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应用题有几种方法
展开全部
由于一年级小学生对文字的认识和理解有限,导致在做数学应用题过程中无法很好地阅读、分析、理解题意,更谈不上怎么样去解决问题,因此在这一问题上学生和家长确实很难把握。根据小学一年级的应用题的总结和归纳,对照发现主要是三种类型的题目。一是有关部分与整体类的,往往有一个“共”字;二是有关比多少的问题,经常出现一个“比”字;三是有关剩余类的,常常出现一个“剩”字。针对上述类型,往往采用一对一模式分类解答和解析,可是由于小学生的归纳能力有限,往往效果不是很好。为了更好解答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矩阵法的使用应该是个很好的选择。
1、培养读题的习惯,提升题意的理解能力;
2、提高应用题关键字的提炼和把握;
3、培养多维度题意的解读和思维方式;
4、提升多种类型应用题的综合解答能力。
推荐于2017-11-22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应用题现在是“解决问题”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数学学习的重点,同时也是一大难点,需要灵活的、综合的运用所学的知识,选择适当的方法,才能解决。对于应用题,学生看着头疼,老师看着着急,就连教学难度不大的一年级也不例外。
下面仅就小学一年级上册做一个尝试性的分析。
一、表现形式
上册的“解决问题”在表现形式上有着演进式的发展,经历了“无文字描述的图画展示题”、“图画符号配合题”、“图文题”,前面两种算不上是应用题,只是为后面应用题的学习做铺垫的,在这里,把它们都看着是“解决问题”。这三种形式的解决问题,是配合学生学习数字,提高计算能力同时进行的,它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无文字的图画题
这类问题,难度是一点点的提高的,开始展示的是有部分数字和加减法,接着是没有数字只有加减法,最后是数字和加减法根据图意去数去选择的。
例题如P27小松鼠图,P30小鸟图和青蛙图,P65连加连减的小鸡图,P67加减混合的天鹅图等。
这类的练习题,在上下册都有很多,如P28练习五中的3、6、8,P31练习六的2、4, P34第3题,P70的第5题。
策略:这是小学生最开始接触到的解决问题,有画面的辅助,解决问题比较简单。解决这类型的题,关键是引导学生看懂图意,是“合在一起”还是“去掉”。
解决这类问题,不要满足于学生会做、做对了,看懂了图意,还要引导他们说出来,画面告诉了我们什么,锻炼他们的看图表达能力。同时还是多问他们“为什么该用加法呀?”,“为什么该用减法呢?”学生在用语言或者动作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又强化了对加法意义和减法意义的理解。一年级的解决问题,都建立在对加法意义和减法意义的理解基础上的。
2、图画+数学符号题
例题如P46、P47的图画和大括号、问号同时出现的问题。
练习题:P46、P47的“做一做”,P48“练习十”第1题、第4题、第6题,P66“练习十四”第4题,P73“练习十六”第3题,P78“做一做”第2题,P92“做一做”第3题。
策略:这类题的难点是问号出现的位置不同,解决方法就不一样。
关键要引导学生弄明白,图中告诉了什么,要解决的是什么。大括号两端的数量是展示出来的,“?”出现在大括号的中间,表示要把两端的数量“合在一起”;大括号中间和一端的数量是展示出来的,“?”出现在大括号的一端,就是要把另外一端的“去掉”。通过训练后,学生就掌握了“问号在中间,合在一起;问号在一端,去掉另一端”的方法。
3、图文题
这类问题经历了以画面为主文字为辅,逐渐演变为以文字为主画面为辅的过程,引导学生由画面展示的形象思维向文字叙述的抽象思维发展。
例题如P57,P97。
练习题:P58“练习十二”第1题,P63“练习十三”第10题,P70第4题,P90“练习二十”第1题,P94“练习二十一”第8题,P99“练习二十三”第1、5、6题,P103“练习二十四”第6题,P108“练习二十五”第7题。
这类问题呈现给学生以前,学生已经历了“纯画面题”和“画面+数学符号题”,学生的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对于那种情况该选择加法解决,那种情况该选择减法解决,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体会和经验。
策略:引导学生分析图面展示或者文字呈现的情景,弄清解决的问题是需要“合在一起”还是“去掉”,学生弄懂了题意,自己就会选择正确的方法,而不会出现方向性的错误。
