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追问追答
追问
不是地图、方位,我要的是文字资料,谢谢!
追答
有一篇文章《我与盐务街》,也许能解答您的问题,全文如下:
都市里的大街小巷,是深藏于市民记忆里的一张张网。贵阳市北面的盐务街,是一条窄窄的,普通的小街,它在我记忆里蛰伏了60多年……
1946年,我17岁,母亲携我与小妹从老远的海滨古城福州来到贵阳,与离别13载的父亲团圆。父亲在我4岁那年就离家远走扬州谋生。抗战之初随两淮盐务局节节撤退到了贵阳。战后复员,他没有人事背景,无法调回家乡,才把家眷接来贵阳。抵筑那天,父亲雇了一辆马车来接我们。我从小没见过那么寒酸的马车,薄薄的木板车厢,土红漆斑驳褪色,沿途马蹄嘚嘚,马粪撒地,载着我家4口人直奔六广门外的盐务新村。从此,我和盐务街结下了缘分。
那个年代,贵阳城区很小,出六广门便是乡村。举眼一片菜地,今日的八角岩宾馆一带还有许多粪堆,如今的贵州日报报社宿舍,本名豺狗弯,当年一片荒凉。这一方唯有今之盐务街别有一番景象。街口位置,有两座方形高大的石砌门柱,上刻“盐务新村”4个大字,描了红,朴拙而庄严。门前有盐警站岗,更觉神气。进门右侧是一大排灰扑扑的盐仓,大卡车,马驼子挤成一团,在那儿卸盐、装盐。一群穷汉子穷娃子争先恐后地伏地抢扫散落的碎盐。他们衣衫褴褛,脸色苍黄,麻利而惶张,手执刷把撮箕,弯着身子扒在车底周边拾盐末。当年,盐务新村刚刚草创,四周空旷,一如荒郊。左侧一条清溪缓缓流过,三三两两浣衣女蹲在岸边,依水手举木棒,在光滑的溪石上啪啪地捣洗衣衫。溪水潺潺,垂柳青青,捣衣声声,那田园般的恬静,恰与盐仓前的人声嘈杂,拾碎盐人的窘状,缀成两幅不协调的刺眼画面。
我们的马车进入这个世界,忽见背夫搬运那黝黑石块似的东西,生长海边的我不知何物。父亲说“贵州不产盐,这是四川自流井熬制的块盐,叫做盐巴。”我才隐约地意识到,原来,盐在贵州是很金贵的。这里正是全省食盐集散地,盐务运销中心,关系全省民生大计之重地啊。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