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建筑实践方面的结晶。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促进当时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起有一定的作用。宋代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给社会创造了大量财富,出现了宋真宗时所谓“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局面。

但是在封建社会中,这些财富不是归于劳动人民,而是为封建官僚地主阶级所剥夺。经过隋末、唐末农民大起义,虽然打垮了旧的世家豪族势力,但新起的封建官僚、地主,又大量兼并土地,如宋真宗时,已经是“兼并之家,侵古众民,凌暴孤寡”(《宋史·王嗣宗传》)。到宋仁宗时,据《宋史·食货志》等书记载,更是“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至“一邑之财”,有十分之五六“入于私家”。

这种兼并现象到后来越加严重,如北宋末大官僚地主朱动占田三十万亩;河南汜水县李诚的田庄,则是“方圆十里,河贯其中”,“佃户百家,岁纳租课”。我们看记载北宋末农民起义故事的《水浒传》,里面就谈到不少象祝家庄之类的庄园,这就是当时大田庄地主具体情况的写照。宋代的官僚地主,既兼并了大量土地,因此使大量农民沦为佃户,如宋仁宗时佃户占全国人口的二分之一以上。他们被“鞭答驱役,视以奴仆”,且经常陷于“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已有”的悲惨境地。

至于自耕农民,因为官僚地主不承担国家赋役,因而封建政府的赋税和徭役便全部落在他们头上。如宋英宗时自耕农的垦田不到全国土地的六分之一,却负担全部赋役,而宋代田税又特重,“二税之数视唐增至七倍”(《宋史·食货志》),结果是广大农民被迫到走投无路,连“室庐宅器,桑枣材木”,都被“乡官用以输税,或债主取其偿逋”,弄到“生计荡然”,无法过活。所谓“供家固未足,王税何由备”,“在世幸许年,必以饥饿死”(文与可《宿东山村舍诗》)。供养自己家庭的生活尚且不够,交纳封建政府的赋税又从那里来呢?

在这样的社会里能活多少年,最后必然也会饿死。这是当时广大农民悲惨遭遇的写照。因此,两宋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另外,由于宋朝国势积弱,先后受到辽、金等少数民族的威迫。特别金人后来还占据了中原黄河流域一带,宋朝两个皇帝都被俘了。宋高宗赵构只好逃跑到南方,当时民族矛盾很尖锐。同时,由于唐宋以后,已经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亦出现一些特点。

首先在土地制度方面,唐“均田制”破坏后,封建中央政府直接掌握的公田越来越少。经过“五代十国”的分裂,到宋代虽重新统一,但封建政府再不能象北魏、隋、唐初那样直接掌握大量土地,也再不能实行均田制。政府虽也有一些官田,只能租佃给农民耕种。

当时大量土地落入私家地主手里,也是租给农民耕种。由于旧的世家豪族已经打垮,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来说有所松弛,因此农民起义亦有和前期不同的特点:在前期因为农民对封建主的依附关系很重,故争取人身权利的要求特别迫切;到后期虽然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相对减弱,但田赋地租和各种苛捐杂税却越来越重,任意压迫剥削农民,因此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也显得突出了。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