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意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作文
1个回答
2010-11-23
展开全部
一个人活在世上,无非是做人和做事。我愿意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尚书》说“水曰润下”,澹泊宁静而顺乎自然,默默滋润而不求回报。《道德经》还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我崇尚做人要像水一样圆融,适应各种环境,改变自己,影响别人。做人要像水那样内敛,交友要像水那样亲近,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帮助万物却从不与万物争夺名利。我曾经讲课的班上的同学讨论过这样一个道德问题。话题的起因,是电视上的一条新闻。一个人在出租车上丢了58万元,于是通过媒体寻找。结果居然有人打电话进来,说捡到了,问如果上交,奖金是多少。听到是1万,他说:那我再考虑考虑吧。于是挂断了电话。后来又打了进来,奖金涨到了两万,他说:那我还是再考虑考虑吧。又挂了。到底给多少奖金他才会上交,到底他还会不会交,到底他为什么要打电话进来,也许我们无法知道答案。可对于这样的现象,总会让我想到人性的问题。
同学们于是开始讨论,如果是自己捡到了,会不会上交。一个同学说:如果我捡了,交上去,就是我脑子有病。另一个同学说:我会交的。。。无论说会与不会,我想都只是种假设吧。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无法对未发生的事情做出绝对精准的判断,尤其是当人性的因素参与进来的时候,如同这次华尔街金融风暴,无论有多么发达完备的风险评估模型,都是很难定量地评估人性的。
不过我相信,绝大多数人的本性本质都是好的,善的。大家的这个讨论让我想起了自己几年前写过的一篇文章,是我写过的文章中,我个人非常喜欢的。贴在这里,和大家分享,讨论。
插播:那天上完课,我下楼买了个煎饼果子就回了教室。我很喜欢吃煎饼,而且一直认为,煎饼要做的难吃挺难的。结果吃到了有生以来我吃过的最难吃的一个煎饼。回到教室,发现上午的老师走的时候忘了关投影仪。我到讲台上找遥控,发现所有的柜子都锁住了。于是跑到一楼,跟那里的工作人员说:您好,我们的教室投影没关。费电也浪费投影仪的灯泡,距离上课还有将近两个小时。麻烦你们能不能上去关一下。告诉了他们教室号,我就回去了。过了一会儿,工作人员来把投影关了,还说谢谢我告诉他们。这时我脑海中闪现出那首唱得很多人都麻木了的旋律“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有人问我,我追求的个人价值是什么?大家可以结合上面这一小段,还有我之前写的我是爱管“闲事”的人JUST DO IT![2008年09月08日],再加上下面这篇我个人非常喜爱的几年前写的文章来了解,其实,我坚持追求死不悔改的其实就是:人性的光辉!!!
如果恶心到你了,我真不是故意的,我道歉,你可以鄙视我,可以用臭鸡蛋烂西红柿丢我,不过我还是至死不渝。
好,感谢大家看我几年前写的下面这篇读后感:
去书店,发现种类最多也最畅销的可能就是成功励志类的书籍了。也许是越来越多的人厌倦平凡、渴望成功,导致这种书的出版速度快得可怕,也就难免出现一些粗制滥造或急功近利的作品。以前总能从励志书中看到小故事中的大智慧,而慢慢的,哗众取宠的意味浓了,看到更多的似乎是大故事中的小道理,也就不太愿意看这种书了。但是,最近有一本名为《品格的力量》的书,让我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地翻看,原因并不是这本书里讲了多少从前不知道的新东西,而是里面让我产生共鸣的文字太多了。
“责任和义务,这是多么奇妙的字眼,在它面前,任何阿谀奉承都是多余的,任何威胁利诱都是可笑的,任何人,只要你保持着你自己内心原本率直的天性,即使这种率直的天性有时并不那么顺从、驯服,但只要你仍然童心未泯,尽职尽责,人们都会由衷地对你表示尊敬。在职责和义务面前,其他的一切欲求都会最终低下头来,不论在此之前,其他的各种欲求曾多么不安地在内心骚动过!”
