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猫烧香病毒的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简答题
1个回答
2015-05-07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采纳数:4057
获赞数:13946
上海电机学院计算机教授硕导,兼上海理工硕导,从事网络安全30年,编著16部等:http://jiatj.sdju.edu.cn/w
向TA提问 私信TA
关注

展开全部
熊猫烧香病毒对我们启示
1.熊猫烧香病毒的特点:从u盘病毒开始,在各个磁盘根目录下创建autorun.inf文件通过双击盘符激活病毒,激活后会感染包括exe文件在内的很多类型文件,还会尝试连接网路,下载大量的木马,被感染的文件会成为熊猫烧香的样子,当打开磁盘看文件时,看到全是熊猫拿着三棵香。
2.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
凡是依靠计算机工作学习生活的人,无不对“熊猫烧香”电脑病毒蔓延而恼火,以至于到了谈“毒”色变的地步。据报道:2006年12月初,我国互联网上大规模爆发“熊猫烧香”病毒及其变种。在短短两个月内,有上百万个人用户、网吧及企业局域网用户遭受感染和破坏。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引起人们的公愤,一片谴责之声。
随着制作传播“熊猫烧香”病毒案告破,“熊猫烧香”电脑病毒元凶李某终于被逮着!并且编制出来了杀毒程序。毫无疑问,李某的这种恶劣的行为令人憎恨,受到法律的严惩罪有应得,然而,对于“熊猫烧香”电脑病毒事件,并不是随着该案件的告破而可以“刀枪入库”高枕无忧了,该事件给了我们许多启示教育,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首先,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用人制度。报道中说,25岁的李俊曾多次到北京、广州找IT方面的工作,尤其钟情于网络安全公司,但均未成功。为了发泄不满,同时抱着赚钱的目的,李俊开始编写病毒……2月12日,湖北省网监总队有关专家如此描述李俊。(见2月13日《楚天都市报》)一个网络天才,一个人才,就这样被我们的衙门化的企业拒之门外,这不能不让我们许多企业管理者进行深刻的反思。我们常常说今后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但是,我们在日常事务中又埋没了多少人才呢?如果不是李某制造出“熊猫病毒”的化,人们怎样才能认识我们身边还有这样的网络天才呢?埋没人才的不仅仅只是网络业,这个行业应该讲还是比较容易识别人才的。如果那种用简单的文凭、年龄、出身等可有可无的混帐标准来限制人才的话,我们必定在今后的竞争中失掉一切!其次,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体制。长期以来,我们过于重视文凭了,而且把人才简单地用学历的高低大小、文凭的来源作为依据,甚至是唯一的依据来考量,结果,我们痛失了许多天才。我们的教育界应该反思,为什么我们的中专学生就能够成为“毒王”,这说明我们的教育水平的同时,业说明了我们的人才选拔的同时,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和错误。需要进一步改进我们的教育方式方法,而不是用学费、用一些框框来约束我们的天才。
三是我们这个社会应该反思。“熊猫病毒”事件并没有一些人说的那么简单,仅仅是李某人品的问题,也没有必要拿什么“有才无德”来说事。社会埋没了人才,社会应承担相应的责任!“熊猫病毒”事件给我们的启示教育还在于,我们应该以此为教训,吸取教训,亡羊补牢,尽快出台相应的应对措施,建立人才显现的渠道,以防今后发生类似的事件,防止诸如天才李某等人不被社会企业承认悲剧的产生,以免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这才是我们眼下应该扑下身子实实在在从事的紧迫事情。
1.熊猫烧香病毒的特点:从u盘病毒开始,在各个磁盘根目录下创建autorun.inf文件通过双击盘符激活病毒,激活后会感染包括exe文件在内的很多类型文件,还会尝试连接网路,下载大量的木马,被感染的文件会成为熊猫烧香的样子,当打开磁盘看文件时,看到全是熊猫拿着三棵香。
2.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
凡是依靠计算机工作学习生活的人,无不对“熊猫烧香”电脑病毒蔓延而恼火,以至于到了谈“毒”色变的地步。据报道:2006年12月初,我国互联网上大规模爆发“熊猫烧香”病毒及其变种。在短短两个月内,有上百万个人用户、网吧及企业局域网用户遭受感染和破坏。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引起人们的公愤,一片谴责之声。
随着制作传播“熊猫烧香”病毒案告破,“熊猫烧香”电脑病毒元凶李某终于被逮着!并且编制出来了杀毒程序。毫无疑问,李某的这种恶劣的行为令人憎恨,受到法律的严惩罪有应得,然而,对于“熊猫烧香”电脑病毒事件,并不是随着该案件的告破而可以“刀枪入库”高枕无忧了,该事件给了我们许多启示教育,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首先,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用人制度。报道中说,25岁的李俊曾多次到北京、广州找IT方面的工作,尤其钟情于网络安全公司,但均未成功。为了发泄不满,同时抱着赚钱的目的,李俊开始编写病毒……2月12日,湖北省网监总队有关专家如此描述李俊。(见2月13日《楚天都市报》)一个网络天才,一个人才,就这样被我们的衙门化的企业拒之门外,这不能不让我们许多企业管理者进行深刻的反思。我们常常说今后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但是,我们在日常事务中又埋没了多少人才呢?如果不是李某制造出“熊猫病毒”的化,人们怎样才能认识我们身边还有这样的网络天才呢?埋没人才的不仅仅只是网络业,这个行业应该讲还是比较容易识别人才的。如果那种用简单的文凭、年龄、出身等可有可无的混帐标准来限制人才的话,我们必定在今后的竞争中失掉一切!其次,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体制。长期以来,我们过于重视文凭了,而且把人才简单地用学历的高低大小、文凭的来源作为依据,甚至是唯一的依据来考量,结果,我们痛失了许多天才。我们的教育界应该反思,为什么我们的中专学生就能够成为“毒王”,这说明我们的教育水平的同时,业说明了我们的人才选拔的同时,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和错误。需要进一步改进我们的教育方式方法,而不是用学费、用一些框框来约束我们的天才。
三是我们这个社会应该反思。“熊猫病毒”事件并没有一些人说的那么简单,仅仅是李某人品的问题,也没有必要拿什么“有才无德”来说事。社会埋没了人才,社会应承担相应的责任!“熊猫病毒”事件给我们的启示教育还在于,我们应该以此为教训,吸取教训,亡羊补牢,尽快出台相应的应对措施,建立人才显现的渠道,以防今后发生类似的事件,防止诸如天才李某等人不被社会企业承认悲剧的产生,以免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这才是我们眼下应该扑下身子实实在在从事的紧迫事情。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您可能需要的服务
百度律临官方认证律师咨询
平均3分钟响应
|
问题解决率99%
|
24小时在线
立即免费咨询律师
19543人正在获得一对一解答
呼和浩特草原之歌3分钟前提交了问题
福州梦中仙子3分钟前提交了问题
昆明彩云之南5分钟前提交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