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烈士纪念日英烈故事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的英雄事迹
谢晋元将军1905年生,广东梅州市蕉岭县人。1925年12月,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学习。1926年10月毕业,在国民革命军第一师任排长,参加过北伐战争。
张柏亭在《淞沪抗战纪要》中说他:“体格魁伟英俊,为人诚挚刚直,沉默少言,有守有为……”
他非常孝道,战斗打响几天前,谢晋元惊闻老母病重,更是夜夜思念,以泪洗面。他在给家人写信时立下遗嘱:“大丈夫光明磊落而生,亦必光明磊落而死。男对生死之义求仁得仁,泰山鸿毛之旨熟虑之矣。今日纵死,而男之英灵必流芳千古。故此日险恶之环境男从未顾及。如敌劫持之日,即男成仁之时。人生必有一死,此时此境而死,实人生之快事也……”
1937年“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淞沪抗战开始,谢晋元任陆军第八十八师二六二旅参谋主任,参加闸北八字桥战斗。后任五二四团团副,团长牺牲后接任团长,率部驻防北火车站,与日军对峙二个多月。88师所在的闸北地区,始终是战线旋回的轴心,88师也因此被日军称为“闸北可恨之敌”。蒋介石命令大部队撤离上海,但又令88师留在闸北,死守上海。 此时的88师已补充过5次,平均每班老兵不足2名,大部分连长战死,“一个团整整齐齐上去,下来时,只剩下几副伙食担子”。部队已经没有战斗力了。为了落实委员长的指示,88师师长孙元良决定,只留下一个团死守闸北――这就是“八百壮士”的由来。
“死守上海最后阵地”的命令,迅速地交到了时任88师262旅524团中校团副谢晋元的手上。孙元良要求他们,把指挥所设在88师原司令部“四行仓库”。闸北区的“四行仓库”原为盐业银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在上海设立的联合营业所的仓库,钢筋混凝土结构,可抵抗鬼子的中型山炮轰击。
该仓库坐落于苏州河边,在公共租界的西北方,与公共租界以铁丝网相隔。
其实,坚守四行仓库的只有一个营的兵力。该营士兵陈德松在《殊死报国的四行孤军》一文详细记述道:“以该团第一营为基干,组成加强营,仍用团番号。全团410人左右,一个机枪连三个步兵连,一个迫击炮排。”为迷惑敌人,在记者采访时,谢晋元假告800人。这才有了“八百壮士”之说。
曾进入四行仓库,亲睹八百壮士与敌血战的原国民党军委特务处驻上海办事处处长文强回忆说:“(谢晋元)与我且说且走,在仓库内巡视了一周。所到之处,营房布置整洁有序,井然不乱,间闻爱国歌曲,雄壮激越,令人振奋鼓舞。”
一营营长杨瑞符在《孤军奋斗四日记》中,记录了战斗的惨烈:“日军用探照灯照亮西藏路,以猛烈的机关枪封锁路口。十时许,敌火力更猛了,以平射炮及重迫击炮向四行仓库猛轰,最激烈时,每秒钟发炮一响……”
孤军官兵不是打仗,就是修工事,四个昼夜没有合眼,有的人干着干着就睡着了。“八百壮士”人人抱定必死的信念,争先杀敌。敌寇见屡攻不下,就想在楼下打一地道埋设炸弹。为了防我军枪击,顶着一块厚钢板移动到墙下。这时敢死队员陈树生二话不说,身绑手榴弹跳了下去,与10多名敌人同归于尽。
“见敌攻击不逞,大家兴高采烈,竟有顽皮的士兵,用长竹杆挑着钢盔,伸出窗外作我军窥探状,敌寇不察,竟以机关枪集中射击。我军见之,拍手大笑,捧腹不止。”
10月27日,上千的日军进犯,他沉着应战,号召壮士“要人在阵地在,誓与日军血战到底!”激战一天,毙敌80余名。率部孤军死守危楼,誓不投降的消息,迅速传遍上海,为国内外瞩目,赞誉他们为“八百壮士”。28日凌晨,官兵又在四行仓库屋顶升起中国国旗,表示捍卫祖国尊严,誓与侵略者战斗到底的决心。接着敌军攻势一次比一次猛烈,形势险恶。29日,写下遗书:“晋元决心殉国,誓不轻易撤退,亦不作片刻偷生之计,在晋元未死之前,必向倭寇索取相当代价。余一枪一弹,亦必与敌周旋到底!”30日,接蒋介石“珍重退入租界,继续为国努力”的手令。31日,敌又以飞机大炮攻击四行仓库(下图),他以3挺机枪掩护,率部冲出重围,退入租界。坚守仓库4昼夜,他们在四行仓库这块弹丸之地,击退敌军数十次进攻,毙敌200多人,伤者无数,自己仅阵亡9人,伤20余人。10月30日晚9时,谢晋元接到撤退命令。