书中的文字是那么深刻迷人。
我现在所处的工作环境,周围绝大部分都是一些追求上进、渴望成功的年轻人。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为自己勾勒了一个美丽的发展蓝图。我们将自己的岗位职责说明书描述得极尽其详,一方面是为了让每个人明白我们究竟在做什么,或者将要做什么;另一方面是为了让他人和自己一起监督我们的行为。可是,说明书上的每一条究竟怎样实现?我们需要努力!可究竟是什么支撑着我们努力?是我们对工作、对领导、对员工、对客户的一种职责!可究竟为什么要去履行这种职责?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的道德心。
海恩·泽曼说:“继续努力吧!可怜的年轻人。当你周围的人们通过种种欺诈手段和不忠行为而暴富起来的时候,当其他的人摇尾乞怜,一心向上爬的时候,你要保持自己的尊严和清白,不要同流合污;当所有的人靠阿谀奉承换来一个又一个“成就”的时候,你要善于保持内心的宁静,不要因他人的这些成就而痛苦;当你看到有些人为了名利像狗一样地爬行的时候,你要能顶住世俗的压力,敢于特立独行,出污泥而不染,要修炼成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你应该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生活在一起,凭自己的汗水和双手去赚得面包。岁月慢慢地染白了你的头发,但你的品德却在几十年的风尘岁月中一尘不染。”
对品格中的道德心的理解,决非仅限于对是或非的判断。因为判断似乎缺少了感情,而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我们更擅长表达自己的感情。因此我想,道德心还应该包括更广泛的对于事物的赞美与批判、感激与同情。其实无须花过多的时间去定义道德心,也没必要一定说明它的外延和内涵,正如没有人会将自己折磨得死去活来,非要去分析到底当年与心爱的人分手,是痛苦大过释怀,还是庆幸大过悲愤。相爱的人记住更多的也许只是曾经拥有时的那种内心的感动。而道德心,其实就是内心深处最底线、最核心的一种情感。道德心帮助我们获得坚强的意志、明确的职责,并最终引导我们找到一泓属于自己心灵深处的平静而清澈的瓦尔登湖。
道德心是说起来抽象,但在现实生活中处处闪现的东西。
上小学时,5分钱可以买一把皮筋。由于买东西的小朋友太多,当我踮起脚尖把5分钱举给摆摊的阿姨时,她塞给了我两把皮筋。随即,我便被挤出了柜台,高高的人墙挡在了我的面前。我可以走,并且为自己得到了一点小便宜而窃喜。(我不完全赞成意识指导行为的说法,因为很多时候意识和行为是同时产生,甚至是先有了行为,而后总结出了意识。)当时的我根本没有太多的思考意识,只是想着各种可以帮我挤回去并把其中一把皮筋还给阿姨的方法。我做到了!直到今天,那个声音沙哑、手很粗糙、穿着花棉袄的胖阿姨说的话我还清晰地记得:“小同学,你真了不起,阿姨谢谢你。”朴素的话,朴素的人,朴素的故事,却是我小时候记忆片段中抹不去的一段。现在回想起来,那时,或许是与生俱来的道德心自然地指引着我的行为。
长大了一些。一个周末,爸妈有事情,于是把我托付给他们的朋友照看。他们一家人带着我去公园游玩。叔叔骑车子带我,阿姨带他们家的孩子。那是我平生第一次被人骑车带着。叔叔教了我两点:
第一,如何跳上和跳下徐徐运动着的自行车;
第二,如何在警察出现时跳下和跳上急速行驶着的有些晃悠的自行车。
第一种情形只在我们出发前练了一遍就掌握了;而第二种情形在我们去公园路上的警察岗亭附近反复实践,但成效总不理想。不是跳下来时差点一个趔趄,就是跳上去时要经过三四次对后座的瞄准,伴随着嘴里喊的“叔叔,慢点慢点。”终于在接近公园最近的一个警察岗亭附近摔了个嘴啃泥。
无独有偶,那天的遭遇真是丰富。出来之后,我们去推自行车时,发现一个人由于自己的车子卡在中间,又急着推走,猛的一抽,劈里啪啦,那一排的车子就像连锁反应实验中的小木块儿一样,一个个全倒了。而他只略顿了一下,就很潇洒地扬长而去。尽管对他的行为很是费解和愤怒,但是小小的我也无能为力,敢怒不敢言。
接下来的事更超出了我的理解范围:我刚弯下腰想把那些被撞倒的车子扶起来,阿姨连忙说:“楠楠,快别扶。否则一会儿人家来了,还以为是你撞倒的呢。以后这种好事千万别做,记住没有? ”我想,当时我的表情一定和我停在半空的手一样僵滞。
