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的相关媒体报道
《环球时报》2013年2月25 日人物专访节选:
“慎思低龄留学,尊重个体选择”
其实,对于“什么时候送孩子出去”这个问题,胡敏心中有着自己的底线。“虽说与我们那个时候比,如今的孩子比较早熟,但原则上我还是建议高中阶段或之后再出去。”在《家有儿女要留学》一书中,胡敏指出了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三个黄金时间—出国从高中开始接受国外教育;出国读本科;出国读研究生。“具体的出国时间因人而异,但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当国内的学习为学生基本上奠定了深厚的文化与学习基础,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后,如果能够结合西方的教育方法、实践运用,无疑非常好。”
“我确实是把这些孩子看作自己的孩子。”在新航道创立至今的九个年头里,胡敏始终保持着一颗硬朗的责任心。“不仅是把孩子成功地送出国门,更重要的是要保证他们成功留学。”成功留学不仅意味着通过申请、顺利进入名校,更多的是强调孩子留学期间的学习与成长过程,是孩子在学识与个人素养、综合实力等全方位的提升!让孩子们做到成功留学,才应当是我们最终的期盼。”
《环球时报》2013年3月4 日人物专访节选:
“英语学习,本该是一种能力”
过年时,一位雅思屡考不过的学生焦急地找到胡敏吃饭,想听一听他的意见。饭桌上,胡敏说了几句话:“你真的想出国么?那就配合我的建议,从现在开始,忘掉雅思,先把英语基础扎实地打好。你一天到晚想着考出雅思6.5,却很少去想英语单词背了没有,口语练习了没有,段落文章写了没有……你的问题就出在这里。”
胡敏说,他始终喜欢探讨现象背后的东西。从事英语教学三十余年来,他看到了急功近利所导致的误区与弊端。“那个‘利’指的就是分数。如果把孩子送出国,只为一纸文凭,就很难达到收获最大化。如果一个学生的英语能力已经深入骨髓,那么考试无非就是做上几道题的事。语言,本该是一种能力。”
“把英语当工具,那你不用了岂不就生锈了?把英语当能力,渗透到你的大脑里,你走到哪儿,它就能跟到哪儿!”
《环球时报》2013年3月11日人物专访节选:
“抓住每次机会,尽享留学资源”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国留学,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国外大学,心却从未到达彼岸。”从事留学与培训行业这些年来,胡敏看到了不少留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背后所隐含的,是他们自我能力的缺失,比如生活自理能力:“先不谈成长与发展,一些孩子在国外照顾自己都成了问题。”之后是沟通能力:“现在都讲社区概念,大学也是一个社区。但一些留学生根本融不到里面去,并拒绝主动融入。”再者是自我管理能力的缺乏:“躲在屋里看韩剧,中国留学生集体扎堆。给国内家长打电话索要学费,却把钱消费在了娱乐场所。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只在国外读书,没在国外工作,还是有点遗憾。”胡敏认为,在外的工作机会有助于留学生了解西方社会运行机制与社会管理体制。“好比在传送带上走一趟,体验法律、民俗、文化、制度等方方面面带给你的感受。通过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与体会,有助于你去了解他人、超越自我、超越他人。”
环球网2013年12月31日专访节选:
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不应该削弱,而是更应加强整个民族的英语学习,因为我们必须更加国际化,才能更有利地参与国际竞争。年轻人要在当今世界具有竞争力,第一个英语要好,第二金融知识,第三信息技术知识,第四点是领导力。但周围传来的声音却是相反的,这让我有所担忧。一个国家不要学外语了,就相当于把自己关起来了。英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李光耀在《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一书中讲述了过去半个世纪新加坡推行双语政策的进程,将 “双语教育”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他提出“母语为本,英语为用”八个字,认为双语政策是新加坡成功的基石。我认为这八个字说的很好。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英语在国际舞台上起着关键性作用,我们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和提高国民国学修养没有错,但与此同时,也要考虑到社会现状。
