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蝈蝈的阅读答案 5
展开全部
一、整体把握
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科学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这也是法布尔《昆虫记》整部书的特色。鲁迅曾把《昆虫记》称为“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的确如此,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先让学生认真地把课文读一遍,画出生字词。然后读第二遍,画出自己认为最精彩的段落或句子。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切实地感受课文内容。
作者用什么方法引出蝈蝈呢?第1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有忘记去观察昆虫。“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所热爱的事业是多么执著!搞科学研究需要这样的精神。第2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蝈蝈。这是多么富有匠心的写作思路!
从第3段开始介绍蝈蝈。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来写蝈蝈。先写它的歌声。蝈蝈的声音是“窃窃自语”,“像是滑轮的响声”,“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作响”,声音“喑哑”“尖锐”“短促”“清脆”。当四周的蛙声和其他虫鸣沉寂时,蝈蝈的声音则显得“非常柔和”。这些描述都表现出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特别是“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流露出了多么浓厚炽热的感情!
进入第4段,开始写蝈蝈的食物习性,一直写到最后一段,这是文章的主体。这部分 内容是观察金属网罩里的蝈蝈。作者为了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不仅到野外去观察,还捉了许多养在家里,这就是他的实验室。蝈蝈长得什么样呢?作者作了一番描述:“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优美的语言刻画出蝈蝈可爱的样子。接下来,作者写蝈蝈的食物。作者把蝈蝈和螽斯比较着写,它们都不太喜欢吃莴苣叶。这使作者遇到了“麻烦”。“麻烦”一词表现作者对蝈蝈悉心照料不怕麻烦的态度。作者推测蝈蝈可能吃鲜肉。这样的介绍,与一般的说明文不同。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亲切自然,富有文学笔法,是法布尔《昆虫记》的特色。这种笔法非常受青少年的欢迎。作者是如何知道蝈蝈最喜欢吃什么食物的呢?一句话,通过观察。清晨,作者散步时看到的一幕揭开了蝈蝈食物之谜——捕蝉为食。那么蝈蝈为什么最喜欢吃蝉的肚子呢?“是不是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欢迎呢?”作者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实验和观察。第7段写揭开了蝈蝈首先吃蝉肚子的秘密,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8、9、10三段是对蝈蝈食性的补充说明。11段写蝈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从不争吵。
本文没有丝毫机械呆板的介绍,自始至终饶有兴趣。文中表现出的作者仔细观察,细心揣摩的探索创新精神是十分可贵的,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
本文的写作特点很突出:1.文艺笔调。本文不像一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而是灵活生动,不拘一格。既有对昆虫的形象描写,又有个人感情的流露。2.生动传神的语言。作者对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因此在语言的使用上尽量生动感人。比如,“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它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爪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这些语言都很传神。3.拟人手法的运用。像“蝈蝈在窃窃自语”“蝈蝈酷爱甜食”“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处在一起的”等都运用了拟人手法。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4.通过比较来写蝈蝈。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二、问题研究
本文的生字词比较多,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多读几遍,多写几遍,弄清意思。这些词语是:篝火、狩猎、喧嚣、弱肉强食、颚、钳子、喑哑、静谧、沉寂、更胜一筹、螽斯、莴苣、悬殊、踢蹬、津津有味、嗉囊、喙、吮取、酷爱、螳螂、贪婪、唾液。
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文章,教学时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千万不要上得枯燥乏味。因此,多读,让学生自己讨论是可取的办法。
6、7、8、9、10段都很短,一段一层意思,教师可让学生自己总结。比如教师可以提问:“这五段合并为一段行不行?为什么?”
练习说明
一 快速阅读课文,讨论并完成下列各题。
1.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3.课文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
1.这道题检查阅读效果,看看学生能否抓住文章的基本内容。参考答案: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同时,还有一句也写出了蝈蝈的外表特征:蝈蝈有着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作者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换对蝈蝈的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2.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我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3.“窃窃自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是拟人。这样写亲切自然,形象生动。
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科学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这也是法布尔《昆虫记》整部书的特色。鲁迅曾把《昆虫记》称为“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的确如此,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先让学生认真地把课文读一遍,画出生字词。然后读第二遍,画出自己认为最精彩的段落或句子。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切实地感受课文内容。
作者用什么方法引出蝈蝈呢?第1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有忘记去观察昆虫。“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所热爱的事业是多么执著!搞科学研究需要这样的精神。第2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蝈蝈。这是多么富有匠心的写作思路!
