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赶制10万枝箭。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事后请鲁肃帮他借船、军士和草把子。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这天,大雾漫天,对面看不清人。
天还不亮,诸葛亮下令开船,并让军士擂鼓呐喊。曹操只叫弓箭手朝来船射箭。船两边都插满了箭。诸葛亮下令回师,这时曹操想追也来不及了。10万支箭“借”到了手。周瑜得知借箭的经过后长叹一声:我真不如他!
扩展资料
其实在三国时期真的有用船借箭的事,但其主人公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且在时间上(提前了五年)、空间上(从皖南地区移到赤壁)及事件发展过程上都有极大差异。据裴松之注《三国·吴书·吴主传》上记载: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孙权与曹操交战于濡须。
一天“(孙)权乘大船来观军,(曹)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一面受箭,箭钧船平,乃还。”(引自《魏略》)。这是三国时期以船借箭的历史记载,但很显然,孙权并非预先规划“借箭”之事,只是他审时度势,跟战场变化而采取的策略。
才有了“草船借箭”故事的雏形。到了宋代,随着市井生活的发展,兴起了话本这种文学形式。她是宋元民间艺人说唱的底本。以人们日常的白话为主,融合部分文言,穿插一些古典诗词。其语言生动、泼辣,富于表演力,在后世发展为说书艺术。话本的内容上也多有历史演义故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草船借箭
周瑜以军事为由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早好十万支箭,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并叫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
诸葛亮让鲁肃帮他借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用青布幔子把船遮住,还要扎一千多个草把子。第一天和第二天诸葛亮都没动静,第三天时,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
这一天,大雾漫天,诸葛亮下令逼近曹营的时候,把船一字排开,并且让士兵擂鼓呐喊。曹操知道了之后,下令说,雾太大了,看不清敌人的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叫了弓弩手来朝船射箭。天亮了,诸葛亮命令把船掉转过来让另一面受箭。箭插满了,诸葛亮命令回师,曹操这时才明白过来,可是想追又来不及了。
十万支箭就这样“借”到了手,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了周瑜,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