从表现形式上分析出现的这三种题型,要正确解决他们,都需要学生弄明白题意,是需要把提供的信息“合在一起”还是“去掉”,而这正是“加法的意义”和“减法的意义”需要学生去体会和领悟明白的。所以,要解决一年级的数学应用题,加减法的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是关键。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年级数学内容不多难度不大,解决问题的方法就3种:用加法解决、用减法解决、直观操作画图解决。
1、用加减法解决
用加减法去解决问题,是建立在学生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基础之上的。学生读懂了题意,理解了信息是“合在一起”还是“去掉”,自然就会选择相应的解法去解决的。
典型的需用加减法解决的问题,如“一共有多少?”“还剩多少?”,学生在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过程中,对这类题掌握得不错,能熟练地完成。这里要说的是,没有明显的加减法特征的题,该如何引导学生去完成呢。
例如P98例6,问题是“原来有多少个?”,教材展示的方法是画图解决。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教学效果较好的是“还原问题的情景”。什么意思呢,就是引导学生弄明白“原来是什么情况”。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组这样的问题:
“叔叔领走了7个口哨,原来呢?”
根据生活常识,学生会告诉我们“原来就是叔叔还没有领走的时候。”
“叔叔没有领走,那这些口哨应该在哪里呢?”
“还在阿姨那里。”
“还在阿姨那里,那这7个口哨应该和剩下的5个口哨怎么样呢?”
“合在一起。”
“那该用什么方法去算原来有多少个呢?
“加法”“合在一起用加法”。
求“原来有多少”这类问题,不只是用加法去解决,有时也需要用减法去解决,例如以下两个问题:(1)、水果店卖出5箱苹果后,还有15箱苹果,水果店原来有多少箱苹果?(2)、水果店运来5箱苹果后,有15箱苹果,水果店原来有多少箱苹果?只有引导学生回到情景的当初,他们明白原来是什么情况后才能正确解答。
2、直观操作、画图解决
例:P79例6和“做一做”,P80第5、6题,P100的思考题。
这种类型的题,在整个小学阶段都有出现。解决它们,不是非得用算式,有的题就是写出了算式,要给学生解释清楚也不是件简单的事,毕竟他们只是一年级的娃娃,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画图是又对又快的解决方法,教材在P79展示给我们的就是这种方法,它既适合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又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需要我们做好的是,引导学生自己画图去解决。
在我们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面对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寻找到一些实用、高效的解决办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适合他们自己的方法,才是办法。
下面仅就小学一年级上册做一个尝试性的分析。
一、表现形式
上册的“解决问题”在表现形式上有着演进式的发展,经历了“无文字描述的图画展示题”、“图画符号配合题”、“图文题”,前面两种算不上是应用题,只是为后面应用题的学习做铺垫的,在这里,把它们都看着是“解决问题”。这三种形式的解决问题,是配合学生学习数字,提高计算能力同时进行的,它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无文字的图画题
这类问题,难度是一点点的提高的,开始展示的是有部分数字和加减法,接着是没有数字只有加减法,最后是数字和加减法根据图意去数去选择的。
例题如P27小松鼠图,P30小鸟图和青蛙图,P65连加连减的小鸡图,P67加减混合的天鹅图等。
这类的练习题,在上下册都有很多,如P28练习五中的3、6、8,P31练习六的2、4, P34第3题,P70的第5题。
策略:这是小学生最开始接触到的解决问题,有画面的辅助,解决问题比较简单。解决这类型的题,关键是引导学生看懂图意,是“合在一起”还是“去掉”。
解决这类问题,不要满足于学生会做、做对了,看懂了图意,还要引导他们说出来,画面告诉了我们什么,锻炼他们的看图表达能力。同时还是多问他们“为什么该用加法呀?”,“为什么该用减法呢?”学生在用语言或者动作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又强化了对加法意义和减法意义的理解。一年级的解决问题,都建立在对加法意义和减法意义的理解基础上的。
2、图画+数学符号题
例题如P46、P47的图画和大括号、问号同时出现的问题。
练习题:P46、P47的“做一做”,P48“练习十”第1题、第4题、第6题,P66“练习十四”第4题,P73“练习十六”第3题,P78“做一做”第2题,P92“做一做”第3题。
