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皆为虚幻 怎么理解
展开全部
在佛法中谈“虚”字,应该不能与汉语古文中的“虚实”概念相关。同时,要看用在什么位置、什么语境中,而后的解释是不同的。
在这里的“虚”字,是指一切事物本身没有真正的独立的自己本性,1、一切事物会有种种生灭变化,存在的都只是一个个过程片段;2、一切事物本身不能脱离其他外界条件和关系而独立存在。由于这两个概念,所以说是虚幻无常。就是说一切事物表现都是不真正把握的,不是真正了解的,这其实是佛法中“空”的一个概念。
这里没有虚实、虚无这样的“无”的意思。
在这里的“虚”字,是指一切事物本身没有真正的独立的自己本性,1、一切事物会有种种生灭变化,存在的都只是一个个过程片段;2、一切事物本身不能脱离其他外界条件和关系而独立存在。由于这两个概念,所以说是虚幻无常。就是说一切事物表现都是不真正把握的,不是真正了解的,这其实是佛法中“空”的一个概念。
这里没有虚实、虚无这样的“无”的意思。
展开全部
人生即苦”、“一切皆苦”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所言之苦,除了生老病死之外,还有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苫以及五取蕴苦。由于佛教“一切皆苦”的价值判断内在地蕴含了人非不朽、社会改善永无止境、人非尽善尽美等人类实存之有限性与不完满性等真义,因此,历代而下,不断地引起世人的共鸣。(《五四作家与佛教文化/三联文博论丛》)
佛家对人生一切皆苦的说法,是否意味佛家对人生体验的缺失和对欢乐的越遗忘呢?当然不是。人生并非绝对的没有现象意义上的幸福与欢乐,但在佛家看来,那是偶然的、变动不居和虚幻的,芸芸从生之所以找不到解脱痛苦和消除烦恼的最终出路,之所以在一次次人生追求中失败而执迷不悟,就在于没有明自苦才是真实的恒在。因此,佛家讲人生一切皆苦,是对人生从根本所出的价值判断,是从其必然性、真实性意义上来讲的,是为了强调人生所充满的逼迫性。人生的逼迫性是无处不在,无处没有的,绝不会因个人条件或社会环境、历史时代的改变而消除。这是佛家对人生真谛的哲学颖悟。(《佛学研究:人生本相的体察》)
涅盘的境地,因远离烦恼之束缚,所以是寂静的,对「一切皆苦」之命题而言,乃是「寂灭为乐」,是超越相对性苦乐的绝对安乐境。此种常乐世界即是佛教的理想。由於佛教在其出发点,揭示「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这种看似悲观的、厌世的世界观,所以西洋学者中,有人批评论佛教是阴暗的宗教,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为他们没有看到佛教最后的理想--涅盘的安乐境,所以其批评不能说是正确地理解佛教所做的正确的评价。(《原始佛教的特质》水野弘元 著 如实 译)
佛家对人生一切皆苦的说法,是否意味佛家对人生体验的缺失和对欢乐的越遗忘呢?当然不是。人生并非绝对的没有现象意义上的幸福与欢乐,但在佛家看来,那是偶然的、变动不居和虚幻的,芸芸从生之所以找不到解脱痛苦和消除烦恼的最终出路,之所以在一次次人生追求中失败而执迷不悟,就在于没有明自苦才是真实的恒在。因此,佛家讲人生一切皆苦,是对人生从根本所出的价值判断,是从其必然性、真实性意义上来讲的,是为了强调人生所充满的逼迫性。人生的逼迫性是无处不在,无处没有的,绝不会因个人条件或社会环境、历史时代的改变而消除。这是佛家对人生真谛的哲学颖悟。(《佛学研究:人生本相的体察》)
涅盘的境地,因远离烦恼之束缚,所以是寂静的,对「一切皆苦」之命题而言,乃是「寂灭为乐」,是超越相对性苦乐的绝对安乐境。此种常乐世界即是佛教的理想。由於佛教在其出发点,揭示「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这种看似悲观的、厌世的世界观,所以西洋学者中,有人批评论佛教是阴暗的宗教,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为他们没有看到佛教最后的理想--涅盘的安乐境,所以其批评不能说是正确地理解佛教所做的正确的评价。(《原始佛教的特质》水野弘元 著 如实 译)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犹如在梦中,镜花水月,只不过这个梦做的时间久一点,几十年,比如你做梦梦见捡了好多钱,那就是虚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0-11-23
展开全部
任何事物都是暂时的现象,是各种条件合成的,等条件变化,就不存在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虚则实之,实则虚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