谢晋元坚守四行仓库写下中国抗战史上极为壮烈的一页。消息传开,上海人民无不敬佩感泣,把他们誉为“八百壮士”。每天从早到晚,数以万计的各界群众,不顾北岸日军的流弹四射,纷纷聚集在苏州河南岸,表示对四行仓库孤军的尊敬和关心。10月28日黎明,上海市商会派出一名女童子军杨惠敏携带慰劳品,渡过苏州河进入四行仓库,向孤军敬献新制国旗,表示全市人民的崇高敬意,她还参加了孤军的升旗仪式:“没有旗杆,临时用两根竹杆连接扎成;没有音乐,只有一两声冷枪声;没有壮观的场面,只有十几位军人向国旗敬礼……”谢晋元命令将国旗在仓库大楼楼顶升起,隔河观望的群众无不拍手欢呼。每天一早,租界民众就爬上高楼顶,看孤军杀敌。发现敌人来袭,就喊话通知孤军。喊话听不到,有人搬来大黑板,哪里有敌人行动,即用大字写在黑板上,并画出敌人的行进图。
不久,以《歌八百壮士》为题的歌曲也创作出来:“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同胞们起来,快快上战场,拿八百壮士做榜样!“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歌中的谢团长就是谢晋元。
他受到上级通令嘉奖,升任为上校团长。部队退入租界后,正待整装再战,被英军解除武装,送往胶州路“孤军营”,受尽凌辱。他满腔悲愤,每日清晨带领孤军唱国歌,举行精神升旗仪式,出操上课,教育部属勿忘爱国军人的人格和国格。1938年8月11日晨,为纪念“八一三”抗战一周年,率部升起国旗。当天下午遭到万国商团外籍军队包围冲击营房,夺去了国旗。他指挥壮士展开搏斗,4名壮士牺牲,100余人负伤。孤军被送往外滩中央银行大楼幽禁。他下令开展绝食斗争。工部局被迫让步,将他们送回孤军营,奉还国旗,抚恤死难壮士,并对此事件表示歉意。1940年3月,汉奸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派员以陆军总司令的高官诱降,他严词斥道:“尔等行为,良心丧尽,认贼作父,愿作张邦昌,甘作亡国奴。我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以保国为民为天职,余志已决,决非任何甘言利诱所能动,休以狗彘不如之言来污我,你速去,休胡言。”敌伪见软硬兼施无效。1941年4月,被日、伪收买的叛兵4人在24日早上,谢晋元率官兵出操,发现几名士兵缺席,亲往传询,已被汪伪特务机关收买的几个民族败类,用匕首将谢晋元刺死。谢晋元时年37岁。
全国,特别是上海的民众得知谢晋元遇害的噩耗后,极为悲愤,各界人士纷纷用各种方式悼念抗日英雄。4月25日前往送葬者达7万余众。同年5月,国民政府通令嘉奖,追赠他为陆军少将。毛泽东高度赞誉“八百壮士”为“民族典型”。蒋中正誉其为“精忠贯日”。 为弘扬将军精神,蕉岭县人民政府1998年拨专款赎回已散失的故居房屋,整修后批准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拨专款兴建了谢晋元纪念馆,与故居原有建筑相连互映,并珍藏了大量展现将军生平事迹的图片实物。谢晋元故居每年吸引了大量海内外华裔子孙及国际友人前来景仰参观。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建立晋元高级中学。1983年春,上海市人民政府在虹桥万国公墓重建其陵墓,以彰其“参加抗日,为国捐躯”的光辉业绩。
抗日战争刚结束,三年内战又开始了。1946年,名扬天下的“八百壮士”的幸存者们,不愿打内战,从各地回到上海,有的当了车夫,有的当了警察,有的去做了苦力,总计100余人。他们请回老团长的遗霜凌维诚,在老团长的陵墓四周搭起棚子住了下来。
