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问题、 数学问题 1+1等于几所引发的故事(可以是一些名人的故事等,要求:简短) 谢谢了!

 我来答
ZJQ卡卡西王子
2010-11-26 · TA获得超过267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3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76万
展开全部
哥德巴赫是德国一位中学教师,也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生于1690年,1725年当选为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742年,哥德巴赫在教学中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数)之和。如6=3+3,12=5+7等等。公元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写信给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提出了以下的猜想: (a)任何一个≥6之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 (b)任何一个≥9之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不超过三个的质数之和。 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欧拉在6月30日给他的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他不能证明。叙述如此简单的问题,连欧拉这样首屈一指的数学家都不能证明,这个猜想便引起了许多数学家的注意。从哥德巴赫提出这个猜想至今,许多数学家都不断努力想攻克它,但都没有成功。当然曾经有人作了些具体的验证工作,例如: 6 = 3 + 3, 8 = 3 + 5, 10 = 5 + 5 = 3 + 7, 12 = 5 + 7, 14 = 7 + 7 = 3 + 11,16 = 5 + 11, 18 = 5 + 13, ……等等。有人对33×10的8次方以内且大过6之偶数一一进行验算,哥德巴赫猜想(a)都成立。但严格的数学证明尚待数学家的努力。 从此,这道著名的数学难题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200年过去了,没有人证明它。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及的"明珠"。 人们对哥德巴赫猜想难题的热情,历经两百多年而不衰。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数学工作者,殚精竭虑,费尽心机,然而至今仍不得其解。
“1+S”以及陈氏定理
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有人开始向它靠近。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用一种古老的筛选法证明,得出了一个结论:每一个比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9+9)。这种缩小包围圈的办法很管用,科学家们于是从(9十9)开始,逐步减少每个数里所含质数因子的个数,直到最后使每个数里都是一个质数为止,这样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目前最佳的结果是中国数学家陈景润于1966年证明的,称为陈氏定理:“任何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通常都简称这个结果为大偶数可表示为 “1 + 2”的形式。 在陈景润之前,关於偶数可表示为 s个质数的乘积 与t个质数的乘积之和(简称“s + t”问题)之进展情况如下: 1920年,挪威的布朗证明了“9 + 9”。 1924年,德国的拉特马赫证明了“7 + 7”。 1932年,英国的埃斯特曼证明了“6 + 6”。 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先后证明了“5 + 7”,“4 + 9”,“3 + 15”和“2 + 366”。 1938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5 + 5”。 1940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4 + 4”。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证明了“1 + C”,其中C是一个无穷大的整数。 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3 + 4”。 1957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3 + 3”和“2 + 3”。 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证明了“1 + 5”,中国的王元证明了“1 + 4”。 1965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和小维诺格拉多夫,及意大利的朋比利证明了“1 + 3 ”。 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 “1 + 2 ”。 从1920年布朗证明“9+9”到1966年陈景润攻下“1+2”,历经46年。自“陈氏定理”诞生至今的30多年里,人们对哥德巴赫猜想猜想的进一步研究,均劳而无功
hanying83
2010-11-25 · TA获得超过249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7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90万
展开全部
当年徐迟的一篇报告文学,中国人知道了陈景润和哥德巴赫猜想。
那么,什么是哥德巴赫猜想呢?
哥德巴赫是德国一位中学教师,也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生于1690年,1725年当选为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742年,哥德巴赫在教学中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数)之和。如6=3+3,12=5+7等等。公元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写信给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提出了以下的猜想:
(a)任何一个≥6之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质数之和。
(b) 任何一个≥9之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奇质数之和。
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欧拉在6月30日给他的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他不能证明。叙述如此简单的问题,连欧拉这样首屈一指的数学家都不能证明,这个猜想便引起了许多数学家的注意。从哥德巴赫提出这个猜想至今,许多数学家都不断努力想攻克它,但都没有成功。当然曾经有人作了些具体的验证工作,例如: 6 = 3 + 3, 8 = 3 + 5, 10 = 5 + 5 = 3 + 7, 12 = 5 + 7, 14 = 7 + 7 = 3 + 11,16 = 5 + 11, 18 = 5 + 13, ……等等。有人对33×108以内且大过6之偶数一一进行验算,哥德巴赫猜想(a)都成立。但严格的数学证明尚待数学家的努力。
从此,这道著名的数学难题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200年过去了,没有人证明它。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及的"明珠"。 人们对哥德巴赫猜想难题的热情,历经两百多年而不衰。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数学工作者,殚精竭虑,费尽心机,然而至今仍不得其解。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小小可爱啦
2010-11-27 · TA获得超过63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3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3.4万
展开全部
我一直认为,人的一生中,如果对什么事情最无力的话,那一定便是对花开花谢、生死轮回中所暴露出来的对人生宿命的无奈与怅惘。而如果有什么事情最让自己追悔莫及的话,那一定是在自己少年时期,尘性未定、懵懂无知却意气风发,筹箸满志时无所顾及的伤害着那些关心与热爱着自己的亲人。

