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美术素养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这种素养具体应该包括三个方面,那就是美术学科基本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程标准在课程具体目标中提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开阔视野、拓展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 “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于学生的内省和内化,强调通过学生自己亲身的活动,感受活动的价值,从而形成稳定的态度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具体到美术教育上来,就是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是否感受关怀和尊重。如果得到关怀和尊重,学生就能够产生爱、快乐、欢喜与骄傲的情感,否则就会产生恨、厌恶和悔恨的情感。事实证明,缺乏情感的教育是苍白的。
态度是指个体对任何人、观念或事物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它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向三个成分。要让一个学生形成对美术学科的积极态度,那么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美术的重要性,在情感上喜欢这门课,进而在意向上形成认真学习美术的倾向性。
价值观是一种涉及行为方式和目标的持久信念。价值观是由人们对那些基本价值的看法、信念、信仰、理想等所构成,思想形式多种多样;反映了主体的根本地位、需要利益,及主体实现自己利益和需要的能力、活动方式等方面的主观特征,是以“信什么、要什么、坚持追求和实现什么”的方式存在的人的精神目标系统;起着评价标准的作用,是人们心目中用于衡量事物轻重、权衡得失的天平和尺子。
(1)有敏锐的视觉意识,对视觉现象和美术作品能做出积极的(或许还应该是独特的)反应;
(2)能自觉而大胆地运用美术的媒材和方法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追求艺术化生存;
(3)能不断追求更高的审美品位,又保持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
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是一种直接而稳定的学习动机,美术教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素养,能帮助学生了解美术教育的意义并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引导学生改变旧有的“传输——接受”的学习方式,完成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和心理。
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强调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参与。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途径是多方面的:美术兴趣的激发;观察能力的培养;审美能力的培养;创造能力的增强;综合探索能力的开拓。
要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是先决条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动力。兴趣作为一各自觉的动机,是智慧和灵感活动的起点,是对所从事活动有所创造的重要条件。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学习兴趣的培养是逐步形成的,教师唤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学习创作中,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降低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和要求,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激发学习动力,努力追求生活的艺术化。在学生当中,兴趣爱好不同。这就要在教学中提倡因材、因人思教,深入浅出,把深奥的道理用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形式、语言传授,从而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应当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运用各种有趣的教学手段,如范画、参观、欣赏、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从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观察能力的培养是重要一环。
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于美术学科来说,观察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观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启发、引导学生用他们的眼、耳、手、鼻等去感受、发现周围事物形状、大小、颜色等变化,并由此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刺激其从事绘画表现的意欲。总之,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观察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观察能力的形成对学生的想象、思维、创造、操作和审美具有推动作用。
要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审美能力的培养不能忽视。
马克思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作为一个人,不懂得审美是不行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可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巨大功能,要让学生接触大量高水平的美术作品,丰富学生的形象储存。还可以定期在校园和社区举办师生书画作品展。给学生提供观赏、交流、借鉴的机会,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创造能力的培养最为关键。
实践性强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源泉,学生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创造思维的萌发,更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创造力是人人都有的,只有将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宝贵资源,积极开发,才能培养真正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作为美术教师,要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要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综合探索能力的培养是发展趋势。
综合指的是多种学科之间的统一,美术活动的综合可分为三个层次。其一是融美术各学习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的综合运用;其二是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其三是美术与现实社会相结合。这些综合并且都有一定的交叉性。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可将各学科的知识层面渗透进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作为教育者应多给学生提供这种探究的机会,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励他们不断的去探索,从而走上成功之路。
鉴于以上的研究、探索、认识到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多渠道的、综合性的,就象大江需要众多的支流来汇集一样,也就是说,知识在于积累。对学生美术兴趣的激发,观察能力的增强,审美能力的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探索能力的开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时对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美术课程是具有人文性质的课程。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应该在特定文化环境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含义。帮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更好地理解一定的社会人文和科学特征。大家都知道有一幅油画叫《父亲》,作者是罗中立,那个油画中的“父亲”是什么样的表情,相信大家印象很深刻。罗中立创作此幅油画的背景是什么?罗中立当时作为知识青年下放在一个农村,有一年的除夕夜,他上厕所时看到一个老人在厕所里傻呆呆的蹲着,问他为何不回家?那个老人说,他的工作是守粪,因此不离开。当时罗中立已经在构思着——“父亲”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后来从外面拿来了酒,和这个老人一起度过了除夕夜,创作出了油画《父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于学生的内省和内化,强调通过学生自己亲身的活动,感受活动的价值,从而形成稳定的态度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具体到美术教育上来,就是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是否感受关怀和尊重。如果得到关怀和尊重,学生就能够产生爱、快乐、欢喜与骄傲的情感,否则就会产生恨、厌恶和悔恨的情感。事实证明,缺乏情感的教育是苍白的。
