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物之间有哪些重要的相互关系
按性质可归并为两类。一是种间互助性的相互关系,如原始合作、共栖、共生等;二是种间对抗性的相互关系,如寄生、捕食、竞争等。
例如,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之间是众所周知的共生关系,但在根瘤菌形成过程中的某段时期,却又是典型的寄生关系。又如鲫鱼与鲨鱼,一般都认为是寄生或附生关系,但鲫鱼有时也为宿主作些清洁工作,这时即为共栖了。
至于寄生和捕食,其性质更为相似,前者是以小食大,后者是以大食小。说到底,寄生也是一种捕食关系。
扩展资料
环境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部分。非生物因素指的是非生命的物质、能量、信息和栖所,诸如阳光、温度、水分、空气、气象和土壤等;生物因素则指与本生物构成环境关系的所有其他生物,也就是通常所讲的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依靠环境得到物质和能量,得到信息和栖所,──生物离不开环境;另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又不断地改变着环境的存在状况,影响着环境的发展变化,──生物改造着环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物种间关系
2024-12-30 广告
1、原始合作(Protocooperation)
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对双方都有一定程度的利益,但彼此分开后,各自又都能够独立生活。这是一种比较松懈的种间合作关系。
2、共栖(Commensalism)
指两种共居,一方受益,另一方也无害或无大害。前者称共栖者,后者称宿主。共栖者是主动的。按共栖状况分为外共栖和内共栖。彼此分离后,有的共栖者往往不能独立生活。
3、共生(Symbiosis)
共生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概念。狭义的是指两种共居一起,彼此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较之单独生活时更为有利,更有生活力;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旦分离,双方都不能正常地生活。
4、寄生(Parasitism)
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种间关系。前者称寄生物,后者称寄生。
5、捕食(Predation)
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前者谓之捕食者,后者谓被捕食者。例如,兔和草类、狼和兔等都是捕食关系。
6、竞争(Competition)
有种内和种间两种竞争方式。这里是指两种共居一起,为争夺有限的营养、空间和其他共同需要而发生斗争的种间关系。
7、其他
除上所述,生物种间还可以列举出一些其他的关系形式。例如,两种共居,一方抑制另一方,这叫做偏害(amensalism),亦称他害,微生物学又常称拮抗。一种生物附生于另一种生物体上,但并无物质交流,称之为附生(epiphytism)。
还有不同生物共居一处,但无直接联系,互不影响,保持相对独立,这叫做中立关系或中性现象(neutralism)。
扩展资料:
共生关系:
共生关系有非常重要的生态作用,据估计根瘤菌固定的氮约占生物固氮的40%。具有能够固定氮的块根的木本树种,通常是最先占领贫瘠的土壤。例如在阿拉斯加,赤杨由于块根中有共生固氮菌,故能很快占满整个冰碛土。
人和人体肠道的正常菌群之间也是共生关系。人体肠道的正常菌群在一般情况下,它们的巨大数量足以排阻和抑制外来肠道致病菌的入侵,还为人提供维生素B1、B2、B12、K、叶酸等营养物质。
而人体肠道为这些微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当人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致使肠道中正常菌群失调后,就会出现维生素缺乏症。
海洋生物群落中共生现象也十分普遍,如小丑鱼和海葵之间;某些小虾和海葵之间;珊瑚鳟和隆头鱼之类担任“清洁工作”的鱼之间的关系。太平洋中有一种大珊瑚──石芝,呈美丽的翠绿色,非常漂亮,这是因为其组织中共生着一种微小的海藻的缘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物种间关系
而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携带:一方起到携带、运载的作用。比如苍蝇爪上黏附的细菌
共栖: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
互利共生:双方均受益,彼此依赖
寄生: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