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 我来答
子房志亡秦
2018-10-31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子房志亡秦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采纳数:11825 获赞数:139966
青山湖区优秀教师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语文审美教育教学一

培养学生在朗读和表演中体验真情

要让学生感受语文材料的美,这就要实施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美读”,通过读,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感觉经验,使学生在语言的流动中感受课文各种形式的美,体验文章的真情。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范读、播放录音、学生默读、齐读、分角色读、指名读,要根据不同的文体,围绕审美目标,在各个教学环节上施以不同的阅读形式。这里还需特别强调的就是要重视朗读。 学朱自清的《春》,学生通过诵读能表现出春草的活力、春花的绚丽、春风的和煦、春雨的温馨,品味春天特有的气味,感受到春天的盎然生机。饱含感情的诵读可以让学生找到春天的感觉,有身临其境之感:躺在软软的草地上,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暖风吹过,花香扑鼻;站在满目新绿的田野上,感受绵绵春雨的滋润,同学们会不由自主地喜欢上春天。例如在学《再给我十年》一文时,我让同学们反复朗诵文章中描写景物和人物心理的语句。读得多了,自然能体会作者在绝症来临时的那种恐惧、绝望心情,也能体会出他对这个世界的留恋之情和与病魔作斗争的坚强毅力。这篇文章告诉学生的不仅是与绝症战斗的勇气,更有对生命的珍惜与热爱,因而,学完这篇文章,同学们都深有感触。

新世纪的课堂,应当是使学生真正成为主体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要为他们营造环境,鼓励他们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全身心参与。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表演课本剧。例如教学《美猴王》时,课文中有一段关于孙悟空的动作和神态描写,教学时可以在细细体会句子后,让学生进行表演,通过学生的表演可以帮助其他学生体会孙悟空活灵活现的个性。我在上《小巷深处》时,要求学生表演母女相见时的那个场景,当其中扮演养女的一名学生充满愧疚、充满感激的一声“妈――”的喊声之后,全场听课的学生和老师无不动容,其情感体验不言而喻。

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和联想,体会课文内的意境

联想和想像是读者进入作品意境的必经之路,脱离了这两者,就不是文学欣赏的阅读了。学生往往通过直观的思维深入课文的意境中,真切地感受,尽情地体验。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上《老界山》时,我让学生想像一下,当满天的星星与红军的火把连在一起是多么壮观的奇景;当红军夜里睡在狭窄的山腰上醒来时看到的夜景是多么迷人;想像红军在下山时的喜悦心情。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述大自然的文章,例如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描写北平的秋天,创设了一种萧瑟清冷的意境;朱自清在《春》中描写春花、春草、春风、春雨,创设了一种生机勃发的意境。我在教这类文章的过程中,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听、看、感受的机会,并引导他们多想像、多思考。同时还要教给他们想像的方法,在想像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充分发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像;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像;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像;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再如品读周敦颐的《爱莲说》,除了让学生想像莲的形象美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联想社会生活中具有莲一样高尚品质的人。这是美感的加深,想像、联想愈丰富,感受也就愈深刻,受到的美感教育也就更有价值。

汉开
2024-12-11 广告
艺考生学习文化课,需制定合理计划,平衡专业课与文化课时间。利用碎片时间复习基础知识,如利用课间、睡前等时段记忆公式、单词。课堂上紧跟老师节奏,高效吸收新知识。课后及时整理笔记,归纳总结错题,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保持积极心态,不畏难、不...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汉开提供
中公教育
2016-05-24 · 国内知名职业教育培训机构
中公教育
中公教育是大型的多品类职业教育机构。在全国拥有1859个直营网点,覆盖319个地级市。主营业务横跨招录考试培训、学历提升和职业能力培训3大板块,提供超过100个品类的综合职业就业培训服务。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由此可看出,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一、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故乡》这篇课文,鲁迅笔下的"知道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的少年闰土与"素不知道这一切"的少爷公子们的两种形象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把握住少年闰土"知道海边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与少爷们"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脚的天空"进行比较,学生便会发现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而少爷们只不过一群孤陋寡闻、鼠目寸光的纨绔子弟。通过强烈的形象对比,在学生的心目中,一个健康活泼、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跃然纸上。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1、在读中感受自然美。我国地大物博,要让学生在短时期内感受到这一点,唯有通过文字加上他们丰富的想象来实现。如读"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直插云天,敢戏白云......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亭亭玉立,好似‘窈窕淑女'......"时,只要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鼓励学生结合语言文字展开充分的想象,学生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幅天然美景。进一步的朗读则会使学生感情得到升华,把自身融入其中,既可在书中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又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
  2、在读中体会形象美。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文中的情感,并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3、在读中品味语言美。课文用词精美、语境生动,学生通过朗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品味语言美,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力。如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将漓江水的三种不同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相似而整齐的句式娓娓道来,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怎能不体味出美的韵味来呢?
  4、在读中追求创造美。我们教材中的许多文章,可让学生在朗读中根据文字描述进行语言表达,在朗读中由形象思维逐渐向象思维转化,而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创造美的境界。因此,朗读成了培养学生创造美的桥梁,朗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创造美。
  三、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教师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在中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1、推敲传神的词语。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窜"字既显示了速度快,又显示来得突然;再如"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这两个词既形象又贴切,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琢磨,从而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2、欣赏优美的句子。散文在中学语文教材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如《春》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把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特点描绘的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意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宝宝sweet
2016-10-24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宝宝sweet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采纳数:39265 获赞数:244955
优秀教师 中教一级 哈尔滨市“百花奖”二等奖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应该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设计一个艺术的导入