长大之后,经历了沧桑,经历了苦痛,经历了太多人生的无奈与凄凉之后,便总是会在心中悠悠的滋生出一种怀旧的情结。少年时的伙伴,少年时的生活,少年时的经历,少年时的许多事情。然而,伴随着时光的推移,这许多美好的,忧伤的事物便都已似一轮暗影沉伏在岁月的河底,日渐模糊,日亦无踪,即使稍稍的搜寻出一丝当初的影迹,也已成为一块沾满古老气息的旧物,多半是做为一个瞬间,划过我记忆的天空.或嬉戏成为一件与妻女共享的笑料.然而,有一件事情,在我已然淡忘了十多年后,却因为我那可爱的女儿,因为一种在我三十之年发生的生活情节而从我记忆的河底扶摇直上,且愈发真切,愈发猛烈的撕扯着我的心,让我时常的陷入一种对自己当年幼稚行为的深深痛悔与自责之中。

女儿八岁了,花一样的年华使得这个尚且不知愁为何物小小人精在整天哼唱着“假如幸福的话------”时还不停的转动着小脑瓜向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非份”要求与条件。尤其是在面对我谆谆善诱的管教时,竟然学会了时常的搬出一些不知从何而来的却让我不可不听的教子之道来对我的严加管教进行反击。洋洋得意时,一副掉在蜜罐中都嫌不够甜的“无赖”感觉。

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大多的白天在妻子上班走后便总是会独自留下我一个人在家中主持家政,掌管伙食,并对放学之后的女儿进行力所能及的“家庭再教育”。于是乎,每日午饭的过程与形式“1+1=2”也便成为了我与女儿亘古不变的一项定律。而正是这个雷打不变的铁的定律中的一个小小的环节,让我回想起了妈妈,想起了在自己求学时期与妈妈发生的那次母性的爱与一个少年并不成熟的自尊之间的冲突而引发的一次最终母亲惨败且被伤的很重很重的争执。

虽然,那时的我并没有能够体会,或者说是没有去体会过妈妈那道被我无情的言语击打成斑斑碎片的爱的残影,但今日回望,当我的目光中已经被岁月刻上了沧桑的痕迹,当我曾经无知的心已经因了一个小小的生命而充满了寄托生命的爱意时,我仍然可以感觉到十八年前自己尖锐的话语在妈妈那被爱包裹着的心上划出的滴滴血晕所泻于今日的清晰印痕。

那一年,十四岁的我已经上初二了。同所有出生在七十年代的孩子们一样,在苦心经营着自己的学业,尽一切努力去为做一个人上之人冲刺拼搏的时候,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我们以及这蕴育纯净,根植美好的校园却未能阻挡住改革大潮初来时所发出的阵阵咆哮与翻腾。沐浴在这种无法阻挡的滚滚大潮中的我们用自己尚不成熟的思想静静的倾听着祖国大地在开放初期走向繁荣路途中所发出的声声巨响。下海经商,股市熊牛,摇滚疯狂,霹雳眩目,这些异邦他乡经济与文化浪潮所带给我们的已经不再简单为一种感官与身体上的冲击,而是深深的溶入了我们的思维与神经。于是在那个令人亢奋的年代里,幼小的我们似乎没有经过任何栽培便繁衍出了一身的另类细胞。指责老实淳朴的父辈,鞭鞑传统保守的思想,崇拜返璞另类的个人形象,追求一种随心所欲的生活方式。正是这种扭曲变形的个人追求,使得我一个尚且幼稚的学生常常以一种可笑的成熟状态站立在那两个憨厚的老人面前,肆无忌惮的挑剔着,指责着,享受着一个孩子之于父母的所有放纵与无理。

窗户,美好与明亮的象征。这清而无痕的物具在为我们挡住了窗外凛冽寒风与漫天尘埃时也让我们走出了一种生命的禁锢,在将世界放大成了一幅流动着的美丽图画时,也让我们去体会到了一份生命之外的博大与精彩。然而正是这传递着光明,传递着精彩的小小的窗,却将我引向了一段几近尘封的往事。而那扇真切存在于我心中的永远也无法关闭的窗也将无数的复杂感觉投射到我心灵的幔帘上。

那是一种愧疚,那是一种自责,那是一种痛悔,那是一种歉然,而更多时候,这扇窗中所折射出的是一份让我永远不敢直视的母爱。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