我总能听到或见到这样有点惨不忍睹的教育方式。比如,我就听过一个人这样教育她的孩子。孩子在学校里和别的小朋友打架了,家长看着孩子脸上被抓伤的印记,恶狠狠地说:“你长着两只手是端豆腐用的吗?你为什么不扑上去把他两只眼睛抓瞎?”于是,意志力薄弱的孩子们开始变得茫然、麻木甚至反叛。当他们有一天看到有关道德心的描述时,不再有共鸣。那些文字对他们来说就像是船桨划过水面留下的痕迹一样,很快就消失了,不会出现波澜壮阔的浩瀚。
上了大学,有了自己的判断力,开始热衷于“伸张正义”。看到谁在刷牙或涂洗面奶时任由宝贵的自来水白白流走,我一定会上去劝阻或是帮她关上。尽管往往会遭到白眼或刺耳的攻击,甚至还被洗脸水泼过,但这些都不能抑制我的道德心帮我从心底里战胜这些消极负面的东西。可是,有时候会有点失落,觉得自己势单力薄。怎么讲呢?比如说,如果同宿舍大多人都认为,去教室上两个小时的晚自习却非要把宿舍的灯关上,是很麻烦很无聊的举动时,我想你就明白我的意思了。
。。。
曾经,我们单纯地去做好事,或者更准确些,是不假思索地去做我们应该做的事,在我们内心深处道德心的指引下。而且那时我们似乎总能得到鼓励和赞许。
后来,我们慢慢长大了,我们被套上了更多的条条框框,我们不再像小时候那样自如,我们开始习惯在别人意志的指导下做事情,并且总在做事之前揣测别人的心理、在做完事后关注别人的反应,我们疏远了内心深处的道德心。
终于有一天,我们自以为成熟了。因为我们套上了很多被世俗所认可的外壳,我们变得坚不可摧,而我们的道德心却在这些沉重而愚蠢的外壳下不堪重负。
现在工作了,我们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也变得更加独立了。这是个绝好的机会,让我们重新定位自己,再一次明确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知道我们活着的目的与我们在不同阶段的目标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目的是长久的,也许每个人一生的目的都不尽相同,或是寻找快乐,或是追求幸福。但是每个不同的个体都会为了这个目的给自己在不同阶段订出具体的目标。目标是点,目的是趋势。我们在人生路上点点滴滴的努力,一个个目标的实现,串成了线,就变成了我们的人生轨迹。投入的努力越多,我们实现的目标就越多;目标越多,点串成的线就越连续,人生的轨迹也就越完满。
但是很多时候,人们往往过分关注下一个目标,而没有意识到这个点也许早已经偏离了他追逐快乐人生这个根本目的。结果是越走越远,目标实现了,可带来的结果却不是自己想要的,甚至当偏离了人生轨迹的目标实现时,我们早已经忘了自己最初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了。
什么能指引我们一直在正确的道路上行走,并最终找到幸福?还是我们的道德心以及它最核心的内容——克尽职守。正有如罗伯特在他的经典著作《那些人生中重要的道理,我在幼儿园里都学过了》中所说的那样:“智慧并不在研究生院高不可攀的山峰上,而在儿童玩耍的沙堆里。那些最初的原则,永不过时,但是谁又能保证我们都还记得,还在遵守?”
既然所有的原则都简单到我们在幼儿园就已经学过了,为什么我们不选择从现在开始做起,尽好做员工的职责,做领导的职责;做子女的职责,做父母的职责;做丈夫的职责,做妻子的职责;做学生的职责,做老师的职责;做朋友的职责,做亲人的职责……
我相信,所有关于道德心的理论大家可能比我更清楚,也比我描述得更详尽。但我很认同的一个观点是:任何好的东西都需要不断强化、不断重复才能最终成为一种优秀的习惯。我写这些也只是为了让自己再次重温《品格的力量》这本书中的宝藏以及留给我的那种充实而厚重的感觉。
既然和道德有关,我就不得不说一个我特别喜欢并不厌其烦地重复的故事:
孩子和父亲去一个湖边钓鱼。那个鱼池有一个奇怪的规定:下午两点以后钓上来的鱼才可以带走。否则必须放回湖中。孩子和父亲去得比较早,就钓了放,放了钓。忽然孩子钓上来一条据他描述,是他这辈子见过的最大的一条鱼,就非常想把它留下来。爸爸不允许。孩子不能理解:这里又没有别人看见,而且鱼身上也没写着:我是2:00以前被钓上来的,为什么不能留着。爸爸说了一句很有哲理,我也从此经常对自己强化的话:道德不是说别人看着你的时候你在做什么,而是别人没在看你的时候你是否选择做正确的事情。
喜欢十六世纪德国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说过的:“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利害攸关的力量所在!”
