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战后世界钢铁工业的区位转移轨迹及其原因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钢铁工业生产有两大原材料:煤炭、铁矿,一个是能源,一个是材料。这两大原材料决定了二战后世界钢铁工业的区位转移。
二、二战后,由于大型海洋运输船的出现,使煤铁的运输成本逐渐降低,钢铁工业开始布局在海港,如:日本的太平洋沿岸;意大利的塔兰托,法国的敦刻尔克,中国的上海等。
三、整个钢铁工业的转移轨迹
1、在工业革命之前,人们利用水力来带动机器转动,所以,当时的分布主要是沿着河流。
2、工业革命后,可以利用蒸汽来带动机器,于是钢铁工业向煤炭产地趋近;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在生产中所需的煤炭量逐渐减少。这样,铁矿运输所占的成本比重加大,于是钢铁工业向铁矿产地靠近;此两种类型均称为“资源型”,如:英国的伯明翰,德国的鲁尔区、法国的洛林地区,美国的五大湖工业区,中国的鞍本钢铁工业等。
3、二战后,由于大型海洋运输船的出现,使煤铁的运输成本逐渐降低,钢铁工业开始布局在海港,如:日本的太平洋沿岸;意大利的塔兰托,法国的敦刻尔克,中国的上海等。
四、什么是钢铁工业
钢铁工业系指生产生铁、钢、钢材、工业纯铁和铁合金的工业,是世界所有工业化国家的基础工业之一。经济学家通常把钢产量或人均钢产量作为衡量各国经济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二战后,由于大型海洋运输船的出现,使煤铁的运输成本逐渐降低,钢铁工业开始布局在海港,如:日本的太平洋沿岸;意大利的塔兰托,法国的敦刻尔克,中国的上海等。
三、整个钢铁工业的转移轨迹
1、在工业革命之前,人们利用水力来带动机器转动,所以,当时的分布主要是沿着河流。
2、工业革命后,可以利用蒸汽来带动机器,于是钢铁工业向煤炭产地趋近;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在生产中所需的煤炭量逐渐减少。这样,铁矿运输所占的成本比重加大,于是钢铁工业向铁矿产地靠近;此两种类型均称为“资源型”,如:英国的伯明翰,德国的鲁尔区、法国的洛林地区,美国的五大湖工业区,中国的鞍本钢铁工业等。
3、二战后,由于大型海洋运输船的出现,使煤铁的运输成本逐渐降低,钢铁工业开始布局在海港,如:日本的太平洋沿岸;意大利的塔兰托,法国的敦刻尔克,中国的上海等。
四、什么是钢铁工业
钢铁工业系指生产生铁、钢、钢材、工业纯铁和铁合金的工业,是世界所有工业化国家的基础工业之一。经济学家通常把钢产量或人均钢产量作为衡量各国经济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展开全部
二战后,由于大型(海洋)运输船的出现,使煤铁的运输成本逐渐降低,钢铁工业开始布局在海港,如:日本的太平洋沿岸;意大利的塔兰托,法国的敦刻尔克,中国的上海等。二战后,钢铁工业主要布局在港口,便于运输,接近于消费市场,为临海型工业布局。
1914~1950年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和多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钢铁生产发展缓慢。1950年生铁产量和钢产量分别只增长到1.30亿吨和1.89亿吨。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和连续铸钢技术的发展,带钢热连轧机和冷连轧机的发展,使钢铁生产能力大为提高,各国恢复和发展经济又需要大量的钢铁,于是钢铁生产又以较快的速度发展。1974年生铁产量增至5.05亿吨,而钢产量更高达7.10亿吨。随后因1973年开始的石油调价和世界性的经济萧条,钢铁生产发展转慢,甚至有些年份反而下降了。到1979年世界生铁和钢的产量才创造了新的纪录,分别达5.29亿吨和7.47亿吨。但是,以后几年又下降了。总的来看,钢铁工业发展速度还是比较快的。1919年美国钢产量占世界钢总产量的比重高达59.2%。从50年代中期起,日本、苏联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钢铁工业发展较快,在世界范围内钢铁生产集中在某一国家的程度大为削弱了。20世纪70年代后几年,最大产钢国苏联钢产量占世界钢总产量的比重为20%左右。发展中国家钢总产量增长比发达国家快,因此,虽然占世界钢总产量的比重还很小,但所占比重不断增大1982年全世界产铁的国家和地区已增至50个左右,产钢的国家和地区增至100个左右。年产钢量曾达到500万吨以上的共有24个。其中年产钢曾达 1亿吨以上的有苏联、美国和日本;2000~6000万吨的有中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英国和法国;1000~2000万吨的有波兰、加拿大、巴西、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西班牙、比利时、印度和南朝鲜。
钢铁工业亦称黑色冶金工业。钢铁工业是重要的基础工业部门,是发展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的物质基础。冶金工业的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的标志。钢铁工业是庞大的重工业部门。它的原料、燃料及辅助材料资源状况,影响着钢铁工业规模、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和布局方向。
1914~1950年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和多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钢铁生产发展缓慢。1950年生铁产量和钢产量分别只增长到1.30亿吨和1.89亿吨。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和连续铸钢技术的发展,带钢热连轧机和冷连轧机的发展,使钢铁生产能力大为提高,各国恢复和发展经济又需要大量的钢铁,于是钢铁生产又以较快的速度发展。1974年生铁产量增至5.05亿吨,而钢产量更高达7.10亿吨。随后因1973年开始的石油调价和世界性的经济萧条,钢铁生产发展转慢,甚至有些年份反而下降了。到1979年世界生铁和钢的产量才创造了新的纪录,分别达5.29亿吨和7.47亿吨。但是,以后几年又下降了。总的来看,钢铁工业发展速度还是比较快的。1919年美国钢产量占世界钢总产量的比重高达59.2%。从50年代中期起,日本、苏联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钢铁工业发展较快,在世界范围内钢铁生产集中在某一国家的程度大为削弱了。20世纪70年代后几年,最大产钢国苏联钢产量占世界钢总产量的比重为20%左右。发展中国家钢总产量增长比发达国家快,因此,虽然占世界钢总产量的比重还很小,但所占比重不断增大1982年全世界产铁的国家和地区已增至50个左右,产钢的国家和地区增至100个左右。年产钢量曾达到500万吨以上的共有24个。其中年产钢曾达 1亿吨以上的有苏联、美国和日本;2000~6000万吨的有中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英国和法国;1000~2000万吨的有波兰、加拿大、巴西、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西班牙、比利时、印度和南朝鲜。
钢铁工业亦称黑色冶金工业。钢铁工业是重要的基础工业部门,是发展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的物质基础。冶金工业的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的标志。钢铁工业是庞大的重工业部门。它的原料、燃料及辅助材料资源状况,影响着钢铁工业规模、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和布局方向。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土地、原料、动力、水源、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和政府政策等。增强因素: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的素质、技术因素;减弱因素:原料、劳动力的数量。我国鞍钢属于资源型工业布局,我国宝钢属于临海型工业布局
钢铁工业区位最早指向煤炭产地,因为当时煤炭运量最大
20世纪初,钢铁工业区位指向铁矿产地,因为冶炼技术进步,煤炭运量减少
二战后,钢铁工业区位指向沿海钢铁消费市场,是科技进步的结果
钢铁工业区位最早指向煤炭产地,因为当时煤炭运量最大
20世纪初,钢铁工业区位指向铁矿产地,因为冶炼技术进步,煤炭运量减少
二战后,钢铁工业区位指向沿海钢铁消费市场,是科技进步的结果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