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阿华级密苏里号的舰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衣阿华级战列舰主要参加太平洋海区的作战活动,为航空母舰护航和支援两栖作战。战后,除“密苏里”号留作训练舰外,其余3艘舰在船厂封存备用。朝鲜战争爆发后,4艘衣阿华级舰再次服役。其中,“威斯康星”号于1952年3月被朝鲜人民军炮火击中破损,随即退出战场回国修理。战争结束后,4艘舰又一次全部封存,“长眠”于港湾。1968年,该级“新泽西”号第三次“从军”,赶赴越南参战。因其作战能力有限,消耗费用过大,1969年该舰又退出现役。
80年代初,美国决定对衣阿华级战列舰进行现代化改装。从1981年10月“新泽西”号进入长滩海军船厂开始,到最后一艘“威斯康星”号1989年2月改装完毕,共花费了7年半时间,每艘舰改装费用约3亿—4亿美元。此次改装的重点是加强对地对舰攻击能力,增强反潜防空能力,提高通信和电子设备的现代化水平和改善舰员的生活条件。舰上安装了8座四联装“战斧”巡航导弹发射装置、4座四联装“鱼叉”舰舰导弹发射装置、3座三联装406毫米口径火炮、6座双管127毫米口径火炮、4座“密集阵”近程武器防御系统。舰上设有直升机起降平台,可停放4架直升机;并设有无人驾驶飞机弹射器,装备5架以色列生产的“先锋”型无人驾驶飞机。
这次现代化的改装尽管给“衣阿华”级战列舰的前途带来了一丝曙光,但重新复出的战列舰仍未摆脱衰亡的下场。1990年,第四次服役刚刚8年的“新泽西”号和刚服役6年的“衣阿华”号便再次封存。1991年1月的海湾战争中,“密苏里”号和“威斯康星”号分别组成战列舰编队驻泊波斯湾。是年1月17日凌晨,“威斯康星”号向伊拉克发射了战争中的第一枚“战斧”巡航导弹。战争爆发后,两艘舰向伊拉克的战略目标发射了数十枚“战斧”巡航导弹;2月17日,战列舰还用406毫米的大炮向科威特南部的伊军炮兵阵地进行了轰击。
然而,战争胜利的辉煌也没有延长战列舰的生命。战后不久,“威斯康星”号就退出现役。1992年3月31日,“密苏里”号也退出了现役。从而这个一度逞威于海上的“霸主”终于退出了海战的历史舞台。
衣阿华级战列舰长270.4米,宽33米,吃水11.6米;标准排水量4.5万吨,满载排水量5.8万吨;舰体最厚装甲达430毫米。
“密苏里”号
“密苏里”号战列舰为美国海军“衣阿华”级战列舰中的第三艘。该舰服役不久,即因1945年9月2日作为二战日本无条件投降的签字地点而声名大震。
这艘1944年6月11日服役的战列舰最初装有3座三联装406毫米口径主炮、149门各种口径的副炮和高炮,还载有3架水上飞机。舰上动力装置由8座锅炉和4台汽轮机组成,采用四轴推进方式,总功率15.6万千瓦,最大航速33节,当航速12节时续航力为1—5万海里。全舰通体有装甲防护,一般部位厚150毫米,重要部位达400毫米,是战后世界上装甲最厚的水面战舰。它的装甲足以承受1吨半重穿甲炮弹的轰击,“飞鱼”导弹轰击到战列舰的装甲钢板上也会被弹射回来,爆炸冲击波只能划伤装甲。
“密苏里”号的最后一次现代化改装完成于1986年,次年5月10日重新加入美国海军现役。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爆发了海湾危机后,“密苏里”号和“威斯康星”号战列舰迅速驶向海湾。“沙漠风暴”战斗打响后,“密苏里”号和“威斯康星”号战列舰及潜艇最先向伊拉克目标发射了“战斧”巡航导弹。1991年2月4日凌晨,“密苏里”号战列舰在装备高级水雷避碰声纳的美舰“柯茨”号护航下,通过水雷区,到达指定攻击阵位,用9门406毫米口径舰炮将伊军的指挥中枢、弹药库、炮阵地、导弹阵地、雷达站等予以破坏,给多国部队地面进攻部队以强有力的火力支援。这些舰炮在舰上“先锋”无人驾驶飞行器的引导下打得很准。
1992年3月31日,在热烈的礼炮声和号角声中,“密苏里”号缓缓地驶回到美国洛杉矾港码头,结束了它那辉煌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