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和赵国都是嬴姓赵氏,为什么秦国君主叫嬴某某而赵国君主叫赵某某? 5
这是中国历史上姓与氏造成的。
姓为本家,氏为分家。先秦男子称氏不称姓,秦国君主是嬴姓赵氏。但是史学家多以嬴作为秦王姓氏。也有以国名、地名为姓的。
如田姓,先祖被封在陈国,又称为陈氏,春秋晚期,陈国发生内乱,陈国公子陈完逃亡到齐国,被齐桓公接纳,并将“田”这么一块地方封给他,于是,自陈完起,后世子孙又称田氏,陈完即田齐政权的始祖。
而公孙鞅是卫国国君的后裔,又叫卫鞅。后投奔秦国,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因被秦国分封于“商”地,所以称商鞅。
扩展资料:
氏在先秦的含义
《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将“氏”字在先秦时代的含义如下:
其一,实前义是女子所生的子女。
其二,“姓”即是子女,子女相为亲,相组为族。所以广其义,姓可作族属、族人解,亦可以进一步将之理解为泛称的“族”的意思,如殷墟卜辞中之“多生”西周春秋金文中之“百生”。
在卜辞中“多生”是指占卜主体(王)的亲族。西周金文中的“百生”,从铭文内容看,可以用来称本族族人,也可以泛指没有亲族关系的其他族的族人。
至于东周文献中所见的“百姓”,则不仅可以有以上“百生”之义,而且有的含义更广泛,几乎近于今日所说之百姓,即民众,旧解或将”百姓”释为“百官”,其说不可信。
其三,“姓”本义既为女子所生子嗣,则同一女子所生子嗣组成的亲族也可以称为“姓”。以表示其同出于一个女性始祖的这种特殊的亲属关系。
这是“姓”的另一引申义。此种亲族组织强调女性始祖,则当如许多学者所推拟的。其最初必形成于母系氏族社会中,即夫从妻居,子女属于母族,世系以母方计。对于这种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组织的名称,杨希枚先生主张称为“姓族”。
典籍所记姬姓、姜姓,最初应皆属母系姓族,姬、姜则是此种母系姓族之名号。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妻从夫居,子女不再属母族而归于父族,世系以父方计,所以母系姓族遂转为父系姓族。此后,父系姓族仍然使用着母系姓族的名号。
今日所见古姓族名号如姬、姜、姒、妫等皆带女旁,虽造字时间不早,但从女可能表明其本原与母系姓族有关。父系姓族所以沿用之,则当是因为在母系向父系转变之初,子女虽已属父族,但仍以其母之姓族名号为族名,后延续作为父系姓族的名号,同于传说的黄帝诸子异姓之例。
在商代、周代这一历史阶段,诸父系姓族实皆已分化为若干独立的、以宗族形态存立的分支(即卜文所谓氏)但姓族在商代的作用仍比较明显,仍有实体性质,可以认为是一种高层次的家族。
姓族到周代后多只有名义上与观念上的作用,已非实体,不具有组织上共同的联系与政治、经济或宗教生活,亦即不属于所谓的家族。
其四,“姓”在东周文献中有时是指姓族之名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姓氏
姓为本家,氏为分家。先秦男子称氏不称姓,秦国君主是嬴姓赵氏。但是史学家多以嬴作为秦王姓氏。 也有以国名、地名为姓的。如田完。妫姓,先祖被封在陈国,又称为陈氏,春秋晚期,陈国发生内乱,陈国公子陈完逃亡到齐国,被齐桓公接纳,并将“田”这么一块地方封给他,于是,自陈完起,后世子孙又称田氏,陈完即田齐政权的始祖。 而公孙鞅是卫国国君的后裔,又叫卫鞅。后投奔秦国,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因被秦国分封于“商”地,所以称商鞅
2021-08-16
赵、秦两国均为“嬴姓赵氏”,仅以“氏+名”这种方式来说,在先秦称秦始皇为“赵政”称赵幽缪王为“赵迁”都是没有问题的,只不过那时没有人敢这么喊他们。所以能直接在史书里称秦始皇为“赵政”那只能是秦朝以后的事了,在先秦是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