《中国民航报﹒TOP时空》2013年6月19日专访节选:
“做英语教育培训行业的守望者”
“我会站在一道破悬崖的边上,我要做的是抓住每个跑向悬崖的孩子——我是说,要是他们跑起来不看方向,我就得从那儿过来抓住他们。我整天就干那种事,就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得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这段话引发了我强烈的共鸣。英语教育培训行业,可能需要书中描述的那个“守望者” 来唤醒大家,要把大家从只追求分数的“悬崖”边拉回来,要让英语教育培训回归本质,把重心放在英语能力的培养上,要大家最后会发现,基础打牢了,能力锻炼好了,考试也就不是难事了。
《新京报》2013年1月13日专访节选:
长久以来,我在工作中也一直以“雅思精神”为导引,努力实现“后动优势”,所以一直坚持脚踏实地。毫无疑问,雅思成就了奋斗的新航道。2004年我创立新航道的时候,第一次开学三个班就7个学生,今天我们在全国30多个城市设立分校,每年帮助十几万人实现留学梦想。我一直想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学生要花十几年的时间来学英语,最后却不能使用?那些挣扎与纠结,那些痛苦和磨难,那些逝去的美好时光,难道还要继续这样吗…… 我不断地观察与思考,不断地摸索和实践,不断地呼吁英语学习摒弃功利和浮躁,回归本质,培养真正能使用英语的中国人——这是新航道和我过去、现在以及将来唯一的使命和责任!
《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4月22日专访节选:
有人将培训划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娱乐型,听课很欢乐,但课后收获如何,有待考评;一种是忽悠型,擅长市场营销,盯着学生兜里的钞票,把学生忽悠进来就不管了;第三种是学术型,教书育人,不急功近利,这也是胡敏对新航道的定位。
曾经在大学里呆了17年的胡敏,认为“非常重视学术含量”是新航道的差异化优势,其所有产品基本上都是用自主研发的教材,拒绝“拿来主义”,引进别人的教材,贴牌就用。胡敏说,他们的整套体系,包括教材、教师手册、学生练习册、教学教具,连品牌的卡通人物都是自主研发的,新航道每年在研发方面的投入达几百万。
在教师的选择上,胡敏新航道趋向于选择基本功扎实的教师,“有的培训机构招募教师,首先来一个段子,我们考核教师第一关,是写一篇英语作文。”也更加倾向于小班化、个性化的服务。一般来说一个班不会超过50人,往下有20人到30人左右的班,再往下就是一对一服务。这也避开了新东方这样既定领导者擅长的大班授课。
《中国青年报》2009年10月15日第7版专访节选:
新航道风景:一个精英团队的教育梦想。
他“只想做教育”。不是“教育产业”的“教育”,只是“教育”的“教育”。
这个想法很早就根植于胡敏的内心,这解释了他数十年的为师之路。而彼时,他身处教育培训行业的顶端,身负盛名之时也看到了一些隐忧:产业化的鼓噪正一点点松动着中国教育的城墙,更何况是处在教育边缘的培训,在一些时刻,越是被掌声与鲜花追逐,他越是深感寂寞——他要的,不是财富神话,不是声名传奇,不是一个宏伟的产业帝国,而仅仅是回归教育本质:传道,授业,解惑。
为青年,传生活之道,授生存之业,解人生之惑。
那是他用四十年的时间,在经历了工作、职业、事业的三重境界之后,步入到的更高一重境界:使命。
《中国教育报》2009年4月20日第四版“人物”专版专访节选:
他的名字叫“胡雅思”,写在英国文化协会“雅思考试20年20人”杰出贡献奖颁奖典礼之际。
“雅思20年,何尝不是中国发展最为迅猛的20年,投身于教育,是真正最关乎国家命运的事业,它使我有了胸怀,懂得了境界,更有了与国家、时代同呼吸共发展的思想高度……”
说这话的胡敏已经带领新航道进入了第5个年头,在这5年里,中国一如既往发生了很多改变。在这些改变中,有一点是这样的:一个叫胡敏的人,以及一个叫做新航道的教育培训机构,为中国与国际接轨及交流的速度和质量提升,提供了一份人们感受得到的助力。
CCTV大型励志商务脱口秀节目《奋斗》胡敏专访节选:
阿丘(央视著名主持人):谢谢,跟我们分享那么多经历。毅然辞职,往北京来,其实非常好,这个对接非常好,这边想走,那边要了。初到北京,你爱人,她说的,其实她性格都有一些不适应,不知道你们到底适不适应新的环境?