谢晋元将军1905年生,广东梅州市蕉岭县人。1925年12月,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学习。1926年10月毕业,在国民革命军第一师任排长,参加过北伐战争。
张柏亭在《淞沪抗战纪要》中说他:“体格魁伟英俊,为人诚挚刚直,沉默少言,有守有为……”
他非常孝道,战斗打响几天前,谢晋元惊闻老母病重,更是夜夜思念,以泪洗面。他在给家人写信时立下遗嘱:“大丈夫光明磊落而生,亦必光明磊落而死。男对生死之义求仁得仁,泰山鸿毛之旨熟虑之矣。今日纵死,而男之英灵必流芳千古。故此日险恶之环境男从未顾及。如敌劫持之日,即男成仁之时。人生必有一死,此时此境而死,实人生之快事也……”
1937年“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淞沪抗战开始,谢晋元任陆军第八十八师二六二旅参谋主任,参加闸北八字桥战斗。后任五二四团团副,团长牺牲后接任团长,率部驻防北火车站,与日军对峙二个多月。88师所在的闸北地区,始终是战线旋回的轴心,88师也因此被日军称为“闸北可恨之敌”。蒋介石命令大部队撤离上海,但又令88师留在闸北,死守上海。 此时的88师已补充过5次,平均每班老兵不足2名,大部分连长战死,“一个团整整齐齐上去,下来时,只剩下几副伙食担子”。部队已经没有战斗力了。为了落实委员长的指示,88师师长孙元良决定,只留下一个团死守闸北――这就是“八百壮士”的由来。
“死守上海最后阵地”的命令,迅速地交到了时任88师262旅524团中校团副谢晋元的手上。孙元良要求他们,把指挥所设在88师原司令部“四行仓库”。闸北区的“四行仓库”原为盐业银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在上海设立的联合营业所的仓库,钢筋混凝土结构,可抵抗鬼子的中型山炮轰击。
该仓库坐落于苏州河边,在公共租界的西北方,与公共租界以铁丝网相隔。
其实,坚守四行仓库的只有一个营的兵力。该营士兵陈德松在《殊死报国的四行孤军》一文详细记述道:“以该团第一营为基干,组成加强营,仍用团番号。全团410人左右,一个机枪连三个步兵连,一个迫击炮排。”为迷惑敌人,在记者采访时,谢晋元假告800人。这才有了“八百壮士”之说。
曾进入四行仓库,亲睹八百壮士与敌血战的原国民党军委特务处驻上海办事处处长文强回忆说:“(谢晋元)与我且说且走,在仓库内巡视了一周。所到之处,营房布置整洁有序,井然不乱,间闻爱国歌曲,雄壮激越,令人振奋鼓舞。”
一营营长杨瑞符在《孤军奋斗四日记》中,记录了战斗的惨烈:“日军用探照灯照亮西藏路,以猛烈的机关枪封锁路口。十时许,敌火力更猛了,以平射炮及重迫击炮向四行仓库猛轰,最激烈时,每秒钟发炮一响……”
孤军官兵不是打仗,就是修工事,四个昼夜没有合眼,有的人干着干着就睡着了。“八百壮士”人人抱定必死的信念,争先杀敌。敌寇见屡攻不下,就想在楼下打一地道埋设炸弹。为了防我军枪击,顶着一块厚钢板移动到墙下。这时敢死队员陈树生二话不说,身绑手榴弹跳了下去,与10多名敌人同归于尽。
“见敌攻击不逞,大家兴高采烈,竟有顽皮的士兵,用长竹杆挑着钢盔,伸出窗外作我军窥探状,敌寇不察,竟以机关枪集中射击。我军见之,拍手大笑,捧腹不止。”
10月27日,上千的日军进犯,他沉着应战,号召壮士“要人在阵地在,誓与日军血战到底!”激战一天,毙敌80余名。率部孤军死守危楼,誓不投降的消息,迅速传遍上海,为国内外瞩目,赞誉他们为“八百壮士”。28日凌晨,官兵又在四行仓库屋顶升起中国国旗,表示捍卫祖国尊严,誓与侵略者战斗到底的决心。接着敌军攻势一次比一次猛烈,形势险恶。29日,写下遗书:“晋元决心殉国,誓不轻易撤退,亦不作片刻偷生之计,在晋元未死之前,必向倭寇索取相当代价。余一枪一弹,亦必与敌周旋到底!”30日,接蒋介石“珍重退入租界,继续为国努力”的手令。31日,敌又以飞机大炮攻击四行仓库(下图),他以3挺机枪掩护,率部冲出重围,退入租界。坚守仓库4昼夜,他们在四行仓库这块弹丸之地,击退敌军数十次进攻,毙敌200多人,伤者无数,自己仅阵亡9人,伤20余人。10月30日晚9时,谢晋元接到撤退命令。
