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由上一节的国际测试结果可以看出,曾受儒家文化影响过的东亚各国和地区的数学成绩普遍较好。中国大陆、台湾、香港,13岁孩子的数学成绩名列前茅。汉字文化圈内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数学成绩普遍优良。这一现象,我们首先要从文化的层面进行分析。 一. 儒家文化下的教育传统。 儒家文化下的教育特征,可以概括为"苦读+考试"。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为了读书,提倡"头悬梁、锥刺股"。读书的目的则是为了通过科举考试,博取功名。这种传统,至今对数学教育有重大影响。具体说来有: 儒家文化鼓励读书人"为今生今世建功立业而奋斗",读书目的明确,有兴趣要学,没有兴趣也要学。读书的动力来源于现世功业,不寄托于"来世"。 家庭的严格管束。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很高,因而要求子女努力学习, "听老师的话",遵守纪律,刻苦学习。 教育的古训是强调背诵、模仿记忆、"熟能生巧"。"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大运动量的"数学练习"是考试成功的基础。 中国古代数学的"计算"传统。中国帝王称为"天子",算学为天文历法服务。因此,计算为第一要事,至于"推理、证明"则较少涉及。普遍使用"数学"一词是1930年代以后的事。中国的珠算技能、善背口诀存在于民俗文化之中。此外,中国的数字读音为单音节,计算口诀琅琅上口, 便于记忆,也是一大优点。 以上特点,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华人聚居区,乃至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二. 儒家文化本身的演绎特征。 首先,儒家文化本身是一个演绎系统。我们可以作这样的类比: 儒家经典相当于数学的公理 朱熹等为经典作注引申是构作定理和论证 读书人的任务是按朱熹的标准答案做练习。 儒家文化的思想体系, 从表面上看似乎不讲究逻辑推理和演绎论证。但就整体来看, 思维方式是收敛的, 封闭的, 演绎的。与此相反,凡是涉及创造、探索和发现的发散思维层面, 只要和经典论述有所抵触,则绝对不能允许。这种演绎式的封闭思想体系,不鼓励创新, 自然会扼杀一切创造,包括数学上创造。相比之下,儒家学说虽不重视数学, 但是对数学上的逻辑演绎方法, 却并不拒绝和反对。 儒家文化是一种注释文化。学者只能为圣人的话做"注解",自己的学术研究都是为了证明"圣人"的话是对的。这种思想体系不可避免地渗入中国知识分子的血液之中,在思想深处压抑着创造性,包括数学的创新精神。 三. 清代儒家"考据文化"为数学的逻辑推理要求提供了舞台。 如果说,儒家文化宏观上是一个收敛的演绎体系。那么18世纪中国的考据文化则体现了儒家的治学方法。清代雍正朝大兴文字狱,知识分子被迫到"故纸堆"里讨生活,考证每一个字的古音古义,各种古文献的版本、真伪、作者等等。戴震(1724-1777)为代表的考据学派,以慎重求证的治学态度,极力反对那种空泛而粗放的论证方法。戴震曾批评以前的治学方法是"依于传闻,以拟其是;择于众说,以裁其优;出于空言,以定其论;据于孤证,以信其通"。也就是说,考据学派把儒家文化体系在微观上进一步演绎化, 逻辑化了。 考据依赖逻辑。例如,考据常用反证法。"假定此书为某人所著,则将和某事实违背,因此该书不可能为某人所撰"。这种重证据,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和方法,是考据学派能够通向现代科学,特别是数学的桥梁。著名学者梁启超曾说: "自清代考据学派200年之训练,成为一种遗传。我国学子之头脑渐趋于冷静慎密。此种性质实为科学成立之基本要素。我国对于形的科学(数理),渊源本远。用其遗传上极优粹之科学头脑,将来必可成为全世界第一等之科学国民"(《清代学术概论》。 这种"遗传"基因,直到今天依然存在。考据训练 = 科学精神,那么数学思想 = 逻辑方法,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一般以为,清代学术之特色为考据学,"明清一代学术走的是一条从反义理,重训诂,到独尊考据,再到兼重义理"的学术道路。这种考据到了独尊的程度,也就形成了一种文化。我们不妨称之为"考据文化"。考据文化使数学教育"重证据、讲推理"的特点得到充分发挥。中国知识分子的"考据文化"传统,把西方数学中的"创新"层面"过滤掉,只把"逻辑"曾面留下,以至于数学=逻辑的观念得到普遍认可,而数学的创新则不可避免地被冷落了。胡适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恐怕是大胆猜想不足,小心求证有余。数学上的创新想法得不到鼓励,一旦有小错,便被指责为犯"科学性错误",一辈子抬不起头来。在数学课堂上,此类现象绝非少见。 四. 儒家的"科举考试制度"形成了考试文化。 考试作为教育的指挥棒,古今中外都一样,但在中国更为突出。自从隋文帝于公元597年实行科举制度以来,通过考试博取功名,成为知识分子的唯一目标。 明清两代的八股文考试,使教育的目标更加贴近"金榜题名时, 洞房花烛夜"的人生追求。这种观念成为一种考试文化,一直影响到今天,数学教育自然也不能例外。 爱因斯坦在1935年纽约州立大学的一次毕业典礼上,认为旧学校给学生太多的"好胜心",而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李政道教授在复旦大学对大学生的演讲时说过,我们的传统总把学习"做学问",为什么你们老是在做"学答"? 这些话都是针对考试文化的弊端而说的。 实际上,考试是一把双刃剑。作为人才选拔,公平的考试是不可缺少的,至少在今天还没有办法加以取代。中国的统一高考制度,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必定还会继续。统一考试的弊端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家都做同样的题目,没有创造,没有个性。当代"高考"的危险在于"八股化"。对于八股考试的危害一面,我们的认识不能说很够了。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