《尚书》说“水曰润下”,澹泊宁静而顺乎自然,默默滋润而不求回报。《道德经》还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我崇尚做人要像水一样圆融,适应各种环境,改变自己,影响别人。做人要像水那样内敛,交友要像水那样亲近,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帮助万物却从不与万物争夺名利。我曾经讲课的班上的同学讨论过这样一个道德问题。话题的起因,是电视上的一条新闻。一个人在出租车上丢了58万元,于是通过媒体寻找。结果居然有人打电话进来,说捡到了,问如果上交,奖金是多少。听到是1万,他说:那我再考虑考虑吧。于是挂断了电话。后来又打了进来,奖金涨到了两万,他说:那我还是再考虑考虑吧。又挂了。到底给多少奖金他才会上交,到底他还会不会交,到底他为什么要打电话进来,也许我们无法知道答案。可对于这样的现象,总会让我想到人性的问题。
同学们于是开始讨论,如果是自己捡到了,会不会上交。一个同学说:如果我捡了,交上去,就是我脑子有病。另一个同学说:我会交的。。。无论说会与不会,我想都只是种假设吧。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无法对未发生的事情做出绝对精准的判断,尤其是当人性的因素参与进来的时候,如同这次华尔街金融风暴,无论有多么发达完备的风险评估模型,都是很难定量地评估人性的。
不过我相信,绝大多数人的本性本质都是好的,善的。大家的这个讨论让我想起了自己几年前写过的一篇文章,是我写过的文章中,我个人非常喜欢的。贴在这里,和大家分享,讨论。
插播:那天上完课,我下楼买了个煎饼果子就回了教室。我很喜欢吃煎饼,而且一直认为,煎饼要做的难吃挺难的。结果吃到了有生以来我吃过的最难吃的一个煎饼。回到教室,发现上午的老师走的时候忘了关投影仪。我到讲台上找遥控,发现所有的柜子都锁住了。于是跑到一楼,跟那里的工作人员说:您好,我们的教室投影没关。费电也浪费投影仪的灯泡,距离上课还有将近两个小时。麻烦你们能不能上去关一下。告诉了他们教室号,我就回去了。过了一会儿,工作人员来把投影关了,还说谢谢我告诉他们。这时我脑海中闪现出那首唱得很多人都麻木了的旋律“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有人问我,我追求的个人价值是什么?大家可以结合上面这一小段,还有我之前写的我是爱管“闲事”的人JUST DO IT![2008年09月08日],再加上下面这篇我个人非常喜爱的几年前写的文章来了解,其实,我坚持追求死不悔改的其实就是:人性的光辉!!!
如果恶心到你了,我真不是故意的,我道歉,你可以鄙视我,可以用臭鸡蛋烂西红柿丢我,不过我还是至死不渝。
好,感谢大家看我几年前写的下面这篇读后感:
去书店,发现种类最多也最畅销的可能就是成功励志类的书籍了。也许是越来越多的人厌倦平凡、渴望成功,导致这种书的出版速度快得可怕,也就难免出现一些粗制滥造或急功近利的作品。以前总能从励志书中看到小故事中的大智慧,而慢慢的,哗众取宠的意味浓了,看到更多的似乎是大故事中的小道理,也就不太愿意看这种书了。但是,最近有一本名为《品格的力量》的书,让我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地翻看,原因并不是这本书里讲了多少从前不知道的新东西,而是里面让我产生共鸣的文字太多了。
“责任和义务,这是多么奇妙的字眼,在它面前,任何阿谀奉承都是多余的,任何威胁利诱都是可笑的,任何人,只要你保持着你自己内心原本率直的天性,即使这种率直的天性有时并不那么顺从、驯服,但只要你仍然童心未泯,尽职尽责,人们都会由衷地对你表示尊敬。在职责和义务面前,其他的一切欲求都会最终低下头来,不论在此之前,其他的各种欲求曾多么不安地在内心骚动过!”
