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不忠,终生不用。一次绝我,绝无二次。今日所言,愿我铭记。。什么意思 10
“一次不忠,终生不用。一次绝我,绝无二次。今日所言,愿我铭记”的意思:如果你对我不忠诚、不忠心,哪怕只有一次,我也今后再不用你。你如做过一次对我绝情绝义的事,绝对不会再让它发生第二次。今天我讲的这些话,希望我会铭记于心。
这种话一般出现在古代小说中暗卫,下人之类的,又作:一次不忠,百次不容,意思是这样,别人犯的一次错就给一生定下了烙印。一次的不忠,就已经决定了以后的一百次。
正所谓有其一就有其二更有三。 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意思相近。 一般是形容夫妻一方对另一方不忠或者下属对上司的不忠,有一次不忠的行为就会给人以后都会有这种不忠的行为的思维概念,以后都不会再相信了。
其实从人的一个行为来论,要分几个层次来理解与区分。古人用人最忌讳的是遇到“奸臣”,现在人很怕交到在背后捅自己的虚伪朋友,很简单这些人对主人不忠,出卖老大。自古以来就有“一次不忠百次不容”。
扩展资料:
有关忠心不二的典故: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三国时期,曹魏国力最强,孙吴次之,而蜀汉最为弱小。当刘备病卒于白帝城(今四川奉节县东)时,他留给诸葛亮的是内外交困的局面和一个年幼无知、扶不起来的接班人。
在这种危难关头,诸葛亮以丞相府的名义承担了蜀汉的全部实际责任,对内严明法纪,奖励耕战;对外安抚戎羌,东联孙吴,积极准备北伐曹魏。经过几年的努力。蜀国力量有所加强,呈现“国以富饶”“风化肃然”的局面,于是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以图中原。
就当时形势分析,且不说蜀魏两国实力悬殊,仅“劳师以袭远”这种策略也是兵家之大忌,但诸葛亮仍坚持铤而走险,(先后六次统兵伐魏)并表现出百折不回的意志,其根本原因是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是先主刘备的遗愿。
后主刘禅尽管昏庸无志,诸葛亮还要竭忠尽智的辅佐他,尽管刘备有“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遗诏,他也不存半点僭越之心,因为后主是先主的遗孤。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读葛亮出师北伐的精神力量,也是他后半生全部活动的精神力量。《出师表》正是在淋漓尽致的解剖了这种精神的实质从而表现出这位社稷之臣的全部品格这一点上,显示了它独特而巨大的感染力。
诸葛亮的忠肝义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精神,在封建社会里被视为臣子的大节,普遍受到推崇:而当国家处于危难关头,这种精神更焕发出强大的感召力,如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所赞颂的“时穷节乃现”,“鬼神泣壮烈”,一封奏疏能干百年被视为“至文”而流传不朽,主要原因在这里。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