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头脑很好但就是不喜欢数学怎么办
展开全部
可能会对你有用
你们能告诉米老鼠这是为什么吗?通过这样生动有趣,绘声绘色的讲故事,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他们思考专注、讨论热烈,终于帮米老鼠找出了问题的答案,原来,米老鼠跑二个半圈是(150+200)×2×2=1400米。这个故事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境中,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新奇、好奇,从而唤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创设疑问性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的关键处巧设疑问,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思去想,教师再加以点拨、指导,才能一触即发地驱动思维活动,使他们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在教学“因数末尾有零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我特意安排一场师生口算比赛,当然是老师屡屡得胜。学生很惊讶老师算题的速度,急于探索其中的秘密,这时,我出示下表:
因数 20 300 50 4000 700 3000 80 因数 3 5 4 6 3 3 9 积
60
1500
200
24000 2100
9000
7200
我先引导学生观察:得数的末尾与因数的末尾的零,当学生发现奥妙后,让他们充分讨论,揭开算题速度快的方法,教师紧跟着总结:先不计算两、三位末尾的零,只用一位数去乘两、三位数零前面的数,
再在积的末尾将零补写上。学生恍然大悟,学习兴趣倍增。很快掌握末尾有零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并从中悟出规律。 三、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我们教师要主意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新知识的出现形式,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探索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如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研究,让学生在开放的时空中独立思考,合作研讨。结果学生学得比预期得还好。这样安排,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都得到了成功探索的体验。既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四、创设操作性情境,增添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少不了动手,探求新知识,更离不开动手操作。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反映其内部思维的认知活动。我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并通过他们自己动手测量、演示和操作来获得学习成效
的情境。这种情景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使他们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别拿出9根、10根、11根、12根的小棒,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各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分别剩下几根?再让学生列式:9÷4=2┅┅1,10÷4=2┅┅2,11÷4=2┅┅3,12÷4=3。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在除数是4的除法算式中,余数有几种可能,除数与余数的大小有何关系?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不但自己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揭示“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规律,而且给学生增添了学习兴趣。
五、巧设练习性情境,升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巩固新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思维品质、实施因材施教、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教学时,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新、好奇、好强、好胜等特点,设计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练习,对练习的层次、方式、题型等作科学的安排,适时适当安排一些游戏、竞赛、开放性练习等,让学生在练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升华学习兴趣。
游戏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形式,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低年级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较差,注意力不能持久。根
据这一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中,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让他们在学习中提高兴趣、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例如在课堂练习时,我经常安排一分钟的抢答、邮递员送信、找朋友、接力赛、对口令等游戏。例如:一分钟的抢答,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算题,把全班学生分成几组,每组选2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再如:学习“元、角、分”,我让学生做“争当优秀营业员”的游戏,学生手拿人民币,到老师这购买物品。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既受到了数学思想的熏陶,又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开放性习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在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练习的同时,精心设计一些形式新颖、解法活的开放题。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练习,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一瓶矿泉水连瓶一共重800克,喝去一半的水,连瓶一块称,还剩550克。瓶里原来有多少克油?空瓶重多少克?”这是一道开放题,动手操作题,学生必须去思考,或者动手去做一做。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争论中互相交流、自我评价、自我完善,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又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另外小学生普遍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总想找机会显露自己,以赢得老师的赞赏或引起同学的注意,一旦他们在竞争中获胜,就会对自己的学习产生强大的动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好胜、好强的特点,在课堂练习中,开展“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夺红旗比赛”、“谁是小能手”、“小组对抗赛”等竞争活动。这种竞争,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有效的发展。实践表明“竞争”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数学学科感兴趣,才能学好数学。因此,我在数学教学中总是千方百计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你们能告诉米老鼠这是为什么吗?通过这样生动有趣,绘声绘色的讲故事,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他们思考专注、讨论热烈,终于帮米老鼠找出了问题的答案,原来,米老鼠跑二个半圈是(150+200)×2×2=1400米。这个故事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境中,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新奇、好奇,从而唤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创设疑问性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的关键处巧设疑问,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思去想,教师再加以点拨、指导,才能一触即发地驱动思维活动,使他们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在教学“因数末尾有零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我特意安排一场师生口算比赛,当然是老师屡屡得胜。学生很惊讶老师算题的速度,急于探索其中的秘密,这时,我出示下表:
因数 20 300 50 4000 700 3000 80 因数 3 5 4 6 3 3 9 积
60
1500
200
24000 2100
9000
7200
我先引导学生观察:得数的末尾与因数的末尾的零,当学生发现奥妙后,让他们充分讨论,揭开算题速度快的方法,教师紧跟着总结:先不计算两、三位末尾的零,只用一位数去乘两、三位数零前面的数,
再在积的末尾将零补写上。学生恍然大悟,学习兴趣倍增。很快掌握末尾有零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并从中悟出规律。 三、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我们教师要主意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新知识的出现形式,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探索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如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研究,让学生在开放的时空中独立思考,合作研讨。结果学生学得比预期得还好。这样安排,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都得到了成功探索的体验。既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四、创设操作性情境,增添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少不了动手,探求新知识,更离不开动手操作。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反映其内部思维的认知活动。我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并通过他们自己动手测量、演示和操作来获得学习成效
的情境。这种情景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使他们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别拿出9根、10根、11根、12根的小棒,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各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分别剩下几根?再让学生列式:9÷4=2┅┅1,10÷4=2┅┅2,11÷4=2┅┅3,12÷4=3。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在除数是4的除法算式中,余数有几种可能,除数与余数的大小有何关系?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不但自己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揭示“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规律,而且给学生增添了学习兴趣。
五、巧设练习性情境,升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巩固新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思维品质、实施因材施教、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教学时,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新、好奇、好强、好胜等特点,设计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练习,对练习的层次、方式、题型等作科学的安排,适时适当安排一些游戏、竞赛、开放性练习等,让学生在练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升华学习兴趣。
游戏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形式,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低年级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较差,注意力不能持久。根
据这一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中,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让他们在学习中提高兴趣、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例如在课堂练习时,我经常安排一分钟的抢答、邮递员送信、找朋友、接力赛、对口令等游戏。例如:一分钟的抢答,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算题,把全班学生分成几组,每组选2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再如:学习“元、角、分”,我让学生做“争当优秀营业员”的游戏,学生手拿人民币,到老师这购买物品。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既受到了数学思想的熏陶,又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开放性习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在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练习的同时,精心设计一些形式新颖、解法活的开放题。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练习,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一瓶矿泉水连瓶一共重800克,喝去一半的水,连瓶一块称,还剩550克。瓶里原来有多少克油?空瓶重多少克?”这是一道开放题,动手操作题,学生必须去思考,或者动手去做一做。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争论中互相交流、自我评价、自我完善,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又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另外小学生普遍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总想找机会显露自己,以赢得老师的赞赏或引起同学的注意,一旦他们在竞争中获胜,就会对自己的学习产生强大的动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好胜、好强的特点,在课堂练习中,开展“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夺红旗比赛”、“谁是小能手”、“小组对抗赛”等竞争活动。这种竞争,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有效的发展。实践表明“竞争”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数学学科感兴趣,才能学好数学。因此,我在数学教学中总是千方百计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展开全部
越不喜欢越要看,也许你看数学教科书想看天书,但是看着看着就懂了。如果你不看就会对数学越来越不感兴趣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只要上课认真听讲,慢慢的就会发现数学其实很简单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