书中的文字是那么深刻迷人。
我现在所处的工作环境,周围绝大部分都是一些追求上进、渴望成功的年轻人。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为自己勾勒了一个美丽的发展蓝图。我们将自己的岗位职责说明书描述得极尽其详,一方面是为了让每个人明白我们究竟在做什么,或者将要做什么;另一方面是为了让他人和自己一起监督我们的行为。可是,说明书上的每一条究竟怎样实现?我们需要努力!可究竟是什么支撑着我们努力?是我们对工作、对领导、对员工、对客户的一种职责!可究竟为什么要去履行这种职责?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的道德心。
海恩·泽曼说:“继续努力吧!可怜的年轻人。当你周围的人们通过种种欺诈手段和不忠行为而暴富起来的时候,当其他的人摇尾乞怜,一心向上爬的时候,你要保持自己的尊严和清白,不要同流合污;当所有的人靠阿谀奉承换来一个又一个“成就”的时候,你要善于保持内心的宁静,不要因他人的这些成就而痛苦;当你看到有些人为了名利像狗一样地爬行的时候,你要能顶住世俗的压力,敢于特立独行,出污泥而不染,要修炼成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你应该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生活在一起,凭自己的汗水和双手去赚得面包。岁月慢慢地染白了你的头发,但你的品德却在几十年的风尘岁月中一尘不染。”
对品格中的道德心的理解,决非仅限于对是或非的判断。因为判断似乎缺少了感情,而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我们更擅长表达自己的感情。因此我想,道德心还应该包括更广泛的对于事物的赞美与批判、感激与同情。其实无须花过多的时间去定义道德心,也没必要一定说明它的外延和内涵,正如没有人会将自己折磨得死去活来,非要去分析到底当年与心爱的人分手,是痛苦大过释怀,还是庆幸大过悲愤。相爱的人记住更多的也许只是曾经拥有时的那种内心的感动。而道德心,其实就是内心深处最底线、最核心的一种情感。道德心帮助我们获得坚强的意志、明确的职责,并最终引导我们找到一泓属于自己心灵深处的平静而清澈的瓦尔登湖。
道德心是说起来抽象,但在现实生活中处处闪现的东西。
上小学时,5分钱可以买一把皮筋。由于买东西的小朋友太多,当我踮起脚尖把5分钱举给摆摊的阿姨时,她塞给了我两把皮筋。随即,我便被挤出了柜台,高高的人墙挡在了我的面前。我可以走,并且为自己得到了一点小便宜而窃喜。(我不完全赞成意识指导行为的说法,因为很多时候意识和行为是同时产生,甚至是先有了行为,而后总结出了意识。)当时的我根本没有太多的思考意识,只是想着各种可以帮我挤回去并把其中一把皮筋还给阿姨的方法。我做到了!直到今天,那个声音沙哑、手很粗糙、穿着花棉袄的胖阿姨说的话我还清晰地记得:“小同学,你真了不起,阿姨谢谢你。”朴素的话,朴素的人,朴素的故事,却是我小时候记忆片段中抹不去的一段。现在回想起来,那时,或许是与生俱来的道德心自然地指引着我的行为。
长大了一些。一个周末,爸妈有事情,于是把我托付给他们的朋友照看。他们一家人带着我去公园游玩。叔叔骑车子带我,阿姨带他们家的孩子。那是我平生第一次被人骑车带着。叔叔教了我两点:
第一,如何跳上和跳下徐徐运动着的自行车;
第二,如何在警察出现时跳下和跳上急速行驶着的有些晃悠的自行车。
第一种情形只在我们出发前练了一遍就掌握了;而第二种情形在我们去公园路上的警察岗亭附近反复实践,但成效总不理想。不是跳下来时差点一个趔趄,就是跳上去时要经过三四次对后座的瞄准,伴随着嘴里喊的“叔叔,慢点慢点。”终于在接近公园最近的一个警察岗亭附近摔了个嘴啃泥。
无独有偶,那天的遭遇真是丰富。出来之后,我们去推自行车时,发现一个人由于自己的车子卡在中间,又急着推走,猛的一抽,劈里啪啦,那一排的车子就像连锁反应实验中的小木块儿一样,一个个全倒了。而他只略顿了一下,就很潇洒地扬长而去。尽管对他的行为很是费解和愤怒,但是小小的我也无能为力,敢怒不敢言。
接下来的事更超出了我的理解范围:我刚弯下腰想把那些被撞倒的车子扶起来,阿姨连忙说:“楠楠,快别扶。否则一会儿人家来了,还以为是你撞倒的呢。以后这种好事千万别做,记住没有? ”我想,当时我的表情一定和我停在半空的手一样僵滞。
