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树立理想目标。有一个明确的理想和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是保持良好心态的重要前提。有抑郁或焦虑心理的学生,往往是缺乏理想和目标,看不到生活的前景:或是理想和目标过高,难以达到自己的期望值,从而产生不良心理。对这样的大学生就有必要进行理想和目标教育。这样的教育应忌虚无缥缈、空洞无物的说教式的灌输,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个人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制定出明确的、分阶段的、可操作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奋斗目标,使大学生在做出努力后,经常有达到目标后的成就感和欣慰感,从而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培养起良好的心态。学生也应该给自己树立合理的理想和目标,积极配合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或者请一个自己信得过的经验丰富的老师或亲戚朋友来帮组自己规划。
2、增强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为满足生存需要而与环境发生调节作用的能力。在市场经济时代,任何人都必须接受市场的筛选,竞争的考验,任何人都必须主动适应市场的需要,否则便会被无情地淘汰。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学校应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走出校门,进入社会,了解社会,并逐渐适应社会。学生应该多走向社会,接受现实,不断的锻炼自己,走出自己的那片小天地。
3、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消除孤独感,获得安全感。有好的人际关系就会有好的心情,学校应鼓励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社团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团活动,和更多的人交往, 在交往中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学生定也要 多主动参加各种活动,多和同学交心交流。4、广泛的兴趣爱好。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是健康心理的“减压陶有了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就会更多地接触社会,接触他人,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经常参加各种活动有更名的收获和成就感,从而树立起良好的自信心,比较容易转移视线和注意力不致阶入苦间而不能自拔。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适应客观环境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在一般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智力、情绪与动机的自我控制等方面达到正常或良好水平。
心理健康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人生道路曲折漫长,坎坷不平,只有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才能具有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才能及时确立奋斗目标,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实现崇高理想自强不息。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人格,也有利于大学生的智力发展。大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健康的心理机制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克服困难的心理承受力。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是社会中一个独特的群体,其心里特征主要表现为智力发展到高峰,情绪感情日益丰富,自我意识增强等等。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如下特点:首先,智力正常;其次,情绪稳定,心境乐观,有调节控制自己情绪以保持与周围环境动态平衡的能力;三是,意志健全,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目的性,能果断处理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四是,人际关系和谐;五是,适应能力强,能较快地适应自己所处的各种环境。
大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以上心理健康标准时应注意,心理不健康与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不能等同,心理不健康是一种持续的不良心理状态,一个人偶尔出现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不等于心理不健康。心理不健康与不健康的心理不是泾渭分明的两极对立,而是一种连续的等级状态。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既可能从健康到不健康,也会从不健康转化到健康。心理健康标准是在综合心理健康所具有的特点基础上,对青年大学生心理状态的一般要求。
2、增强适应能力。
3、良好的人际关系。
4、广泛的兴趣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