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练习曲 背景 20

尽量详细,别跑题... 尽量详细,别跑题 展开
 我来答
赫敏格兰杰827
2007-02-11 · TA获得超过546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83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革命》是1831年9月,坚持了十个月的华沙革命,被沙俄军队血腥镇压。当时,肖邦正在赴西欧的途中。恶耗传来时,他几乎到来疯狂的地步。肖邦把自己全部的感情都灌注在音乐中,写出了这首著名的练习曲。
这是一首单一形象的音乐作品。全曲自始至终贯穿在愤怒激越和悲痛欲绝的情绪之中。整个音乐形象是通过左手奔腾的音流和右手刚毅的曲调向结合体现出来的。这首作品虽然前后连贯,一气呵成,但它仍然有着许多细微的变化。

练习曲从不协调的属九和弦开始,引出了一连串汹涌澎湃的十六分音符。音乐出现得十分突然,因此,给人的印象十分强烈。它好像是肖邦内心感情的总爆发。
接着,左右手同时并进,两道音流奔腾不羁,犹如千军万马、好浩浩荡荡。突然间高音部出现了一个刚毅的曲调,它清澈、明亮,好像是冲锋陷阵的角号。这段音乐除了表现肖邦内心的愤慨和焦虑之外,还包含着坚定不移的信念。它仿佛是愤怒中的抗争,痛苦中的挣扎。
音乐在展开中,越来越趋向紧张,一系列的转调和变化音把全曲推向高潮。练习曲的高潮处是一个胜利凯旋的形象,它仿佛是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的片刻幻想,但又不是诗情画意的遐想,而是对华沙起义爆发一瞬间的回忆。
在接近结尾的时候,音乐由强到弱,出现了一个悲伤的音调。它象哭泣,悲悲切切;又象诉说,发自肺腑。然而它的背景仍然是起伏汹涌的澜涛。这肺腑是肖邦对整个命运的哀哭。
乐曲的结尾又回复到自豪、刚毅的形象。音乐在很强的力度下,从高音向低音冲击,并且左、右手八度同奏,气势逼人。最后,在特强的力度下,奏出了大调的主和弦,它象征着肖邦内心的满腔仇恨和对革命胜利的信念。
兆秋梵暄GW
2017-12-30
知道答主
回答量: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726
展开全部
革命练习曲的创作背景的故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球球roye1017
推荐于2017-12-30 · TA获得超过8.4万个赞
知道顶级答主
回答量:3万
采纳率:64%
帮助的人:1.7亿
展开全部
《革命练习曲》的写作背景:
1830年11月,正当肖邦离开祖国不到一个月的时候,爆发了震动波兰的华沙革命。肖邦心情非常激动,他恨不得马上启程回国。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为什么我不能和你们在一起,为什么我不能当一名鼓手!!!”
1831年7月,肖邦决定离开维也纳返回波兰。但是9月,坚持了十个月的华沙革命,终于被沙俄军队血腥镇压了。当他途经斯图加特的时候,突然得到起义失败,华沙沦陷的惨痛消息。这不幸的消息如千斤重锤敲碎了肖邦的心。他孤零零一个人走回旅馆,悲痛、愤怒使他坐卧不安,他在屋里踱来踱去。硝烟弥漫的祖国,火光冲天的华沙,倒到血泊中的起义者……这些景象萦绕着肖邦,使他不得安宁。他痛苦地闭上了双眼,他的心紧缩起来。
天黑了,肖邦点燃一支蜡烛放在桌前,摊开日记本,挥笔写道:
“啊!上帝,你还在么?你存在,却不给他们以报应!莫斯科的罪行你认为还不够么?或者,或者你自己就是一个莫斯科鬼子!……我在这里赤手空拳,丝毫不能出力,只是唉声叹气,在钢琴上吐露我的痛苦。”“……莫斯科鬼子将成为世界的统治者吗?他们践踏着成千上万的死尸填满的坟墓,他们放火焚烧城市!啊!为什么我连一个莫斯科鬼子都不能杀啊?……”
他突然放下笔,霍地站立起来,用尽全力捶击钢琴,大声呼吼道:“不!波兰不会亡!绝不会亡!”
他把这炽烈燃烧着的感情凝结在音符里,他把全部的悲愤之情倾泻在钢琴上,肖邦的钢琴曲《C小调练习曲》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创作出来的。这首乐曲悲愤、激昂,曲调忽而上升,忽而急剧地下降,发出猛烈的咆哮,像一匹烈马在感情的波涛里搏斗、奔腾。这首乐曲充满了刚毅、坚强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所以人们通常又把这首钢琴曲称作《革命练习曲》。在这首乐曲里,肖邦把自己的悲愤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波兰民族在华沙起义失败后顽强不屈的意志。这是肖邦的一部著名代表作,影响较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2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