我总能听到或见到这样有点惨不忍睹的教育方式。比如,我就听过一个人这样教育她的孩子。孩子在学校里和别的小朋友打架了,家长看着孩子脸上被抓伤的印记,恶狠狠地说:“你长着两只手是端豆腐用的吗?你为什么不扑上去把他两只眼睛抓瞎?”于是,意志力薄弱的孩子们开始变得茫然、麻木甚至反叛。当他们有一天看到有关道德心的描述时,不再有共鸣。那些文字对他们来说就像是船桨划过水面留下的痕迹一样,很快就消失了,不会出现波澜壮阔的浩瀚。
上了大学,有了自己的判断力,开始热衷于“伸张正义”。看到谁在刷牙或涂洗面奶时任由宝贵的自来水白白流走,我一定会上去劝阻或是帮她关上。尽管往往会遭到白眼或刺耳的攻击,甚至还被洗脸水泼过,但这些都不能抑制我的道德心帮我从心底里战胜这些消极负面的东西。可是,有时候会有点失落,觉得自己势单力薄。怎么讲呢?比如说,如果同宿舍大多人都认为,去教室上两个小时的晚自习却非要把宿舍的灯关上,是很麻烦很无聊的举动时,我想你就明白我的意思了。
。。。
曾经,我们单纯地去做好事,或者更准确些,是不假思索地去做我们应该做的事,在我们内心深处道德心的指引下。而且那时我们似乎总能得到鼓励和赞许。
后来,我们慢慢长大了,我们被套上了更多的条条框框,我们不再像小时候那样自如,我们开始习惯在别人意志的指导下做事情,并且总在做事之前揣测别人的心理、在做完事后关注别人的反应,我们疏远了内心深处的道德心。
终于有一天,我们自以为成熟了。因为我们套上了很多被世俗所认可的外壳,我们变得坚不可摧,而我们的道德心却在这些沉重而愚蠢的外壳下不堪重负。
现在工作了,我们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也变得更加独立了。这是个绝好的机会,让我们重新定位自己,再一次明确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知道我们活着的目的与我们在不同阶段的目标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目的是长久的,也许每个人一生的目的都不尽相同,或是寻找快乐,或是追求幸福。但是每个不同的个体都会为了这个目的给自己在不同阶段订出具体的目标。目标是点,目的是趋势。我们在人生路上点点滴滴的努力,一个个目标的实现,串成了线,就变成了我们的人生轨迹。投入的努力越多,我们实现的目标就越多;目标越多,点串成的线就越连续,人生的轨迹也就越完满。
但是很多时候,人们往往过分关注下一个目标,而没有意识到这个点也许早已经偏离了他追逐快乐人生这个根本目的。结果是越走越远,目标实现了,可带来的结果却不是自己想要的,甚至当偏离了人生轨迹的目标实现时,我们早已经忘了自己最初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了。
什么能指引我们一直在正确的道路上行走,并最终找到幸福?还是我们的道德心以及它最核心的内容——克尽职守。正有如罗伯特在他的经典著作《那些人生中重要的道理,我在幼儿园里都学过了》中所说的那样:“智慧并不在研究生院高不可攀的山峰上,而在儿童玩耍的沙堆里。那些最初的原则,永不过时,但是谁又能保证我们都还记得,还在遵守?”
既然所有的原则都简单到我们在幼儿园就已经学过了,为什么我们不选择从现在开始做起,尽好做员工的职责,做领导的职责;做子女的职责,做父母的职责;做丈夫的职责,做妻子的职责;做学生的职责,做老师的职责;做朋友的职责,做亲人的职责……
我相信,所有关于道德心的理论大家可能比我更清楚,也比我描述得更详尽。但我很认同的一个观点是:任何好的东西都需要不断强化、不断重复才能最终成为一种优秀的习惯。我写这些也只是为了让自己再次重温《品格的力量》这本书中的宝藏以及留给我的那种充实而厚重的感觉。
既然和道德有关,我就不得不说一个我特别喜欢并不厌其烦地重复的故事:
孩子和父亲去一个湖边钓鱼。那个鱼池有一个奇怪的规定:下午两点以后钓上来的鱼才可以带走。否则必须放回湖中。孩子和父亲去得比较早,就钓了放,放了钓。忽然孩子钓上来一条据他描述,是他这辈子见过的最大的一条鱼,就非常想把它留下来。爸爸不允许。孩子不能理解:这里又没有别人看见,而且鱼身上也没写着:我是2:00以前被钓上来的,为什么不能留着。爸爸说了一句很有哲理,我也从此经常对自己强化的话:道德不是说别人看着你的时候你在做什么,而是别人没在看你的时候你是否选择做正确的事情。
喜欢十六世纪德国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说过的:“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利害攸关的力量所在!”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