  在教学中无论是从介绍作品的背景导入,还是从复习旧知导入,都应考虑一个艺术的开头,力争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这样一上课,就能深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认知情趣,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学生被美的开头带入课堂学习的佳境之中。这也为整堂课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二、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教师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

  三、培养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

  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出问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和“回忆和联系”。

  四、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美主要表现在你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是否贯彻直观性、趣味性原则,更主要的是你所采用的方法是否得当、灵活、有趣。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给人以美的感觉,从而产生良好的效果。还可以根据小学生形象思维较强的特点,注意从情景中引出新材料,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大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选择贴切的录音带、录象带、幻灯片,让声、光、画面和色彩配合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接受识,得到美的熏陶。

  五、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是语文教学中进性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不论是欣赏诗词的构思美,还是分析散文的意境美,都要经过语言美的分析才能完成。有的文章语句灵活,生动形象,同时也变化多端,这些都要引导学生去体会,琢磨,才能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3ec258d
高粉答主

2018-09-28 · 关注我不会让你失望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03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49万
展开全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由此可看出,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一、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故乡》这篇课文,鲁迅笔下的"知道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的少年闰土与"素不知道这一切"的少爷公子们的两种形象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把握住少年闰土"知道海边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与少爷们"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脚的天空"进行比较,学生便会发现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而少爷们只不过一群孤陋寡闻、鼠目寸光的纨绔子弟。通过强烈的形象对比,在学生的心目中,一个健康活泼、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跃然纸上。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1、在读中感受自然美。我国地大物博,要让学生在短时期内感受到这一点,唯有通过文字加上他们丰富的想象来实现。如读"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直插云天,敢戏白云......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亭亭玉立,好似‘窈窕淑女'......"时,只要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鼓励学生结合语言文字展开充分的想象,学生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幅天然美景。进一步的朗读则会使学生感情得到升华,把自身融入其中,既可在书中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又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
2、在读中体会形象美。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文中的情感,并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3、在读中品味语言美。课文用词精美、语境生动,学生通过朗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品味语言美,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力。如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将漓江水的三种不同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相似而整齐的句式娓娓道来,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怎能不体味出美的韵味来呢?
4、在读中追求创造美。我们教材中的许多文章,可让学生在朗读中根据文字描述进行语言表达,在朗读中由形象思维逐渐向象思维转化,而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创造美的境界。因此,朗读成了培养学生创造美的桥梁,朗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创造美。
三、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教师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在中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1、推敲传神的词语。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窜"字既显示了速度快,又显示来得突然;再如"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这两个词既形象又贴切,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琢磨,从而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2、欣赏优美的句子。散文在中学语文教材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如《春》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把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特点描绘的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意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8-09-28
展开全部
一、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故乡》这篇课文,鲁迅笔下的"知道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的少年闰土与"素不知道这一切"的少爷公子们的两种形象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把握住少年闰土"知道海边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与少爷们"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脚的天空"进行比较,学生便会发现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而少爷们只不过一群孤陋寡闻、鼠目寸光的纨绔子弟。通过强烈的形象对比,在学生的心目中,一个健康活泼、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跃然纸上。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1、在读中感受自然美。我国地大物博,要让学生在短时期内感受到这一点,唯有通过文字加上他们丰富的想象来实现。如读"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直插云天,敢戏白云......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亭亭玉立,好似‘窈窕淑女'......"时,只要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鼓励学生结合语言文字展开充分的想象,学生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幅天然美景。进一步的朗读则会使学生感情得到升华,把自身融入其中,既可在书中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又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
2、在读中体会形象美。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文中的情感,并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3、在读中品味语言美。课文用词精美、语境生动,学生通过朗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品味语言美,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力。如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将漓江水的三种不同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相似而整齐的句式娓娓道来,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怎能不体味出美的韵味来呢?
4、在读中追求创造美。我们教材中的许多文章,可让学生在朗读中根据文字描述进行语言表达,在朗读中由形象思维逐渐向象思维转化,而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创造美的境界。因此,朗读成了培养学生创造美的桥梁,朗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创造美。
三、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教师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5)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