从第3段开始介绍蝈蝈。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来写蝈蝈。先写它的歌声。蝈蝈的声音是“窃窃自语”,“像是滑轮的响声”,“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作响”,声音“喑哑”“尖锐”“短促”“清脆”。当四周的蛙声和其他虫鸣沉寂时,蝈蝈的声音则显得“非常柔和”。这些描述都表现出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特别是“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流露出了多么浓厚炽热的感情!
进入第4段,开始写蝈蝈的食物习性,一直写到最后一段,这是文章的主体。这部分 内容是观察金属网罩里的蝈蝈。作者为了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不仅到野外去观察,还捉了许多养在家里,这就是他的实验室。蝈蝈长得什么样呢?作者作了一番描述:“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优美的语言刻画出蝈蝈可爱的样子。接下来,作者写蝈蝈的食物。作者把蝈蝈和螽斯比较着写,它们都不太喜欢吃莴苣叶。这使作者遇到了“麻烦”。“麻烦”一词表现作者对蝈蝈悉心照料不怕麻烦的态度。作者推测蝈蝈可能吃鲜肉。这样的介绍,与一般的说明文不同。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亲切自然,富有文学笔法,是法布尔《昆虫记》的特色。这种笔法非常受青少年的欢迎。作者是如何知道蝈蝈最喜欢吃什么食物的呢?一句话,通过观察。清晨,作者散步时看到的一幕揭开了蝈蝈食物之谜——捕蝉为食。那么蝈蝈为什么最喜欢吃蝉的肚子呢?“是不是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欢迎呢?”作者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实验和观察。第7段写揭开了蝈蝈首先吃蝉肚子的秘密,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8、9、10三段是对蝈蝈食性的补充说明。11段写蝈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从不争吵。
本文没有丝毫机械呆板的介绍,自始至终饶有兴趣。文中表现出的作者仔细观察,细心揣摩的探索创新精神是十分可贵的,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
本文的写作特点很突出:1.文艺笔调。本文不像一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而是灵活生动,不拘一格。既有对昆虫的形象描写,又有个人感情的流露。2.生动传神的语言。作者对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因此在语言的使用上尽量生动感人。比如,“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它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爪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这些语言都很传神。3.拟人手法的运用。像“蝈蝈在窃窃自语”“蝈蝈酷爱甜食”“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处在一起的”等都运用了拟人手法。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4.通过比较来写蝈蝈。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二、问题研究
本文的生字词比较多,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多读几遍,多写几遍,弄清意思。这些词语是:篝火、狩猎、喧嚣、弱肉强食、颚、钳子、喑哑、静谧、沉寂、更胜一筹、螽斯、莴苣、悬殊、踢蹬、津津有味、嗉囊、喙、吮取、酷爱、螳螂、贪婪、唾液。
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文章,教学时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千万不要上得枯燥乏味。因此,多读,让学生自己讨论是可取的办法。
6、7、8、9、10段都很短,一段一层意思,教师可让学生自己总结。比如教师可以提问:“这五段合并为一段行不行?为什么?”
练习说明
一 快速阅读课文,讨论并完成下列各题。
1.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3.课文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
1.这道题检查阅读效果,看看学生能否抓住文章的基本内容。参考答案: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同时,还有一句也写出了蝈蝈的外表特征:蝈蝈有着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作者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换对蝈蝈的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2.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我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3.“窃窃自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是拟人。这样写亲切自然,形象生动。
展开全部
一 快速阅读课文,讨论并完成下列各题。
1.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3.课文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答案:
1.这道题检查阅读效果,看看学生能否抓住文章的基本内容。参考答案: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作者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
2.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3.“窃窃自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是拟人。这样写亲切自然,形象生动。
二 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啼,辨别这些声音,并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
此题旨在鼓励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实现跨学科交流。
1.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3.课文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答案:
1.这道题检查阅读效果,看看学生能否抓住文章的基本内容。参考答案: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作者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
2.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3.“窃窃自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是拟人。这样写亲切自然,形象生动。
二 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啼,辨别这些声音,并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
此题旨在鼓励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实现跨学科交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0-11-26
展开全部
《绿色蝈蝈》?
请问是谁写的?
我好查找
请问是谁写的?
我好查找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