胡敏:到北京也不是一帆风顺,比方说我讲话带有很大的口音,甚至可能会让人觉得我很土。1994年的9月5号出发到北京,9月6日到北京站,下车后去集装箱,提那个行李。然后大概是上午11点多钟到的,到了以后,北京站的工作人员,看到我们过来,然后特别盯着我,狠狠地盯了我一眼。
然后当时他就说了句:你干吗呢?
我说:“我们来提行李的”。
“是吗?”那个北京爷们,用北京的腔调说:那边那个集装箱,就是从那边过来的,你们就自己去找吧?
我说:怎么找呢?
“你就看那个缝,看哪个箱子是你们的,就过来叫我们。”
于是我就一个箱子一个箱子地找,找了多长时间,大概是到了中午快一点钟了,那时是9月份了,北京的太阳巨毒无比的,当时我儿子才4岁。然后特别懂事,他也在帮着我们找啊找,我孩子站在大概离我有那么差不多一百多米远的地方,当我不时回过头来看的时候,看到他,然后那个阳光直射下来,当时4岁的他,个子特别的弱小,远处看就那么一点点站在那个地方。当时我看到以后,应该说是我心里在流血,我领悟到这个北京爷们,他应该是给我一个冷遇,其实就是在羞辱我,看着我土得掉渣的样子。当时我心里特别难受,作为一个男子汉来说,当时我看到自己的孩子遭受这样的待遇,我心里狠狠地说了一句话:从今天开始在北京我要走上成功之路,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和家人遭受这样一般的待遇。
阿丘:站台的一位。
胡敏:对,站台的一位工作人员,对我的这种特别的待遇。
阿丘:当年你的形象,可能是坐了火车,长途跋涉来之后,头发并不多,因为特别乱,很有这种误解,这个可能就以为来打工,农民工吧,像这样一种景象,这样一种鄙视,这样一种歧视,在后来的生活当中,还有没有重新出现过?
胡敏:像这种状态应该是持续了好几年吧,这个周期是一种磨难,甚至有时候会压着你喘不过气来,我就是有这种经历。当时我爱人动了一个大手术,住309医院,离国家关系学院大概有十几里地,又是大冬天,我每天要去给他送饭,然后孩子在北大附小上学,我又每天要骑自行车把他早上送过去,然后我岳母娘本来是来帮我们的忙,一着急,长了一个缠腰龙,剧痛无比,我要去送她上另外一个医院。我当时在大学里当老师,还带研究生,还搞点管理工作,同时在外面培训机构,也兼很多课,整个是忙得一塌糊涂。有一天我就给我爱人去送饭,病房门一打开,把饭盒一放下,我就准备掉头走了,赶时间嘛。当时我爱人有一个朋友去看她,但是我不认识。我走了以后那个门没有完全关上,然后我就亲耳听到,里面的那位朋友就说:“哎呀!陈老师和胡老师,你们两个还挺会想的嘛,请了一个民工给你送饭。”当时听了这句话以后,我是心里就特别的窝火,在路上骑着自行车狂踩,我心里就说一句,就想呐喊一句:“我是民工我怕谁?”我觉得我就是一个民工,尽管我原来在湖南的湘潭大学,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一切都必须从头开始,生活就是这样子。
2024-12-26 广告