策略:这类题的难点是问号出现的位置不同,解决方法就不一样。
关键要引导学生弄明白,图中告诉了什么,要解决的是什么。大括号两端的数量是展示出来的,“?”出现在大括号的中间,表示要把两端的数量“合在一起”;大括号中间和一端的数量是展示出来的,“?”出现在大括号的一端,就是要把另外一端的“去掉”。通过训练后,学生就掌握了“问号在中间,合在一起;问号在一端,去掉另一端”的方法。
3、图文题
这类问题经历了以画面为主文字为辅,逐渐演变为以文字为主画面为辅的过程,引导学生由画面展示的形象思维向文字叙述的抽象思维发展。
例题如P57,P97。
练习题:P58“练习十二”第1题,P63“练习十三”第10题,P70第4题,P90“练习二十”第1题,P94“练习二十一”第8题,P99“练习二十三”第1、5、6题,P103“练习二十四”第6题,P108“练习二十五”第7题。
这类问题呈现给学生以前,学生已经历了“纯画面题”和“画面+数学符号题”,学生的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对于那种情况该选择加法解决,那种情况该选择减法解决,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体会和经验。
策略:引导学生分析图面展示或者文字呈现的情景,弄清解决的问题是需要“合在一起”还是“去掉”,学生弄懂了题意,自己就会选择正确的方法,而不会出现方向性的错误。
从表现形式上分析出现的这三种题型,要正确解决他们,都需要学生弄明白题意,是需要把提供的信息“合在一起”还是“去掉”,而这正是“加法的意义”和“减法的意义”需要学生去体会和领悟明白的。所以,要解决一年级的数学应用题,加减法的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是关键。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年级数学内容不多难度不大,解决问题的方法就3种:用加法解决、用减法解决、直观操作画图解决。
1、用加减法解决
用加减法去解决问题,是建立在学生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基础之上的。学生读懂了题意,理解了信息是“合在一起”还是“去掉”,自然就会选择相应的解法去解决的。
典型的需用加减法解决的问题,如“一共有多少?”“还剩多少?”,学生在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过程中,对这类题掌握得不错,能熟练地完成。这里要说的是,没有明显的加减法特征的题,该如何引导学生去完成呢。
例如P98例6,问题是“原来有多少个?”,教材展示的方法是画图解决。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教学效果较好的是“还原问题的情景”。什么意思呢,就是引导学生弄明白“原来是什么情况”。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组这样的问题:
“叔叔领走了7个口哨,原来呢?”
根据生活常识,学生会告诉我们“原来就是叔叔还没有领走的时候。”
“叔叔没有领走,那这些口哨应该在哪里呢?”
“还在阿姨那里。”
“还在阿姨那里,那这7个口哨应该和剩下的5个口哨怎么样呢?”
“合在一起。”
“那该用什么方法去算原来有多少个呢?
“加法”“合在一起用加法”。
求“原来有多少”这类问题,不只是用加法去解决,有时也需要用减法去解决,例如以下两个问题:(1)、水果店卖出5箱苹果后,还有15箱苹果,水果店原来有多少箱苹果?(2)、水果店运来5箱苹果后,有15箱苹果,水果店原来有多少箱苹果?只有引导学生回到情景的当初,他们明白原来是什么情况后才能正确解答。
2、直观操作、画图解决
例:P79例6和“做一做”,P80第5、6题,P100的思考题。
这种类型的题,在整个小学阶段都有出现。解决它们,不是非得用算式,有的题就是写出了算式,要给学生解释清楚也不是件简单的事,毕竟他们只是一年级的娃娃,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画图是又对又快的解决方法,教材在P79展示给我们的就是这种方法,它既适合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又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需要我们做好的是,引导学生自己画图去解决。
在我们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面对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寻找到一些实用、高效的解决办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适合他们自己的方法,才是办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