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忙翻译一下下面这段古文?

考自古文集之富,未有过於世贞者。其摹秦仿汉,与七子门径相同。而博综典籍,谙习掌故,则后七子不及,前七子亦不及,无论广续诸子也。惟其早年,自命太高,求名太急,虚憍恃气,持论... 考自古文集之富,未有过於世贞者。其摹秦仿汉,与七子门径相同。而博综典籍,谙习掌故,则后七子不及,前七子亦不及,无论广续诸子也。惟其早年,自命太高,求名太急,虚憍恃气,持论遂至一偏。又负其渊博,或不暇检点,贻议者口实。故其盛也,推尊之者遍天下;及其衰也,攻击之者亦遍天下。平心而论,自李梦阳之说出,而学者剽窃班、马、李、杜;自世贞之集出,学者遂剽窃世贞。故艾南英《天佣子集》有曰:“后生小子不必读书,不必作文,但架上有《前后四部稿》,每遇应酬,顷刻裁割,便可成篇。骤读之,无不浓丽鲜华,绚烂夺目;细案之,一腐套耳”云云。其指陈流弊,可谓切矣。然世贞才学富赡,规模终大。譬诸五都列肆,百货具陈,真伪骈罗,良楛淆杂,而名材瑰宝,亦未尝不错出其中。知末流之失可矣。以末流之失而尽废世贞之集,则非通论也。 展开
tangjkf
推荐于2016-03-24 · TA获得超过102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2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81万
展开全部
先解释几个名词:
一、世贞:就是王世贞。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后七子”领袖之一,力主诗必盛唐。官刑部主事,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卒赠太子少保。好为古诗文,始于李攀龙主文盟,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
二、前七子
明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首见于《明史·李梦阳传》。为区别后来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七子,世称"前七子"。
三、后七子
明嘉靖、隆庆年间(1522-1566)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名称首见于《明史·文苑·李攀龙传》。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
四、班、马、李、杜:班固(汉书作者)、司马相如、李白、杜甫

五、末流:已经衰落并失去原有的精神实质的艺术、文艺等流派
六、文集是人物诗文作品的汇编,明代以前文集多散失,我们现在看的文集,大多为明代编辑。
文章翻译:
这篇文章出自《四库提要》
考证自古以来文集的丰富程度,没有比得过王世贞的人。他模仿秦汉文学,和前七子的路道一样。但是论博览各类典籍、熟习历史各种旧制、名人轶事,那么后七子比不上他,前七子也比不上,更不要说广续诸子了。只是他年轻时,自命清高,急于追求功名,骄傲嚣张,言论有些偏激。而且他自负自己学识渊博,有的时候不注意检点,被喜欢议论的人抓了口实。所以他辉煌的时候,推崇的人遍布天下,等到他衰败的的时候,攻击他的人也遍布天下。平心而论,从李梦阳的学说出来后,学者都学习模仿班、马、李、杜;从王世贞的文集出来后,学者就学习模仿王世贞了。所以艾南英《天佣子集》中有文字说道:“后生小子可以不读书,不写文章,只要书架上有《前后四部稿》,每次遇到应酬,顷刻间(选取《前后四部稿》中部分文章进行)裁剪,就可以成为(一篇新的)文章了。突然一读,(新文章)都是浓丽鲜华,绚烂夺目,但是细细品读,都是一些腐朽的套路”等等。这篇文章指出了当时学者的弊病(也是指王世贞流派的弊病),可以说非常贴切。但是王世贞才学八斗,涉及面还是非常大的。譬如各朝各代典籍制度(等等),各类杂七杂八混在一起,真假难辨,良莠不齐,而一些有价值的材料文献,也不能够说不在其中(也就是说王世贞的文集中还是有很多好东西的)。(我们现在)知道(王世贞的流派)是末流就可以了。(但是)因为是末流就全部废弃王世贞的文集学说,就不是可取的了。(就是说虽然王世贞的流派有其弊病,我们不能模仿,但是他的学说文集里面还是有很多有价值、值得学习的东西,不能一棒子打死,全都不看。)
这是鄙人就文章字面翻译,学识有限,对古代文学流派无深入研究,仅做参考。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