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时期剑的几种别称
我国古代时期剑的几种别称
剑,早期是匕首式短剑,剑和刀一类,区别只在于单刃和双刃。剑又称:'轻吕'、'径路','长铗'。春秋末年,开始流行长剑。
质地精良的宝剑大多出自南方,主要是吴、越(闽越)、楚、巴蜀。
轻吕:
“轻吕”实际上是突厥语,一种短剑,据传牧野之战取得胜利后,武王用“轻吕”击刺纣王的尸体。
亦名“径路刀”。《逸周书·克殷》武王答拜。
先入,适王所,乃施射之,三发而后下车,而击之以轻吕,斩之以典钺。
孔晁注:轻吕,剑名。是汉代匈奴人使用的一种短兵器,亦名“径路刀”。
也有说法称:“轻吕”,非剑名,而是箭名。
中西亚民族语言,青铜时期传入中原,与其一起传来的还有'径路',是刀名,后讹传为“剑名”,又“剑”与“箭”音同,所以后来被混。
径路:
古汉语,如刀、剑之物。《汉书·匈奴传下》云:“昌猛与单于及大臣俱登匈奴诺水东山,刑白马,单于以径路刀金留犁挠酒,以老上单于所破月氏王头为饮器者共饮血盟。”
长铗:
剑的一种,指长剑。刀身剑锋长者称“长铗”,短者称“短铗”。铗,剑柄。
相关记载有:《楚辞·九章·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晋张协《杂诗》之七:“长铗鸣鞘中,烽火列边亭。”
《战国策·齐策四》载:齐人冯谖贫苦不能自存,寄居孟尝君门下。
因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三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后人因用为处境窘困而有所干求之典。
唐柳宗元《酬娄秀才将之淮南见赠之什》诗:“高冠余肯赋,长铗子忘贫。”明 张缙彦《袁石寓(袁可立子)饷边》:“昨日射雕犹住马,谁将长铗净风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