态度是指个体对任何人、观念或事物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它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向三个成分。要让一个学生形成对美术学科的积极态度,那么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美术的重要性,在情感上喜欢这门课,进而在意向上形成认真学习美术的倾向性。
价值观是一种涉及行为方式和目标的持久信念。价值观是由人们对那些基本价值的看法、信念、信仰、理想等所构成,思想形式多种多样;反映了主体的根本地位、需要利益,及主体实现自己利益和需要的能力、活动方式等方面的主观特征,是以“信什么、要什么、坚持追求和实现什么”的方式存在的人的精神目标系统;起着评价标准的作用,是人们心目中用于衡量事物轻重、权衡得失的天平和尺子。
(1)有敏锐的视觉意识,对视觉现象和美术作品能做出积极的(或许还应该是独特的)反应;
(2)能自觉而大胆地运用美术的媒材和方法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追求艺术化生存;
(3)能不断追求更高的审美品位,又保持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
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是一种直接而稳定的学习动机,美术教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素养,能帮助学生了解美术教育的意义并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引导学生改变旧有的“传输——接受”的学习方式,完成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和心理。
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强调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参与。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途径是多方面的:美术兴趣的激发;观察能力的培养;审美能力的培养;创造能力的增强;综合探索能力的开拓。
要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是先决条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动力。兴趣作为一各自觉的动机,是智慧和灵感活动的起点,是对所从事活动有所创造的重要条件。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学习兴趣的培养是逐步形成的,教师唤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学习创作中,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降低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和要求,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激发学习动力,努力追求生活的艺术化。在学生当中,兴趣爱好不同。这就要在教学中提倡因材、因人思教,深入浅出,把深奥的道理用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形式、语言传授,从而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应当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运用各种有趣的教学手段,如范画、参观、欣赏、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从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观察能力的培养是重要一环。
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于美术学科来说,观察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观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启发、引导学生用他们的眼、耳、手、鼻等去感受、发现周围事物形状、大小、颜色等变化,并由此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刺激其从事绘画表现的意欲。总之,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观察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观察能力的形成对学生的想象、思维、创造、操作和审美具有推动作用。
要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审美能力的培养不能忽视。
马克思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作为一个人,不懂得审美是不行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可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巨大功能,要让学生接触大量高水平的美术作品,丰富学生的形象储存。还可以定期在校园和社区举办师生书画作品展。给学生提供观赏、交流、借鉴的机会,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创造能力的培养最为关键。
实践性强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源泉,学生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创造思维的萌发,更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创造力是人人都有的,只有将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宝贵资源,积极开发,才能培养真正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作为美术教师,要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要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综合探索能力的培养是发展趋势。
综合指的是多种学科之间的统一,美术活动的综合可分为三个层次。其一是融美术各学习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的综合运用;其二是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其三是美术与现实社会相结合。这些综合并且都有一定的交叉性。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可将各学科的知识层面渗透进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作为教育者应多给学生提供这种探究的机会,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励他们不断的去探索,从而走上成功之路。
鉴于以上的研究、探索、认识到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多渠道的、综合性的,就象大江需要众多的支流来汇集一样,也就是说,知识在于积累。对学生美术兴趣的激发,观察能力的增强,审美能力的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探索能力的开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时对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美术课程是具有人文性质的课程。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应该在特定文化环境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含义。帮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更好地理解一定的社会人文和科学特征。大家都知道有一幅油画叫《父亲》,作者是罗中立,那个油画中的“父亲”是什么样的表情,相信大家印象很深刻。罗中立创作此幅油画的背景是什么?罗中立当时作为知识青年下放在一个农村,有一年的除夕夜,他上厕所时看到一个老人在厕所里傻呆呆的蹲着,问他为何不回家?那个老人说,他的工作是守粪,因此不离开。当时罗中立已经在构思着——“父亲”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后来从外面拿来了酒,和这个老人一起度过了除夕夜,创作出了油画《父亲》。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