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第二次建交高潮出现的历史条件
中美关系的缓和。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发生在1971年,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增强,但是相对而言,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改善,推动了更多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尼克松访华:
尼克访华的一周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中美两艘大船在当时的世界格局中,各自转个180度大弯来之不易。此后中美逐渐打破坚冰,建立彼此尊重的关系,启发了国际政治中意识形态体系的更新,推动了世界和平与经济流通,堪称20世纪政治史上的里程碑。
同时,中美关系的改善对中国的意义重大,这使中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联系加强,关系得到改善,为以后的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当时,使中国不再处于两个拳头打人的不利局面,在实际上结束了以往的以意识形态决定对外政策的指导方针。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八十年代末苏联、东欧剧变对中国的影响。
中美关系的缓和。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发生在1971年,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增强,但是相对而言,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改善,推动了更多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尼克松访华:
尼克访华的一周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中美两艘大船在当时的世界格局中,各自转个180度大弯来之不易。此后中美逐渐打破坚冰,建立彼此尊重的关系,启发了国际政治中意识形态体系的更新,推动了世界和平与经济流通,堪称20世纪政治史上的里程碑。
同时,中美关系的改善对中国的意义重大,这使中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联系加强,关系得到改善,为以后的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当时,使中国不再处于两个拳头打人的不利局面,在实际上结束了以往的以意识形态决定对外政策的指导方针。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八十年代末苏联、东欧剧变对中国的影响。
和苏联结盟破裂并且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守势地位,需要同伴
中国国际地位有所提高等等
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确定“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在这样的外教总原则和外交方针之下主要与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出现第一次建交高潮。
第二次是1956-1965年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之前在1953年周恩来和印度就西藏问题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随后在1954年和1955年经过修改完善,最终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当时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许多亚非民族取得独立,在1955年召开了亚非会议,在1955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获得广大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热烈赞同,于是纷纷与中国建交,出现第二次建交高潮。
第三次是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缓和促使中国与许多西方国家建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