谢晋元坚守四行仓库写下中国抗战史上极为壮烈的一页。消息传开,上海人民无不敬佩感泣,把他们誉为“八百壮士”。每天从早到晚,数以万计的各界群众,不顾北岸日军的流弹四射,纷纷聚集在苏州河南岸,表示对四行仓库孤军的尊敬和关心。10月28日黎明,上海市商会派出一名女童子军杨惠敏携带慰劳品,渡过苏州河进入四行仓库,向孤军敬献新制国旗,表示全市人民的崇高敬意,她还参加了孤军的升旗仪式:“没有旗杆,临时用两根竹杆连接扎成;没有音乐,只有一两声冷枪声;没有壮观的场面,只有十几位军人向国旗敬礼……”谢晋元命令将国旗在仓库大楼楼顶升起,隔河观望的群众无不拍手欢呼。每天一早,租界民众就爬上高楼顶,看孤军杀敌。发现敌人来袭,就喊话通知孤军。喊话听不到,有人搬来大黑板,哪里有敌人行动,即用大字写在黑板上,并画出敌人的行进图。
不久,以《歌八百壮士》为题的歌曲也创作出来:“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同胞们起来,快快上战场,拿八百壮士做榜样!“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歌中的谢团长就是谢晋元。
他受到上级通令嘉奖,升任为上校团长。部队退入租界后,正待整装再战,被英军解除武装,送往胶州路“孤军营”,受尽凌辱。他满腔悲愤,每日清晨带领孤军唱国歌,举行精神升旗仪式,出操上课,教育部属勿忘爱国军人的人格和国格。1938年8月11日晨,为纪念“八一三”抗战一周年,率部升起国旗。当天下午遭到万国商团外籍军队包围冲击营房,夺去了国旗。他指挥壮士展开搏斗,4名壮士牺牲,100余人负伤。孤军被送往外滩中央银行大楼幽禁。他下令开展绝食斗争。工部局被迫让步,将他们送回孤军营,奉还国旗,抚恤死难壮士,并对此事件表示歉意。1940年3月,汉奸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派员以陆军总司令的高官诱降,他严词斥道:“尔等行为,良心丧尽,认贼作父,愿作张邦昌,甘作亡国奴。我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以保国为民为天职,余志已决,决非任何甘言利诱所能动,休以狗彘不如之言来污我,你速去,休胡言。”敌伪见软硬兼施无效。1941年4月,被日、伪收买的叛兵4人在24日早上,谢晋元率官兵出操,发现几名士兵缺席,亲往传询,已被汪伪特务机关收买的几个民族败类,用匕首将谢晋元刺死。谢晋元时年37岁。
全国,特别是上海的民众得知谢晋元遇害的噩耗后,极为悲愤,各界人士纷纷用各种方式悼念抗日英雄。4月25日前往送葬者达7万余众。同年5月,国民政府通令嘉奖,追赠他为陆军少将。毛泽东高度赞誉“八百壮士”为“民族典型”。蒋中正誉其为“精忠贯日”。 为弘扬将军精神,蕉岭县人民政府1998年拨专款赎回已散失的故居房屋,整修后批准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拨专款兴建了谢晋元纪念馆,与故居原有建筑相连互映,并珍藏了大量展现将军生平事迹的图片实物。谢晋元故居每年吸引了大量海内外华裔子孙及国际友人前来景仰参观。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建立晋元高级中学。1983年春,上海市人民政府在虹桥万国公墓重建其陵墓,以彰其“参加抗日,为国捐躯”的光辉业绩。
抗日战争刚结束,三年内战又开始了。1946年,名扬天下的“八百壮士”的幸存者们,不愿打内战,从各地回到上海,有的当了车夫,有的当了警察,有的去做了苦力,总计100余人。他们请回老团长的遗霜凌维诚,在老团长的陵墓四周搭起棚子住了下来。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